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婉約才女零落人間
- 李清照傳:人世陰晴難定,我亦風華絕代
- 林希美
- 12976字
- 2021-03-26 17:53:13
宋朝,遙遠的年歲,遠到足以令仙人蒼老。在今天瞬息萬變的時代,有人愿意打開宋朝這個時代,除了想要了解宋代文化、歷史,還想認識一位生于宋朝的女子。她是李清照,自幼過目能誦,飽讀詩書,才學過人……從她母親,她濡染了仁愛、清簡和自由。她愛飲酒,飲酒后便要作詞,其才學令士大夫震驚。
她來了,零落人間,帶著嫣然的巧笑,帶著驚世才學,帶著執(zhí)著與倔強。她要訴說一段童年歲月,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一段王朝更替,一段思鄉(xiāng)成疾的悲情……
落入書香世家
宋朝,一個遠到需要時光機才能回去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近到就在手邊的時代。打開一本關(guān)于宋朝的書,這個時代也便躍入眼前。書中,不僅有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亦有朝代變遷的興衰存亡,當然,還少不了文人騷客鐘愛的宋詞……
人世迢迢,浮煙彌漫,唯有宋詞如一股清涼晚風,讓人在婉約中嘆息追味。喜歡宋詞,喜歡它悲涼中的嫻靜,喜歡它落花的無言,還喜歡它悠悠長嘆的氣息。宋詞,常被人提起,常被人在竹屋茅舍誦念,那些風月纏綿的往事,詩酒流連的情懷,點點滴滴,仿佛早已不是昨日的故事。
有些人,一出生便老了;有些人,一出生就帶著不一樣的使命。如她,李清照,被后人稱為婉約詞宗的女子。她的詩詞,留存于世的并不多,但卻是被人誦念最多的。而她的故事,也早已刻在了歲月流年之上,被人不斷說起。
她的一生,在那個動蕩年代,悲傷著,靜默著,嘆息著。縱然她有驚才絕學,也無法改變歷史的命運。草飛鶯長的日子里,唯有將這落寞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化作詩詞,才對得起這半夢半醒的人生。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四十余歲的李格非,有得長女之喜,這便是李清照。她出生在山東濟南章丘明水鎮(zhèn),在這里度過了她的童年。章丘,歷史悠久,是北方少見的稻香魚肥小鎮(zhèn)。這里,河網(wǎng)密布、泉水淙淙,更有筑鳴的百脈泉。百脈泉與著名的趵突泉齊名。趵突泉有三個泉眼,泉水終年噴涌,水涌若輪。而百脈泉的泉水,可謂是泉涌如注,灼若明珠。這里氣候宜人,有“清境不知三伏熱”的美譽。
市井中的人,來來往往,都沉浸在醉意朦朧的日子里,沒人在乎李府中正在啼哭的女嬰,將來會有一番怎樣的作為;也沒人在乎,她是否驚艷了時光,會成為當時男子心目中的女神;更沒人在乎,她筆下的風華,會歷經(jīng)千年不衰……
李清照出生的北宋,已經(jīng)歷繁華,正走向枯萎與荒蕪。出生在這樣的年代,她的人生注定充滿荊棘與坎坷,即使是天才少女,依然逃不過命運。那些虛偽與軟弱、野心與陰謀、猙獰與凌亂,讓她變得多愁善感,在亂世中記錄著命運的酸甜苦辣。
李清照出生書香世家,父親名格非,字文叔,是宋神宗熙寧年間進士,也是當時著名的文人。他幼年便俊邁出眾,不尚虛名。他注重經(jīng)世致用之學,對詩詞歌賦也有著極深的造詣。他曾著有數(shù)十萬言的《禮記說》,還潛心研究史學,寫出了《史傳辨志》。
約1091年時,李格非入職做館職,他的文章得到了蘇軾的賞識,成為東坡的學生。人們把他與廖正一、李禧、董榮并稱為“蘇門后四學士”。
當時,政局派系斗爭很是微妙,高太后去世后,哲宗親政,新派人物章惇、呂惠卿官職復位,他們曾嘗試任命李格非做類似于編修“檢討官”的工作,但他光明磊落,清正剛直,拒不就任,因而觸犯了當局,被外放為廣信軍通判。
北宋后期,政治斗爭愈發(fā)瘋狂,蘇軾舊黨已故者一再追貶,而生者不僅一貶再貶,重者罪及子弟親屬。礙于蘇軾的關(guān)系,李格非后來一直無法掙脫黨爭的旋渦,李清照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影響。以至于后來,她與趙明誠的愛情,也飽受風雨摧殘。
李清照出生沒多久,生母便過世了。關(guān)于清照的生母也是說法不一。其一,在《宋史·李格非傳》中:“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其二,在宋朝莊綽所著《雞肋編》中稱,李格非是漢國公王準孫婿九人之一。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王珪神道碑》中云:“(王珪)女,長適鄆州教授李格非,早卒。”王珪是王準之子,格非亦是王準的孫婿,因此,李清照很可能是王珪的外孫女。
后來,李格非續(xù)弦王拱辰的孫女,王氏成為李清照的繼母。王氏是知書達理的女性,文學修養(yǎng)極高。她待人寬厚,視李清照為己出,并用自己的乳汁喂養(yǎng)她,擔當起了照顧李清照的所有責任。
在李清照三四歲時,她的智力已超過了八九歲的堂兄李迥。那時,李格非去汴京任職,與李清照一直書信往來,對她因材施教,不忘對她的教誨。大約在李清照五歲時,她已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那年七夕,家族中兩位伯母為家里的女孩們安排了七夕的“乞巧”儀式。伯母在祭祖用的八仙桌上擺滿時令瓜果,以及各種鮮艷的花朵。她們給女孩們每人一枚七孔銀針和彩線,讓她們閉目乞巧……
李清照乞巧完,嘴角微微上揚。伯母見她笑而不語,便問她:“你想讓織女教你什么樣的女紅?”
清照搖了搖頭:“我想像哥哥那樣讀書寫字……”
乞巧完畢,伯母們把女孩的心愿告訴自己的丈夫,更告訴了遠在汴京的李格非。格非得知清照的心愿后,喜不自勝,又為女兒開列了許多書目。那時,清照早已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了。她才華突顯,文字在幼年已成為她人生中的一部分,注定要走入文字的風景里。
還好,清照生于書香世家,讀書習字本是家常事。倘若生于寒門,怕是要專注女工了吧。她天生似荷,小小的人兒,已露出尖尖角,而那些三從四德,陳腐的規(guī)矩都算了吧。從此之后,她只愛出入書房,只要有書在手,就能樂不思蜀。
世間事,都記在這一卷卷書里,是真是假,歷史的長河早就洗出另一番模樣。李清照不是不懂,只是,身為女子又能做得了什么?
沒有寂寞,哪來的感傷;沒有憂愁,又如何成長。不管外面多少風云變幻,于她,不過是一朝一夕讀書的日子。
少女懷詩
人世安定,童年無憂,年華雖漸去漸遠,但人都渴望長大。于成人而言,年華的流逝,是一聲聲嘆息;于孩童來講,年華的流逝才能越來越窈窕可愛。十多歲的李清照,還不太管世間的凄涼與喧囂,一心在舊式老宅中積累知識的能量,將心事逐一積攢,等待時間成熟,好化作筆下的詩句。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那個咿呀學語的孩童不見了,十幾歲的李清照,早已成為娉婷女子。李清照十多歲時,偶得外祖父被貶、舅父們被革職,而自己的父親也被外放廣信軍的消息,曾煩悶不已。不過,在祖父和伯父的開導下,她很快為父親棒逐妖道而感到自豪。
受家族政治上不順心的影響,李清照開始關(guān)心世事,對所讀史書上的內(nèi)容進行思考,正式開啟了她的詩意人生。
十四歲之前,李清照無拘無束,即使長輩發(fā)現(xiàn)她的舉動似男孩,亦不會多加干預。可在她過完十四歲生日以后,便再也不能隨心所欲了。
二位伯母準備在清明節(jié)時,為她“上頭”。這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古訓,需要女子用簪束發(fā)。“上頭”日要選在氣候溫和的時候,以便“湔裙出樂游”。“上頭”后的女子,再也不能輕易出游,舉止也多受約束,于是,她請求延至秋日再行“上頭”禮。
得到伯母的允許,李清照格外珍惜“最后”的閑散時光,她整日出門游玩,還給自己做了秋千,做盡自己想做的一切。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她瀏覽了不少齊魯壯麗河山,為她最初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素材。
那日,她沉醉于一個叫溪亭的景色中,因為她玩得盡興,不知不覺從午后的光景玩到了落日黃昏。窈窕少女,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夕陽下墜,小河的荷葉被微風吹動著,這樣的場景讓她一點也不想回家。
她劃著小舟,在荷中穿梭,讓自己融入這個叫溪亭的畫里。劃著劃著,就來到了荷花深處,那荷越來越密,荷柄越來越高,荷花越開越大朵。許是她觀景前偷喝了酒,又有點不勝酒力,很快便醉眼迷離了。
晚風吹來陣陣荷香,她閉上眼,不醉也醉了。游走在密集的荷叢里,她的小舟總是不聽使喚,她劃舟前行,誰知小舟卻意外地轉(zhuǎn)了方向,慕然間,嚇到了旁邊的鷗鷺,驚得攪亂了滿湖波光。
那日的場景,李清照始終無法忘卻,她將這景化作筆下的詞,于是就有了《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多年后,李清照身在京城,想起年少時的這段時光,便飄然下筆,寫出了這番靈動的場景。李清照喜酒,小酌了幾杯又詩意大發(fā)的女子,即使在今天,亦不多見。然而,李清照是灑脫的,她不在乎這些封建禮數(shù),甚至借詞告訴世人,她那段青春歲月,是醉過的。后來,李格非看到了這首小詞,不僅沒有責怪女兒飲了酒,反而被她的才華折服,驚嘆不已。
他拿著小詞,呈給當時的辭章名家閱覽,他們都認為,這詞出自蘇軾之手,抑或是仙人呂洞賓之手,沒人認為,這是一位少女的佳作。
后來,李清照自許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時,提到過一首叫《分得知字韻》的小詩:
學詩三十年,緘口不求知。
誰遣好奇士,相逢說項斯。
此詩大約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春,她自稱“學詩”,實際上指她“作詩”。在作詩方面,她的父親李格非的文章幾乎無人與之匹敵,不過,作詞方面,卻弱于秦觀和晁補之。李清照大有不服之氣,她年方及笄,作出的詩已被士大夫贊嘆不已。
都說少女懷春,那宋朝里有一位女子卻總是懷詩,她滿腹詩才,出口成章,一不小心,就成了千古。
自古女子無才便是德,可到底有才,才令人驚艷。就像李清照,若無詩才,誰又記得宋朝有一位別樣女子。
盛世錦年,豐衣足食,正是讀書好時節(jié)。或小酌一杯酒,或配一杯茶,抑或清供插花,唯有此,才不辜負人間好時光。人的一生,都是在孤獨中度過的,不求有知己,但求在遙遠的宋朝,有一位能抒發(fā)自己心情的詞人,懂得自己,這也便夠了。
遠赴京城
日子不徐不疾,光陰一閃而過,縱是狂風驟雨,轉(zhuǎn)眼也能風平浪靜。那一點愁,一點悲,有了酒,什么都淡了,散了。
詩人大多愛喝酒,婉約派詞人李清照也是無酒不歡。十幾歲的李清照,絢爛年華,清麗明朗,因著酒,多了幾分灑脫,幾許閑愁。賞玩游樂,當以酒助興;孤單落寞,更要借酒澆愁。花落時,小酌幾杯感嘆興衰;秋風四起,落木蕭蕭,那杯中之物必能驅(qū)趕寂寥。親人在外,相思成疾,更是離不開飲酒。
好酒之人,必遭人詬病,李清照卻不以為然,樂此不疲。她不在乎世人眼光,更不拘泥于傳統(tǒng)禮數(shù),一切只為點到為止,開心就好。她天生是位大才女,繼母和父親對她的行為并不干預,讓她更是多了份自在灑脫。
如今,那貪酒作詩的女子如何了?父親李格非一想到自己的妻兒,便覺得只身一人在京城十分寂寞寥落。他給家人寫信,讓王氏帶著李清照和兒子李迒趕赴京城。
李清照自小愛玩,更喜歡游覽名勝古跡,見到父親的信喜不自勝,心早就飛到了千里之外。那不是別處,是繁華如夢的京城,是有無數(shù)書卷、文人雅士的地方。只有在那里,她才能增長見識,拓寬眼界,施展才華,這是何等的機會。
他們尋了個平常日子,告別故鄉(xiāng),懷著對汴京的滿心期待上路了。這一路的風景,沖淡了他們對故土的眷戀與不舍,陶醉在廣闊山河、繁華市井中。他們沿著與黃河曲線基本平行的路線,經(jīng)歷城、長清、平陽、梁山、鄆城、菏澤、蘭芳,最后來到開封。
開封,歷史悠久,簡稱汴,古稱東京、汴京,為八朝古都。春秋時期,鄭莊公命鄭邴在此地筑城屯糧,取啟拓封疆之意,命名啟封。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開封一帶建都217年,史稱老丘,這是開封自有明確歷史以來第一次建都。在這里,曾留下了孟子游梁、竊符救趙,以及孫臏、龐涓等故事。到北周時,又改名為汴州。五代時,后梁、后晉、后漢、后周都設開封為都。歷史上,開封有“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的開封,更是當時最大的都城。
開封分為外城和內(nèi)城,外城方十三里,內(nèi)城七里,周圍共有十二座城門,入城處設置了兩層或三層圍圈,用以圍困敵軍。里城是大內(nèi),即紫禁城,內(nèi)中建筑莊重肅穆,金碧輝煌,僅聽聞便讓人向往不已。李清照來到汴京,見識到了都城的香車寶馬、滿目繁華,對汴京的名勝古跡充滿了向往。她一再央求父親,抽空帶她四處轉(zhuǎn)轉(zhuǎn)。
李家住在朱雀門外離太學不算太遠的小巷子里,是父親多年修繕的院落,很是幽靜雅致。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院落,坐北朝南,北面三門正房,中間是客廳,東邊李格非居住,西邊住著李清照。李格非在院子里種了松樹、桃樹、梨樹,又將報春、牡丹、海棠、菊花、鳳仙等花草雜植其中。為了迎接兩個孩子,李格非還為李清照和李迒打了秋千架,可見他對子女的寵愛。
歷史古跡、文人騷客,在這寒冬里給李清照帶來了不少歡樂。她喜歡這里,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新奇,她在這里只想拈花成詩,讀書喝茶,游遍汴京,除此之外,并無它求。此時的李清照,還不懂繁華背后暗流涌動,正是衰亡的開始。她朝氣蓬勃,晶瑩剔透,單純得似一個孩童。在她看來,冬天過去,春暖花開,在路上將有更美好的邂逅。然而事實是,春天繁花盛開過后,便是一地殘紅,滿目瘡痍。
哀傷是什么,離愁是什么,大勢已去又是什么?這是宿命,李清照在這個冬季來到汴京,注定要承受寒冬之苦。
春節(jié)將至,繼母帶李清照和李迒上街購置年貨,街市店鋪,書生布衣,劍客走卒,喧鬧而有條理。在李清照眼里,女子沒有拘束,她想笑便笑,想跳便跳。她似一只小鳥,穿梭在巷陌街頭,店鋪商販攤前。
她也并不是只顧自己玩耍,還不忘給弟弟李迒講解歷史出處、故事典故。王氏買下三幅門神,李迒不懂,李清照便娓娓道來,門神畫圖的典故;李迒問為何鐘馗有兩種,李清照照樣解答得出。
一位女子,無才便是德。李清照如此“招搖”,惹得眾人紛紛側(cè)目,不過多數(shù)拍手叫好。商販老板不服氣,要考一考李清照,他問,桃符又作何解?李清照一笑,將桃符的出處、用法、歷史發(fā)展、名人詩句引用娓娓道來,老板大為驚詫,果真是一位奇女子。
得到眾人盛贊,李清照自是高興,卻也不以為然。她吟詩讀書,不為逞強證明什么,只為自得其樂,開心進益便罷。假如一個人的才華成了炫耀的工具,那這般才能又有何用?既讀圣賢書,要么修身養(yǎng)性,要么報效國家,李清照年紀不大,還看不透世事,可她早已懂得該如何做人。
王氏是傳統(tǒng)女子,見不得李清照如此高調(diào),催促她盡快回府。一位女子,拋頭露面,與陌生男子高談闊論,成何體統(tǒng)。李清照不覺失態(tài),卻也懂得女子的禁忌避諱,什么也沒說,跟著繼母回家了。
王氏把上街的事情告訴了李格非,埋怨李清照只醉心于詩詞歌賦,讀書游樂,全然忘記了女子該守的禮儀規(guī)矩。李格非豈會不知女兒的性子喜好,只是他并非庸俗之人,對女兒的行為并不認為錯,反而認為女子當該有丈夫氣。他沒有訓斥李清照,而是把家中書房讓出來,伴她讀書,對她悉心教導。
李清照,于世人而言,是婉約派詞人,給眾人留下溫婉、凄凄悲悲的印象。實際上,少女時期的她,活潑清麗,在讀書上很是下功夫。除夕夜,李迒沉溺于鞭炮爆竹、煙花絢爛之中,李清照嫌棄他不學無術(shù),拉著他當著父母的面玩詩詞背誦游戲。
他們姐弟二人,一人一首詩詞,不準重復,五首之中,不差一字,方能去燃爆竹。如果出錯,另誦五首,一字無誤,才算抵消錯誤。這游戲是李清照所設,弟弟當然贏不了她,她不為勝利,只為教弟弟多誦幾首詩,順便考一考自己的記憶力。因此,才有了后來與趙明誠的賭書潑茶。
李清照愛誦詩,也愛寫詩。每次作完詩,必定拿給父親李格非看。李格非有言:“文不可以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李清照詩作,并不只注重辭藻華麗,更重思想靈魂與社會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李格非教導李清照,切忌一味模仿,填詞作詩更該出自肺腑。李清照點頭稱是,細心記下,反復揣摩后,填詞有了很大進步。她在晚年,回憶年少時代說:“中州盛日,閨門多暇。”十五六歲到十九歲,是她一生中少有的美好時光。她正當妙齡,生活悠閑富貴,在世俗凡間,吟詩填詞,好不快活。
一彎瘦月,一座庭院,一盞茶酒,一枝紅梅,在少女眼里皆可成詩,皆可成趣。少年有時,歲月無情,一個轉(zhuǎn)身,世間富貴仕途已成惘然。京城,帶給她無限歡樂,也帶給她無限傷感。在這不可逆轉(zhuǎn)的歷史舞臺上,無論貧窮富貴,她都不改初衷。讀書喝茶,吟詩填詞,醉酒拈花,尋個知心人,才是心愿所歸。可既是心愿,便知是一個夢,夢最容易碎。它只是一個幻影,裝飾不了你的流年,也裝點不了誰的人生,唯一伴著生命的,不過是一曲琴音,一闋清詞,還有那低聲的呢喃。
世間有君趙明誠
幾乎沒有人能擁有前世的記憶。奈何橋上,一碗孟婆湯,什么都忘了。忘記,從不是解脫,只是之前生命的一種延續(xù)。佛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yè)隨身。伴隨人一生的,除了業(yè)力,還有一種東西,叫作緣分。不管你們相隔千山萬山,還是分散天涯海角,月老手中紅線,總能讓你們轉(zhuǎn)身即已擦肩。你前世所慕、所尋之人,即使沒了前世記憶,今世有緣自會相見。那種靈魂相通,無以言說的默契,一個眼神,就確定是他了。
少年時期的李清照絕不無病呻吟,見月傷懷,她熱愛生活,無拘無束,博覽群書,對歷史和社會都有著獨特的見解。唐肅宗時,著名詩人元結(jié)為紀念安史之亂,寫下了《大唐中興頌》,后由顏真卿書寫,鐫刻于浯溪石崖上。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讀完后,為歌頌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創(chuàng)作了《讀中興頌碑》:
玉環(huán)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
潼關(guān)戰(zhàn)骨高于山,萬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鐵馬從西來,郭公凜凜英雄才。
舉旗為風偃為雨,灑掃九廟無塵埃。
元功高名誰與紀,風雅不繼騷人死。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師筆下龍蛇字。
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磨蒼崖。
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
百年興廢增感慨,當時數(shù)子今安在?
君不見,荒涼浯水棄不收,時有游人打碑賣。
此詩一出,廣受好評,傳頌甚廣。李清照讀完很是喜歡,思忖良久,胸中竟有一絲不吐不快之感。她熟悉那段歷史,對唐代社會興衰成敗有自己的見解,與其品讀別人佳作,不如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她略加思考,提筆寫下《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
其一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
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
何為出戰(zhàn)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
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qū)區(qū)紀文字。
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鬼神磨山崖。
子儀光弼不用猜,天心悔禍人心開。
夏為殷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其二
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
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
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仙才。
苑桑羯鼓玉方響,春風不敢生塵埃。
姓名誰復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
去天五尺抱甕峰,峰頭鑿出開元字。
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萬里尚能反,南內(nèi)一閉何時開。
可憐孝德如天大,反使將軍稱好在。
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專,
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人比黃花瘦,是李清照;賦詩以詠史言志,也是李清照。張耒詩作,著重歌頌郭子儀等中興將領(lǐng)的豐功偉績,回顧了安史之亂爆發(fā)的由來。他感嘆,歲月流逝,英雄今已不再。與張耒相比,李清照著重安史之亂的根源,反思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原因,并認為功德本就在天地間。叛亂雖被平息,卻耗盡國家元氣,使得唐朝衰落,又怎值得歌頌呢?
十六七歲的年紀,原本最該尋尋覓覓,人比黃花瘦。心中藏下萬千柔情,對某位男子動了心,用了情,度一段低眉意難平的錦瑟年華。可她沒有,她的詩作與歷史眼光,以及政治眼光,早已超出許多男子。宋代大儒朱熹說:“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后人陳景云也說:“其文淋漓曲折,筆墨不減乃翁。‘中郎有女堪傳業(yè)’,文叔之謂也。”
居家小女子,待字閨中,卻在達官貴人那里如雷貫耳。宋代人王灼稱贊李清照道:“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她承襲父親衣缽,又勝過父親;她人正當年少,卻勝似長輩;她文字老成,心態(tài)又單純得勝過諸多平凡女子。
平時愛玩愛鬧的李清照,遠離市井喧囂,將自己藏于街尾巷陌,只為沉靜下心來與書香為伴。如若累了,便坐在秋千架上,疏松筋骨。后來,她跟著父親去了相國寺,本想增長見識,誰知,意再難平。
相國寺,燒香拜佛之地。心有所求,靜心祈禱,有福德者總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李格非帶著全家游覽此地,并向家人講解每尊佛像的名稱,以及這些文物的價值。他還帶著家人,游覽了名勝古跡和五百羅漢像。隨后,一家人又來到相國寺市場,游走于筆墨書畫間,欣賞萬千筆墨。
街上熙來攘往,喧囂聲不絕于耳。李清照穿梭于人群中,駐留于一幅幅書畫碑帖中。她什么都不想,只想大飽眼福,或?qū)さ脦准念^寶貝,求著父親為她購下。她笑著,歡喜著,不知不覺已跑出去老遠。回頭再看父親,他正與兩位年輕男子聊天。李清照撥開人群,返回父親身邊,一剎那,世界都安靜了,她只聽得見自己的心跳。
有時緣分就這樣奇妙,遇見對的人,只需要一個眼神就夠了。李清照被其中一位男子吸引,他叫趙明誠。他相貌出眾、風度翩翩、謙遜有禮,與父親幾句簡單的問候,已讓李清照為之傾慕。他溫文爾雅,滿是書卷氣,僅此一眼,便知同好,僅此一眼,便再也忘不了。
世間怎會有如此男子,似乎專門為她而來。她在他眼里看到了悸動,像是驚擾了他的清夢。她羞澀地將頭低下,心中暗暗驚嘆,想再看一眼那才俊少年,卻又怕四目相對的尷尬。他轉(zhuǎn)身走了,她也走了,她頻頻回頭,那少年早已消失在人群中。
剛才發(fā)生了什么?如夢一般,美得不真實。此后,李清照再不能靜心讀書,只想陶醉在那一場初見的夢中。她在《浣溪沙·閨情》中寫道: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詞中少女,芙蓉面一般秀美,斜靠在“寶鴨”香爐邊,腦中回想著甜蜜的一刻。她想得走了神,那笑中甜蜜如何也掩不住,從眼波中流露了出來。她想遮掩,怕被人猜透心思,可那悸動的心,又怎能掩飾得了,還是在少女的臉上綻放了。
夢中少年,似在呼喚,可她也知道,是自己的心亂了。她焦急,不知如何是好。他傾慕她嗎?若是花草有情,能表人心意,還是盡早告知他心意吧。今夜無眠,她也成了那懷春的平凡少女,但她不平凡,她有詩才,早已名震京城。
誰人不識李清照?李清照的大名早傳進了趙明誠的耳朵里。那日,她從人群中擠進來,只一眼,就擠進了他的心里去。那久仰大名的李清照,果然不凡,出落得亭亭玉立,美麗嬌俏,膚如軟玉,目若秋波。
是她,是她。只是,該如何探知她心意呢?
倚門回首嗅青梅
是誰,在輕叩她的心門?是誰,讓她歡喜讓她憂?又是誰,讓那有丈夫氣的女子生了哀怨?是他,那位叫趙明誠的男子。自那日相國寺初見,李清照入了相思夢。夜涼如水,冷月冰寒,那琴音,也失了溫度。思念他時,繡面芙蓉掛著笑,放下他,一顆熱心變得凄凄哀哀。原來,思念一個人,時間可以轉(zhuǎn)瞬即逝,也可以變得漫長無限。
李清照的堂哥李迥和趙明誠是好朋友,自那日在相國寺見到李清照,趙明誠再不能忘懷。他輾轉(zhuǎn)反側(cè),苦苦尋找見她的機會。他找到李迥,請求去李家做客,只為再睹紅顏風采。
約莫過了一個月,李清照和趙明誠再次相見了。
那日,陽光正暖,楊柳飛花,李清照在院子里獨自蕩著秋千。她坐在橫板上,輕輕搖晃,幾許閑愁,擾得她心煩意亂。大約是有了氣,也或者是調(diào)皮,突然間,秋千橫板騰空而起,李清照越蕩越高。如荑纖手緊緊抓著繩索,加之劇烈運動,她的汗水濕透了衣衫,像柔弱嬌嫩的花枝上沾了露珠。
她蕩得累了,停下來休息,按著起伏的胸脯,嬌喘吁吁。她還來不及將手洗凈,驀然間,有人走進院子,細看正是那位讓她茶飯不思的少年。趙明誠這位不速之客,讓李清照慌了神,她衣冠不整,汗?jié)窳_衣,如此狼狽的樣子怎能被他看到?李清照慌忙跑開,鞋子掉了,發(fā)髻上的金釵也掉落了下來。她藏到門邊,偷看來客,誰知那少年也正望著她。她含羞一笑,只好假裝去嗅門邊青梅,好掩飾她對他的傾慕之情。后來,她將這場景寫了一首詞,叫《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她在躲,他又何嘗不躲?四目相對,他也慌了神。那一閃而過的眼神,李清照不能確定他喜歡她。那晚,她久久不能入眠,枕著月光,思忖著她的錦囊妙計。
沒多久,她作下兩首小詞,一首是《如夢令》,醉酒后誤入藕花深入的小詞,另外一首是《雙調(diào)憶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這兩首小詞,她頗為滿意,一想到才華不被懂得的人賞識,就只恨世間無知音。倘若,那夢中少年讀罷,是否會傾慕她的才華呢?她靈機一動,將兩首詞用不同字體精心書寫,并將寫好的紙條放入錦囊中,然后請繼母將此囊放在父親的案頭上。
李格非回到家,看到這只小錦囊,打開一看,立即懂了女兒的心思。知女莫若父,女兒自見到趙明誠便害了相思病,她的心思,他自是看在眼里。如今,女兒為了那少年煞費苦心,他又如何能不成全?
翌日,李格非來到太學,將錦囊交給李迥,囑咐他應與趙公子并太學諸生一同拆看。李迥不解其意,也沒多問,只待太學諸生一起談詩作詞時,才敢打開誦讀。
某日,太學諸生在五岳觀閑逛,他們一路說笑,興致極高。李迥借此機會故意摸兜,錦囊落地,趙明誠見到急忙撿起。
眾人不知所以,問李迥此系何物,他也只好搖頭。就這樣,那錦囊打開了,趙明誠輕讀小詞,越讀越佩服。加之,李清照模仿古人字體,眾人便猜測為呂仙所作,也有人誤為蘇軾所作。他們一路議論,誦讀聲,佩服聲,不知不覺傳到了禮部,接著又傳到了街頭巷尾,紛紛猜測此詞作者到底是誰。
李迥回到家,將那日太學諸生的評價講與李格非和李清照聽,他們聽完,笑而不語。等李迥得知是堂妹所作,佩服不已,將此真相告知了趙明誠。他終于知道了,他賞識她,將她比作仙人,她又驚又喜,想著僅憑才華,他也該喜歡上她,她再度揣測他的心思。愛上了,就去追求,她嬌羞,卻也大膽。她不管是否媒妁之言,是否門當戶對,只愿塵世里遇到傾心之人,從此執(zhí)手相看共白頭。
李清照才貌俱佳,如今名震京城,而她又到了婚配的年紀,家中提親的人絡繹不絕。他們有的身份高貴,有的家財萬貫,李格非都拒絕了。他和女兒用盡心思,不是為著這些人,又怎能對他們輕易許諾?
趙明誠的學識和人品,無可挑剔,李格非對這位未來女婿很是滿意。要說趙家家世,更是勝李家一籌。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為當朝吏部侍郎,從三品官,兩家相比,趙明誠確實是不錯的夫婿之選。只是,官場復雜,朋黨之間又有意氣之爭,兩家可謂是“仇人”。這些李格非知,李清照又豈會不知?
李清照自信已獲得趙明誠的青睞,只是兩家政見不同,成了橫跨在他們之間的一道鴻溝。不是李清照天生哀怨,實在是世間事有太多無奈,這些她無力改變。她尤其記得那日,她偷看他,嗅了一把青梅,如今,再嗅那青梅,早沒了那日的芳香,只剩下一股酸氣。她忐忑著,起伏難定,不知明日命運如何,又花落誰家。望著滿園春色,不由得就坐到了桌前,提筆寫下了《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你看,那滿園春色繁花似錦,熱鬧非凡又怎樣,還不是落入了沉沉的暮色里。少女心事,心頭閑愁,與這般景色又有何不同?她輕撥琴弦,試圖沉浸在音律聲樂里,打發(fā)那幾許閑愁,卻發(fā)現(xiàn),琴聲沉悶,比那心事還陰郁,真是凄苦難言。只好看看細風吹雨,這也是一番至美景色不是嗎?不是的,她只見細雨中,梨花在枝頭飄飄欲墜,如同她的命運,始終無法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又掌控在誰手里?細風中還是細雨中,她不得而知。
生命皆因果
人生修行一場,走過千難萬險,明月溪山,人們還是舍不下名利繁華,世間情緣。可見,無論走多少路,歷經(jīng)多少風雨,千回百轉(zhuǎn)之后,人還是那個人,一點不肯轉(zhuǎn)變。欲望,是一把利器,以為得到既是保全自己,卻忘記了它是一把雙刃劍,傷人之時必傷自己。種下了傷人的因,便要自吞傷人的果,天道輪回,那把指向別人的劍,總會在未來的某一刻對準自己。
世事艱難,前路總有一個又一個坎坷等著你。李清照靠詩才終于贏得了趙明誠的青睞,卻發(fā)現(xiàn)與心愛的人喜結(jié)連理是更為困難的事。她朝思暮想的少年,與她隔著一條銀河,她這才猛然發(fā)現(xiàn),人在世道面前竟如此渺小。
趙明誠,字德甫,是趙挺之的幼子,原籍諸城。他自小成長于貴戚之家,喜詩文,酷愛收集前代金石碑刻文字。他為人謙和沉穩(wěn),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趣味高雅,在士大夫中聲名鵲起。而他的父親趙挺之,字正夫,謚號清憲,當朝吏部侍郎,從三品。他才干出色,為官時政績突出,在官場中順風順水,升遷極快。他屬王安石變法黨派,做了改革、新黨人物,與反對變法的舊黨人物立場對立。
在《宋史·趙挺之傳》中,有這樣的記錄:“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黃庭堅監(jiān)德安鎮(zhèn),謂鎮(zhèn)小民貧,不堪誅求。及召試,蘇軾曰:‘挺之聚斂小人,學行無取,豈堪此選?’”蘇、趙對立,李格非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與趙家自是不睦。李格非剛直不阿,疾惡如仇,趙挺之搜刮斂財,人品道德不可取,又如何和平處之?蘇軾不滿王安石變法,趙挺之是王安石變法的執(zhí)行者,也因此趙挺之成了‘罪魁禍首’。蘇軾將所有不滿發(fā)泄到趙挺之身上,趙挺之又對蘇軾進行報復,兩黨之間的紛爭愈演愈烈。
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他雖為趙明誠姨丈,卻十分討厭趙挺之的為人。年輕時,朝廷重用王安石經(jīng)義之學取士,陳師道寧做布衣,也不參加考試。后有一次,冬日要在郊外舉行祭祀活動,他家境貧寒,像樣的棉衣也沒有,妻子從趙挺之家中借來一件棉衣,陳師道得知后,堅決要求妻子退還,結(jié)果不幸染上風寒而亡。
政見不同,不是仇人勝似仇人。難得的是,陳道師并沒有因此而遷怒于趙明誠,他在給黃庭堅的信中寫道:“正夫有幼子明誠,頗好文義。每遇蘇、黃文詩,雖半簡數(shù)字,必錄藏,以此失好于父。”趙明誠不過是一位單純的少年,不參與朋黨之爭,他喜歡蘇、黃,便收藏了他們的文字。因這簡單的喜好,趙挺之對兒子很是不滿,極不喜歡他。
趙挺之長期擁護王安石變法,為推行變法遭人嘲弄,受人指責。他在舊黨眼中,實屬惡人,但他政績了得,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在樓鑰《攻愧集》中寫道:“右丞相趙清憲公遺事,其孫誼錄以示鑰,遂獲窺先正之風烈。嗚呼,建中靖國初,徽皇銳意于治,親擢公為御史中丞,裕陵人物之舊,收用無余。黨論雖興,猶有如公者,屹立于諸公中,讒謗競起,而主意不移,維持國是,尚有賴焉。使左右皆薛居州,事寧至此耶?三讀遺編為之感涕。”
朋黨之間,意氣之爭,孰是孰非,誰又能說得清楚。仇人眼中,好人也是壞人;親人眼中,壞人也是好人。蘇軾經(jīng)常跟王安石、趙挺之、呂惠卿、章惇針鋒相對,而趙挺之又何嘗不是經(jīng)常參“舊黨”一本,將蘇軾、黃庭堅等人打入了元裿黨籍。那把利劍,還是出鞘了,再也收不回來。趙挺之勝了,蘇軾被貶,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也因此受到牽連。那時,趙挺之官至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一時間,趙挺之權(quán)傾朝野,趙家門庭若市,趙明誠也一路升遷,官居鴻臚少卿,正六品。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人生沒有誰能真正勝利。趙挺之得勢之時,正是他毀滅的開始。兩黨之爭,兩敗俱傷,舊黨人物逐漸殆盡之后,蔡京這只黃雀跳了出來。在《宋史·趙挺之傳》中寫道:“既相,與京爭權(quán),屢陳其奸惡,且請去位避之。……乞歸青州,將入辭,會彗星見,帝默思咎征,盡除京諸蠹法,罷京,召見挺之曰:‘京所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進,仍為右仆射。”
趙挺之與蔡京斗爭中,因得“彗星見”天助,偶得勝利,位極人臣。佞臣蔡京豈能服輸?“其黨陰援于上……復拜左仆射”,擔任宰相。
趙挺之敗了。兩個月后,他被迫辭去宰相一職,回家過了五天,便病逝了,終年六十八歲。那把出鞘的劍,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又落回到了自己身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高處跌落,更多人要補上幾腳。趙挺之去世后,趙家也備受牽連。徐自明在《宋宰輔編年錄·趙挺之行傳》中寫道:“挺之卒之三日,京遂下其章,命京東路都轉(zhuǎn)運使王旉等置獄于青州鞫治。俾開封府捕其親戚使臣之東京師,送制獄窮究,皆無實事,抑今供析,但坐政府日,有俸余錢,止有剩利,至微,具獄進呈。兩省臺諫文章論列:挺之身為元祐大臣所薦,故力庇元祐奸黨。蓋指挺之嘗為故相劉摯援引也。遂追贈官,落職。”
逝者已去,再無辯解可能,趙挺之就這樣被指為元祐黨人,趙明誠兄長也因此入獄,后來雖已洗清罪名,但兄弟三人再無官職,只能遣返回山東青州。
世人不信因果,更信人定勝天,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誠然,命運也曾垂憐趙挺之,甚至有“彗星見”助之,可還是敗了。如同蘇軾為除盡新黨,最終不也落得自傷嗎?有人笑了,那佞臣蔡京不是勝了?是嗎,贏了嗎?蔡京先后四次擔任宰相,共達十七年之久,改鹽法和茶法,又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年,太學生陳東上書,稱他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沒多久,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于潭州。
朝廷內(nèi)外,血跡斑斑,殺來殺去,最后流的,一定是勝者的血。河山更替,日月輪回,輸了贏,贏了輸,以為能得到什么,其實這不過是一場大自然的游戲,一旦認真就已經(jīng)輸了。不管你信不信,自然的力量都在推著世界往前走,春夏秋冬,年復一年,從哪里開始,便要從哪里結(jié)束。與其投入游戲,計較輸贏,不如坐看云起云落,花開花謝,拈花成詩,花開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