- 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傳記系列:武則天傳
- 何磊
- 3109字
- 2021-04-02 14:14:48
鳳巢龍淵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字信。據李嶠《攀龍臺碑》記載,其祖先武洽為北魏官員,封地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食采于文水,此后其子孫一直生活在這里。武士彟為武氏在并州文水的第六代,年輕時,曾經營過木材買賣,生意最紅火的時候,聚積木料上萬根,堆積起來像一座座小山。致富以后,武士彟的追求也提高了。為了附庸風雅,他和經營伙伴許文寶買了些書來,忙時上山指揮人選、伐、運、售木材,空閑時就坐在樹下讀書,武士彟還給自己取了個“厚材”的雅號,許文寶則自稱“枯木”。“士彟以鬻材之故,果逢構夏之秋?!蔽涫繌τ袃蓚€哥哥:大哥武士稜、二哥武士逸。據《舊唐書》卷五八載,武士稜“性恭順,勤于稼穡”。由此可知,武士彟出身于一個務農兼經商的寒門庶族家庭。
隋朝后期,煬帝為了征服高麗,遣官到東萊海口督造戰船。工役“晝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民夫趕運武器糧秣“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于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
煬帝曾經三次巡幸江都,特別是第三次巡幸,對獻禮多的地方官員就擢升,獻禮少的則罷免。地方官吏為了個人飛黃騰達,競相加緊對百姓的盤剝,饑民無奈,“始采樹皮葉,或搗稿為末,或煮土而食之,諸物皆盡,乃自相食”。勞動人民被逼得走投無路,只有鋌而走險。大業六年(610年)六月,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尉文通首舉義旗,引來了風起云涌的隋末農民大起義。武士彟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九鼎沸騰、遍地狼煙的動蕩時代。并州太原是當時中國北方的交通中心,歷來為兵家所重視的軍事要地。時為太原留守的李淵眼見隋亡已是大勢所趨,他一面密切注視著時局的變化,一面暗中聚積力量,準備取隋而代之。
武士彟經營木材致富以后,渴望著在政治上也出人頭地,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他以商人特有的機敏感覺到了李淵對隋王朝的觀望態度,便想方設法接近李淵。據《冊府元龜》卷七六六載,為了取悅討好,他編了一個近乎神話的故事講給李淵聽:一天,他正在街上走著,忽然有人喊:“唐公是天子!”他急忙循著聲音追去,卻未見說話的人。說完,武士彟還送了一本自己編的《兵書》給李淵。李淵高興地對武士彟說:“剛才這些話不能再對別人說了,《兵書》更是朝廷的禁書,以后要小心一些。將來我如果真能做皇帝,一定不會忘記你的好心,同你共享榮華富貴?!钡诙?,武士彟又對李淵說,他昨晚夢見李淵乘馬上天,李淵聽了喜不自禁。不久,就讓武士彟當了管理軍需物資的行軍司鎧。武士彟加入李淵集團以后,利用自己的財力和在地方上的影響,為李淵反隋的秘密活動提供種種便利和幫助。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各地都在招募兵馬擴充實力。李淵、李世民父子亦以“討賊”為名,乘機擴充兵力,積蓄反隋力量。
李淵父子正式打起反隋的旗號后,武士彟以大將軍府鎧曹的身份,追隨李淵從太原一路轉戰到長安。李淵稱帝后,曾于武德三年(620年)將關中主力部隊劃分為十二軍,各予軍號,原駐醴泉道的改稱“井鉞軍”。以武士彟參與首義,先讓他任檢校井鉞將軍,再以本官檢校右廂宿衛禁軍。后又拜為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武士彟一方面感激李淵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為了躋身更高一級的統治階層,在李唐王朝草創之初,著實為李淵賣過一番氣力:
妻患危惙,竟不請假出看。先是士彟在井鉞軍之日,有兩兒患重,以至于沒,亦不赴問,但傷悼而已。及妻死,所司奏敕曰:“此人忠節有余,去年兒夭,今日婦亡,相去非遙,未嘗言及,遺身殉國,舉無與比?!?/p>
(《冊府元龜》卷六二七)
武士彟的種種努力,終于感動了高祖。據新、舊《唐書》記載,武德中,武士彟曾一度官拜三品工部尚書,被封為應國公。唐朝官制,三品以上即為國之大臣,掌握大權的行政中樞是尚書省,由尚書令、仆射和六部尚書組成權力核心,世稱“八座”,而工部尚書即為“八座”之一。十二軍是唐朝政權的核心武力,武士彟統領其中的井鉞軍,足見高祖李淵對他的信任與重用。前妻相里氏病故后,高祖又親自為其續弦,讓武士彟與隋納言楊達那位“志行賢明”的小姐結為秦晉之好,并讓女兒桂陽公主作為楊家的主婚,降勅由官府支付一切婚事費用。對于當時的朝臣來說,這是一種少有的殊榮!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出身于關中望族,和楊隋王室同宗不同房,系出弘農楊氏觀王一房。所謂觀王一房,即系隋朝“四貴”之一的司徒、雍州牧、觀王楊雄之后裔。楊氏的祖父楊紹當過后魏征西將軍,官居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兼通直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歷“八州刺史”。父親楊達,為北周內史下大夫,封遂寧縣男爵,史稱其“有學行”“為人弘厚,有局度”。楊氏“明詩習禮”“閱史披圖”。據《大周無上孝陵高皇后碑銘》載,她曾將“惡無聞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作為立身箴言,寫成書簡悄悄藏在屋椽上,檢修房子時才被工匠們發現。楊達見后感慨地說:“真不愧為我們楊家的淑女!”由此觀之,楊氏確實是個見識不同凡響的女子。不幸的是,楊達死得早,又繼隋亡,這宗室之家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了。然而,篤信佛教而又過分看重門第的楊氏卻不愿隨便屈身下嫁。待到高祖李淵為武士彟提親時,楊氏已經年逾四十。從門當戶對這個意義上說,楊氏對武士彟也許并不完全滿意,但此時的武士彟好歹也位居李唐王朝的正三品,且又是當今皇上提的親,武士彟與楊氏終究結為了夫婦。
婚后,楊氏生過三女:大女兒韓國夫人、二女兒武則天、三女兒早逝?;楹蟛痪?,高祖對武士彟說:“當初我在并州準備起事時,多虧得到你們一家人的幫助,現在我準備讓武氏一門出三公,以此作為回報?!庇谑牵涫繌Φ拇蟾缥涫慷牶芸炀捅环鉃樾强h公,二哥武士逸則被封為安陸縣公。
玄武門之變逼迫高祖退位之后,太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深受高祖寵信的武士彟有所疏遠。先是派他到揚州任都督府長史,不久又改為利州都督,約在貞觀六年(632年),再轉為荊州都督。貞觀九年(635年)五月,高祖病逝。死訊傳來,武士彟“奉諱號慟,因以成疾……因舉聲大哭,嘔血而崩”,時年五十九歲。太宗接到武士彟臨終情形的報告后,感慨地說:“這真是一個忠孝的人啊!”追贈為禮部尚書,由官府制作靈輿送還故鄉,特敕并州都督李勣監護喪事,經費官給。
自稱“山東一田夫”的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北部)人,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因軍功被高祖賜姓李,后避太宗諱去“世”,單名勣。有關李勣一言九鼎促使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的事,本書后面還將詳細談到。
由于隋文帝楊堅出生于同州般若寺,隋王朝自始至終都與佛教結有不解之緣:文帝在位期間,全國僧尼增至23萬,立寺3792所,寫經13086卷,造像16580尊,起塔百余州。煬帝因崇釋敬佛,親受菩薩戒而被佛門視為“智者”,其在佛界的地位超過中國歷代帝王。作為隋王朝宗室的楊達,自然也是崇信佛教的。因為家族影響,武則天的母親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據《攀龍臺碑》載,武士彟任荊州刺史時,有一年天旱,為祈雨曾親自到長沙寺迎過阿育王像,說明武士彟也是信奉佛教的。這一切,無疑對幼年的武則天產生過影響。據倫敦博物館藏敦煌寫本《大云經疏》中“伏承神皇幼小時已被緇服”的記載,估計武則天在十二至十三歲時,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沙彌尼。武士彟去世之后,楊氏“吊影傷魂”,相里氏留下的武元慶、武元爽及叔伯兄弟武惟良、武懷運等對武則天母女十分刻薄無禮。為從生活苦惱中解脫出來,楊氏常常陷入對丈夫的回憶之中;為使丈夫在天國的靈魂得到慰藉,她抄寫了很多追念亡夫的佛經,“將佛日而長懸,共慈燈而不滅”。在遭受白眼的那些日子里,楊氏對武則天姐妹“年居膝下,愛切掌中,理藉劬勞,方資顧復”。少年時代的武則天大概就是從母親對自己的疼愛中來領悟佛門慈悲為懷的,她越敬愛自己的母親,就越是虔誠地崇釋敬佛。異母兄長們的白眼和冷酷,則使她希望盡快擺脫這個曾經給過自己無限幸福與歡樂,而目前卻又并不值得留戀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