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了解自己的情緒牌,走出慣性模式
- 重遇未知的自己(珍藏版)
- 張德芬
- 2465字
- 2021-04-08 15:04:27
【第二輯 快樂是一種選擇,你的心態決定你的幸福等級】
我的微博和微頭條總會收到很多私信,都是一些悲苦的人向我傾訴他們的痛苦——工作上的、人際關系上的、心理上的。人間疾苦看來真的很多。
然而我也相信,有些人雖然和這些人的處境一樣,但由于比較樂觀、開朗,他們對人生的橫逆比較能夠泰然處之,所以看起來似乎沒心沒肺,整天喜滋滋的。
所以,我一再強調,悲和喜,其實是由我們的內建程序決定的,每個人都是從那里出發,帶著自己的濾鏡去看外在的世界,也帶著這種“情緒基調”去生活。這就好比我們拿著不同的情緒牌:悲傷、愁苦、失望、憤怒、失落、自卑、委屈、遺憾、愧疚、自責……
在生活中,看到“合宜”的事件,我們就把牌子掛上去,好讓自己感受到那塊牌子上的情緒。沒有那塊牌子,你就不會感受到那種情緒。
比如說,有一次我的兩個女性朋友玉竹和曼玲同時遭到背叛,但是她們的主要感受竟然毫不相同。
玉竹和培良第一次見面就天雷勾動地火,玉竹忠于自己的內心,拋家棄子和培良在一起,培良卻一直離不了婚。玉竹還出錢資助培良搖搖欲墜的事業,堅信培良可以成功。
曼玲雖是天之驕女,卻無奈成為王杰的情人,她也同樣支持王杰的事業。
后來玉竹發現,培良原來瞞著她一直和數個女人保持著肉體關系,她崩潰了。無獨有偶,曼玲也發現王杰居然在網上和別人調情,也很崩潰。
好玩的是,兩個人的情緒感受非常不一樣。
玉竹的主要情緒感受是被辜負、被利用、不被愛。
而曼玲的感受則是被羞辱、挫敗。
我問她們,小時候誰給過她們這樣的感受,而且一直無法化解?她們異口同聲地說:母親。
玉竹小時候就是個惹人疼愛的孩子,她做出各種努力,就是希望媽媽開心。可是媽媽不但不開心,還常常罵她、控制她,不讓她做她想做的事情。所以,被辜負、被利用、不被愛,是玉竹內建程序的主要牌子。
曼玲則聰明、伶俐又漂亮,從小媽媽就對她有諸多要求,她再怎么優秀都不能讓媽媽滿意,怎么做都達不到媽媽的標準,她因此備覺羞辱和挫敗。所以,羞辱和挫敗就是曼玲的主要情緒牌。
長大以后,曼玲積累了一堆名校經歷,脫離家族自己創業,就是要證明自己夠好。但是,無論她多么成功,那個“你不夠好”的羞辱和挫敗感就像魔咒一樣尾隨著她。
兩個女人都優秀聰明,而且有一定的智慧,我一問她們那個問題,她們就懂了。如果不是我們自身配備了這種情緒,面對同樣的事情,兩個女人的反應怎么可能完全不一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傷心悲痛)?
所以,問題不是出在兩個男人身上,而是出在她們自己身上。
如果她們今天逃避這種情緒,那么日后還會在生活中想方設法找出(或創造)“對應事件”,讓自己的情緒牌子有地方掛。
應對的方法(雞湯勺子來了)如下:
我建議玉竹,如果在生活當中再碰到類似的情緒(被辜負、被利用、不被愛)升起,她要很警覺地去正視它們,并意識到,這個情緒的出現,她自己的責任遠超過那個看起來引發她這個情緒的人或事。
玉竹當然知道,在她的生命當中,培良只是激起她這種情緒的人之一。從小到大無數次,她都在面對這種情緒,對它絕對不陌生。
以前玉竹可能會通過盡可能地付出來換取愛,并積極地捍衛自己的權益以免被利用、被辜負,當然這樣做只會讓她的生活和人際關系變得更加緊張。
我告訴玉竹,今后,每當她出現這種感覺,不妨和這個熟悉的感受打個招呼,看到它其實是自己內建程序創造出來的一個虛幻的東西,不是真實的事實,帶著這種理解去看外在那個好像是勾起這種情緒的“元兇”,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眼光了。
久而久之,玉竹的生活質量和人際關系都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對于曼玲,我的建議也是一樣的。每當感到挫敗、羞辱時,不要急著去罵下屬(這是她慣常的逃避方式),可以先好好和自己的這種感受共處,看著它,知道它也是一種虛幻的被造物,和外面的人其實無關。
用這種態度再去處理外面的人、事、物,曼玲的情緒起伏就會比以前小很多,而且不會像以前那樣瘋狂工作、要求完美,以逃避羞辱和挫敗的感受。
不過我發現,宇宙“制造”事件的方式很好玩,它給每個人的戲碼“劑量”,都恰到好處。像曼玲的遭遇,如果放在玉竹身上,可能不足以引起那么大的反應,而只有比較“重口味”的多重背叛才會刺激到她。而曼玲因為年輕,加上比較心高氣傲,一個網上調情就足以引起她的情緒崩潰,所以就不需要重口味的真實行動了。
這種情形在我周圍人的生活中屢見不鮮,每個人的戲碼“劑量”都剛剛好,不多也不少,讓我不禁贊嘆宇宙創造之巧妙。
有一次,我認識的四個女人(都是已婚)均為婚外情所苦,癥狀也都差不多:明明知道對方不好或是不合適(對方也都已婚),但就是放不下,幾乎都有抑郁的征兆和想自殺的念頭,但是每個人的戲碼“劑量”都不一樣。
那四個男人讓這四個女人深陷其中的戲碼“劑量”是完全不同的。
A的男人是情場高手、甜言蜜語專家,更是一流的演員,有著完美的分裂人格,A毫無招架之力地墜入他的情網,周圍不知情的人都以為A是被深深寵愛著的。
B的男人是個藝術家,浪漫悲苦的氣質很讓B著迷,但是他對B的感情不深,別人都看得出來他是在利用B,但是B卻身陷情網難以自拔。
C的男人是冷漠型的,比較酷,對C若即若離,讓C抓狂。C幾乎要為他離婚,但是實在找不到離婚的理由,因為C的男人對她的感情始終飄忽不定。
D的狀況最為離譜,對方連她的手都沒碰過,D就已經愛得死去活來、重度抑郁了。
所以,A對B、C、D的男人都是免疫的,不可能上鉤,宇宙就創造出一個“完美情人”給她,讓她深陷泥沼;而D的需求門檻最低,只要有個幻想對象就可以愛得轟轟烈烈,所以戲碼“劑量”最小。
為什么宇宙要這樣創造?其實都是她們自己潛意識里面的“需求”,她們都需要體會兒時的創傷,好在現在成人的狀態下(情緒比較成熟、資源比較豐富)獲得療愈。
在上面的案例中,A和D都獲得了新生,走出感情創傷,活得更加燦爛。C也表達并克服了童年時遺留的一些傷痛,現在活得更加自在。只有B選擇逃避,投入事業,用更加堅硬的外殼把自己包裹起來。
親愛的,你的情緒牌子主要是什么?
你投入劇情、激起創傷的戲碼“劑量”又是多大?
對號入座看看吧。
希望大家都能夠走出自己慣性模式的控制,看清情緒創傷的虛幻,不再受它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