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手筆是怎樣煉成的(精華版)
- 謝亦森
- 3211字
- 2021-04-01 14:31:39
第二訣:積——厚積而薄發
積,即積累。“觀博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積累資料對于文秘人員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不僅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樣是讀書看報,有些人作為一種消遣,漫不經心,看過就丟,但文秘人員卻應處處留心,注意積累。所謂積累,就是把學到的、看到的有價值的東西和其他必須掌握的東西通過一定的方式(或工具)集聚起來并使之日漸增多、加固記牢。這是因為,即使是記憶力超強的人,也不可能對所有知識都做到過目不忘,這就離不開積累。積累其實就是知識的儲蓄,不斷豐富自己的心靈“內存”。其作用何在呢?一是備查,以防遺忘;二是引用,方便寫作;三是啟發,幫助思考;四是“營養”,充實知識。凡積累了的東西,今天用不上,明天、后天可能用得上,寫這篇文稿用不上,寫另一篇文章可能用得上;即使有些東西永遠也用不上,但由于經過記載,印象加深,無形中對你的知識功底起了強化、深化的作用。可見,勤于積累,不僅初學寫作者應該做到,就是那些已經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的“大手筆”也不能忽視。因為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對知識的積累也應是永不停止、永不滿足的。
文秘人員需要積累的東西包括很多方面,要一股腦兒全部裝進腦子里恐怕很難,只能選取那些關鍵的、精華的東西,如前文所述黨的方針政策,領導人重要言論,精彩的思路、觀點和語言表述,某些規范性提法,各項專門知識的重點、要點,某些格言警句,等等。此外,還要注意積累以下幾方面的資料:一是本地區基本情況,包括歷史沿革、人文典故、重大歷史事件、行政區劃、人口資源等;二是本地本單位工作運行情況,綜合部門要掌握“面”上情況,專業部門要掌握“線”上情況,包括戰略決策、目標任務、主要政策措施、落實效果、特色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有關定性定量指標的完成情況等;三是實際工作中涌現的各種典型和新鮮經驗;四是個人在學習思考中突然得到的某種感悟、突然爆發的某種靈感、突然捕捉到的某個精彩觀點或佳句,或者在與干部群眾、各界人士交往中偶爾聽到的好故事、好經驗、好點子及生動的群眾語言;五是領導同志的關注點、興奮點,他在日常交談中突然冒出來的新穎思路、獨特見解和精彩的個性化語言等。所有這些都是教科書上找不到的,卻是在寫作中需要用到或可能用到的。比如起草某份文件要用到某組數據,起草某份講話稿要用到某個典型經驗,提出某個觀點要以某個事例作為印證,分析某個問題需引用某種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表達某層意思需引用某句群眾語言等等,如果我們平時注意積累,就可信手拈來,使寫作效率大大提高。
積累資料,我們這代人當秘書時用的是土辦法:或用筆記本,一個本子積累一個方面的資料,以便查閱;或用卡片,隨時摘抄,歸類存放;或剪刀加漿糊,整理成為報刊輯要、佳句集錦之類的東西。如今科技發達了,這些土辦法或許已經過時,網絡上的海量知識信息,微信、QQ的無障礙交流,“收藏”的大容量儲存,都為我們學習積累提供了非常快捷、方便的條件,關鍵是把它們用好、用活,做到融會貫通,使之成為對寫作有用、可用的源頭活水。
有意識地培養過硬的記憶力,無疑是積累知識的極好方法。有資料說,人的大腦記憶力相當于1500億臺電腦,只要開發利用得好,能夠存儲海量信息。這說法未免有點兒玄乎,但具有超強記憶力的“高人”的確大有人在。據說文學巨匠茅盾能將《紅樓夢》倒背如流,學界泰斗錢鍾書看書一遍即能成誦,列寧能準確記住國民經濟統計資料的繁雜數據,列夫·托爾斯泰看了兩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說出某飯店的400多道菜名。古今秘書界也有不少博覽群書、過目不忘的奇人。如我們黨的優秀秘書田家英,據說能背誦賈誼所寫《過秦論》這樣長篇的古文,對許多詩詞名作也能信手拈來。有一次毛主席突然深夜叫他查找“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句詩的出處,他憑著良好的記憶力,一下就查出是出自明代高啟的《梅花》九詩之一。每當讀到這些故事,我們總是驚嘆、艷羨不已。
記憶力是可以通過訓練、開發而得到強化和提高的。至于如何提高記憶力,這屬于心理學和腦部科學的范疇,專家們有很多的權威說法,更有營養學家開出了多吃牛奶、花生米、魚、雞蛋之類食物的“靈丹妙方”。僅從我和秘書同行們的實踐來看,至少這樣幾條是可以努力做到的:
一是興趣記憶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記憶力最親密的“戀人”。也許你對那些深奧的理論、生硬的法律政策條文、陌生的專業知識和枯燥的數字本來毫無興趣,但是沒辦法,既然你干了秘書這一行,就必須努力培養對它們的興趣,迫使自己去認識它們、了解它們,然后擁有和利用它們。說起來這真的有點“殘酷”。我們開始看這些東西時,看得眼花繚亂、迷迷糊糊的,有時翻來覆去看幾遍也沒記住說的是什么,這時就給自己下死命令,不記住就不準吃飯、不準睡覺!同時努力鉆進去,把它們與工作所需緊密聯系起來,并將某些枯燥抽象的東西形象化、通俗化,使之變得“可愛”、易接受。時間一長,慢慢習慣了,特別是寫稿需要時突然想起了它們,覺得它們原來是那樣的重要那樣的“給力”,于是沒有興趣也變得有興趣了。興趣一來,就容易記住。
二是理解記憶法。不言而喻,自己理解的東西就容易記住,不理解的東西就難以記住。但實際上,即使學歷再高的秘書,也不可能對所有的知識都理解。黨政綜合部門的工作涉及領導科學、管理科學、政治經濟學等多門學科,還涉及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工作特點、規律、規則和流程等等,光靠死記硬背是難以記住的,即使記住一時也難以記住久遠,只有下苦功夫去啃、去鉆、去弄懂它們,才能真正記在心里、運用到寫作上。所以說秘書崗位很累人,也很鍛煉人,這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一些秘書正是經過這樣的長期鍛煉,才成長為學識淵博的“通才”和“雜家”。
三是重復記憶法。音樂創作中有一句行話,叫作“重復就是力量”,意思是指某些樂句在全曲中反復出現,能起到突出主旋律的作用,讓人容易記住和傳唱。提高記憶力同樣離不開重復。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經過長期反復實驗,繪出一條記憶遺忘曲線。該曲線表明: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第一天的遺忘速度最快,達66.3%,以后遺忘速度越來越慢,一個月以后遺忘量為78.1%。他還在學生中做了一個實驗,結果表明:學到的東西如不復習,一天后記憶率僅為36%,一周后只剩13%,再往后就徹底遺忘了。所以要提高記憶力,就離不開重復,即通過復習加固記憶。毛主席一生中多次精讀《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并且與其他史書對比著讀,直到臨終前還在讀,正是這種多次重復帶來的深刻記憶,使他能夠明辨史實真偽、熟諳替興規律,從而批判性地繼承優秀歷史遺產,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現實服務。在公文寫作和其他一些服務性工作中,有些經常需要用到的規范性論述、政策法規條文和當地基本情況、重要數據等,也是需要不斷重復才能記牢的。
四是重點記憶法。無論記憶力多好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學到、看到的東西都記住,所以要突出重點、抓住要點。即根據實用、管用的原則,把那些你認為重要的、經常要用到而你又不太熟悉的東西,如關鍵觀點、關鍵內容、關鍵段落和關鍵詞等牢牢記住,其他實用價值不大和你基本熟悉的東西,一目十行地瀏覽一遍即可,這樣既節省精力,又提高效率。
此外,還有一些記憶的方法,比如把互不關聯的東西編成歌訣,把松散零碎的材料理出條理,把雜亂無章的數字按規律排序,等等,都有助于加深記憶。
無論采用哪種方法積累知識,都要有海綿吸水一樣的態度、釘子一樣鍥而不舍的精神,要有積跬步以至千里、集小流以成江海的耐心和韌勁,做到“四博”:博覽群書,博聞強記,博采眾長,最終達到博學多才。有道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厚積”則無以“薄發”。我見過一些久經歷練的“大手筆”,他們好像什么都知道,什么東西都裝在腦子里,寫作時基本不用查找任何書本和資料,僅憑一支筆、一本稿紙行云流水般寫下去,這與長期的學習積累肯定是分不開的。這也啟示我們,每一個有志成才的文秘人員,首要的任務是通過學習和積累,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