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青春期,孩子就像站在懸崖邊一樣

孩子到了青春期,隨著身體的發育、所學知識的增加以及閱歷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此時的他們開始進入人生最后一個“叛逆期”。于是,他們與父母、老師之間對抗、對異性產生朦朧情愫、抑郁焦慮、抽煙喝酒……此時的他們就像站在懸崖邊一樣,需要父母以正確方法“拉”孩子一把,讓孩子遠離成長的危險,走出叛逆,成為一個快樂的陽光少男少女。

躁動的青春:不由自主的故意對抗

周五,在某中學舉行的一次家長會上,很多家長紛紛提出,自打孩子上了中學后脾氣就開始變臭,父母說的話孩子根本就不愿聽也聽不進去,甚至有時故意和父母對著干。

“女兒以前一直乖巧懂事,特別聽話??勺詮纳狭顺踔泻缶妥兞?,總是把我的叮囑當作嘮叨,多說幾句她就覺得很厭煩,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出來。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她好,結果她并不領情!”

“我兒子今年13歲,也是這樣的,之前不僅聽話,學習成績也好。可自打今年開始,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作業也不認真做了,經常偷偷逃課去網吧上網,我苦口婆心地勸導他、監督他,可根本于事無補,他反而專門和我對著干。吃飯時讓他喝點湯,他偏偏不喝;讓他不要挑食、葷素營養要均衡,他偏不吃青菜;讓他做完作業再去玩,他偏要一邊玩兒一邊做作業,總之,我們怎么說他都不聽,我真是“恨鐵不成鋼”,再這樣下去,可如何是好!”

生活中可能有不少的父母都和故事中的這些家長一樣,內心充滿了疑惑:為什么孩子小時候那么乖巧聽話,可到了初中階段卻變化這么大,不僅脾氣大還容易犯倔,總要和自己對著干呢?這具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其實孩子逐漸出現這些行為,恰是他們“青春叛逆期”的一種表現。一般來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主要會經歷以下三個叛逆期:

3~4歲的幼兒叛逆期;

7~8歲的兒童叛逆期;

12~18歲的青春叛逆期。

剛上初中的孩子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階段,他們渴望能夠獨立自主,脫離父母的管轄和控制,不受束縛的自由成長。此時,如果父母處處管著他們,事事干預他們,他們便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反抗父母的安排與決定,與父母對著干。

其實,作為父母,除了要關愛孩子的生活需求外,更要用心去感受孩子心理成長所帶來的變化,給孩子正確合理的引導。最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能適應孩子的所需,而不應該是讓孩子來迎合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接觸的事物與知識面也是不同的,父母千萬不要認為在孩子小時候你對他采取的教育方式,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你依然可以采取這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他。畢竟,對于小孩子而言,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他們無法反抗和拒絕父母的安排與決定;但當孩子長大后,他們便有能力對父母的安排說不,也有膽量去違抗父母的決定和安排了。面對孩子的抵抗,父母的內心通常會恐懼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相信天底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往往在教育中采取了錯誤的方式方法。父母一味地責罵、訓斥只會讓青春期孩子的心里充滿反叛情緒,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父母若想要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和自己對著干,不妨試著從這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變化兩方面入手,去改變孩子容易躁動的情緒。

1.把命令改為商量

不要總是采取一副命令式的口吻來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對孩子的事情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可以試著這樣問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呢?你打算從哪方面入手呢”?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與觀點后,再引導孩子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對錯誤部分提出修改意見并與孩子探討、溝通,征求孩子是否愿意做出改變,比如可以問孩子:“你認為爸爸媽媽的意見對你有幫助嗎?愿意采納嗎?”孩子也是有一定認知和判斷能力的,如果父母的意見與建議確實有效可行,相信孩子也是愿意采納并接受的。在這樣和諧平等的交流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也會越來越融洽。

比如,周末休息時孩子想去找朋友玩耍,父母可以與孩子進行商量: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去交往,并對游玩的時間、地點、人物做一個基本的概述,讓父母知曉孩子的情況,如果中途有什么變化必須及時通知父母,以免父母不了解情況而焦慮擔心。父母在給予孩子空間自由、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成長的同時,也要告知孩子“言出行、行必果”,不能隨意破壞原則,答應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父母要做好孩子堅強的后盾,支持和幫助孩子,讓孩子在一種幸福的環境中快樂地成長,唯有如此,孩子的心靈才不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父母應學會以一種商量的方式來解決孩子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哪怕商量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也沒有關系,它至少增加了親子關系的溝通和交流,為日后彼此距離的拉近、家庭教育的實施奠定了基礎。父母千萬不要錯誤地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不然到最后不僅問題得不到解決,還容易失去與孩子交流的機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2.不妨讓孩子吃點“苦頭”

“青春叛逆期”正是孩子擁有主觀意識的關鍵時期,犯錯是在所難免的,所以,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一點虧,不要過多地干預和束縛孩子的手腳。

比如,有的孩子在寒冷的大冬天,“要風度不要溫度”,堅持要穿裙子,不穿毛衣、棉褲、棉鞋,父母阻攔無效后也不用太心急,大不了就讓孩子挨凍好了,等孩子真正凍感冒了,吃過苦頭了,他自然就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當孩子歷經了失敗,吃過苦頭后,他便不會再對父母的意見與建議不加考慮地一概拒絕了。

總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必須明白:支持比壓制更受孩子歡迎,商量比命令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所以,只要孩子的想法合理安全,父母就應該放心大膽地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持與鼓勵,讓孩子更快樂地成長!

親情危機:當更年期撞上青春期

有一部名為《當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電視劇,講述了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撞上了媽媽的更年期,兩代人思想大碰撞的故事。這個孩子在家長的“高壓”教育下成長,在家長的各種要求“壓迫”下反抗,但最終以“屈服”于家長告終。在這個過程中,他卻練就了陽奉陰違的本事,在家是“乖寶寶”,在外卻是個性張揚、叛逆十足……

更年期撞上青春期,家庭矛盾不斷升級,儼然成為當下社會的家庭常態。尤其是那些晚婚的家庭,母子親情更是岌岌可危。青春期的孩子遇上更年期的家長,孩子的叛逆行為會被加劇,此時化解青春期與更年期之間的矛盾迫在眉睫。

胡女士結婚較晚,50歲時,兒子才上高中。她總是跟朋友訴苦,說自己的兒子不再像以前一樣聽話,自己越來越看不懂兒子。一天,胡女士的兒子頂著一頭怪異的發型回到家,胡女士當場火冒三丈,指責兒子不該剪這樣的發型,兒子就和她頂嘴:“這個發型怎么了,有什么不好?”胡女士忍不住扇了兒子一個耳光,這一巴掌把兒子逼出了家門,一出走就是一個月。

兒子回來后就開始逃學,天天悶在家里上網,也不和胡女士說話,他的爸爸經常出差,很少與兒子碰面。一個星期后,胡女士實在忍不住,就找兒子談話,但是兒子根本不當回事,看著兒子心不在焉的態度,胡女士又忍不住吼兒子,兒子不甘示弱,揚言要與胡女士斷絕母子關系,一場家庭戰爭過后,又是以兒子奪門而出結束。

很多家庭都上演過類似的“戰爭”,有胡女士煩惱的家長不在少數。更年期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的矛盾不斷,母子親情進入冰凍期。到底是什么讓青春期的孩子與家長漸行漸遠呢?

處于更年期的家長,因為自身激素的影響,情緒容易失控,而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所以當孩子犯錯后,更年期的家長大多會通過指責打罵的粗暴方式教育孩子,而這些粗暴的行為將青春期的孩子越推越遠,加劇了孩子的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發生巨大變化,智力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增強、性意識的覺醒以及朦朧情愫的萌芽都在這個時期表現出來。在這個“暴風驟雨”期,孩子有了空前高漲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控制欲望。

更年期的家長是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下長大,在他們看來,孩子應該對自己的教育絕對服從,不能接受孩子挑戰自己的權威。時代變遷,家長和孩子所受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兩代人之間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存在巨大差異,造成了彼此的不認同。加之他們進入更年期后自身激素紊亂,情緒不穩定,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不順從而大發雷霆,讓孩子無法接受。

“兩個更年期抵不過一個青春期”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家庭問題,在面對敏感、任性、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處于更年期的家長要怎樣做才能重修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解決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問題呢?

1.自我調節,舒緩情緒

更年期的家長要正視自己的身心變化,進行自我生理心理調節,必要時也可以看醫吃藥,以降低更年期反應。此外家長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少為瑣事煩惱,多聽音樂,堅持適量運動等,學會舒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與孩子發生不必要的沖突。

2.尊重孩子,給予孩子民主的權利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渴望獨立、信任、理解和尊重。家長應該充分尊重和理解他們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感,尊重孩子的家庭地位,建立和他們相對平等的親子關系。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民主權利,鼓勵他們參與家里的決策,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比如,家里要換房子,可以讓孩子參與選址、裝修等;孩子中考、高考的志愿選擇等問題也要尊重他們的意愿。

讓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員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在家長成為他們可以信任和尊敬的朋友之后,叛逆和不講理就會遠離孩子,家長也不會表現出更年期的過度暴躁和激動了。

3.批評需要藝術,孩子的自尊心需要呵護

所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需要進行批評教育,但是不能批判過度。家長的批評需要藝術,即要把握分寸和原則,否則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傷到孩子的自尊心,時間久了,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家長在批評孩子的過錯時,應該注意場合和措辭,千萬不要在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也不可諷刺挖苦孩子,避免造成孩子的心靈創傷。

通常孩子比較容易接受“三明治”式的批評教育方式,也就是說:家長要先肯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并與孩子共同討論該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最后鼓勵孩子勇于承認錯誤并改正,給予孩子信心,告訴他,你相信他會做得更好。這種委婉的批評方式,不僅呵護了孩子的自尊心,還能得到他們的認可,家長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家長應該先學會應對自己的生理難關,并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好地處理更年期的自己與青春期的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

苦澀的青果:蠢蠢欲動的朦朧情愫

青春期的孩子,隨著生理和心理的不斷發展,他們也會像大人一樣遇到情感問題,對異性產生朦朧情愫。雖然學生時代的愛情是單純而又美好的,并不像成人之間那般豐富多彩,但這種懵懂的感情卻是他們人生中最值得紀念與回憶的。

人都是感情動物,喜歡純真美好的校園戀情,但是校園戀情絕不能受到提倡與鼓勵,家長也絕不能放任不管,任由青春期的孩子在感情沼澤中深陷而無法自拔。下文中15歲男孩小豐關于情感歷程所寫的日記,可以讓我們從中了解到他之所以會煩惱不斷,就是因為他對感情的復雜程度不了解所導致的。

小豐在日記本里這樣寫道:

我想明白了,與其選擇復讀浪費父母的錢,還不如去她所就讀的學校陪伴她。

但是,雖然能在同一所學校,卻不是同一個專業,不過也許老天都在幫我吧,兩個班的教室都離得很近,我們實在太有緣分了。我的座位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每天都能看到心愛的女孩有說有笑地從我面前走過,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也許這就是愛情吧,晚上睡覺做夢時我都能夢見她在對著我笑。既然已經與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也沒有什么好的前途了,那我何不好好談一次戀愛呢,至少愛情能給我帶來快樂。

人生真的很糾結,雖然這樣很對不起辛苦養育我的父母,但我也很想和我喜歡的女孩每天都在一起。這樣的煩惱每天都困擾著我,現在我都沒有心思認真聽課,我到底該怎么辦呢?我真的會幸福嗎?

……

通過小豐的日記,我們可以看出,小豐對一個女孩產生了朦朧的情愫,他把這種情愫深深地藏在心里,并通過與對方不同程度的相處,得到了不同以往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快樂。在小豐自己看來,這就是愛情。但事實上,這并不是真正的愛情,這只是青春期孩子對愛情所萌發的一種朦朧情愫。

青春期異性交往也屬于人際交往的一部分,一般來說,孩子在成年之前,與異性之間的交往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7~8歲的兒童之間的交往。這時期的交往天真無邪,兩小無猜,孩子們心中都沒有形成完整的男女性別概念,所以家長可以放心地讓他們在一起玩耍。

第二階段:11~12歲的男女生交往。此階段他們心中已經有了完整的男女界限,也會存在異性排斥現象,男女生書桌上的三八線就是最好的證明,而這也稱為“分玩期”,就是各玩各的,互不干預。

第三階段:15~16歲的異性交往。在此時期,他們心中的朦朧情愫開始生根發芽,蠢蠢欲動,試圖能沖破之前“分玩”的界限,內心渴望與異性交往,通過接觸來了解異性的秘密。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內心情感開始豐富起來,對異性產生好感與興趣,希望通過與異性建立起的交往來發展更為親密的人際關系。此時的他們,對感情的體驗還處在一個迷茫期,并不能很好地分清對與錯、是與非,所以,家長要正確地引導孩子認識到各類不同的情感,讓孩子將青春期朦朧的情感需求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不深陷于感情的沼澤之中。

那么,具體應該如何做呢?相信下面的技巧能夠幫助到你:

1.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了情感需求,但并不代表他們就了解真正的情感。此階段,由于學習壓力大,他們喜歡與異性相處,希望能通過和異性的交往來獲得心理滿足與情感依賴,從而緩解自己的郁悶、苦楚。

情感懵懂的他們,并不能理解好感情與愛情的意義,此時的他們沒有條件去談及愛情,更沒有能力付出愛。所以,家長應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戀愛觀,讓孩子知道真正的愛是寬容、義務和勇于承擔的責任,而不是盲目的喜歡,不考慮任何的后果。

2.告訴孩子面對感情要理智

當孩子對異性產生朦朧的感情時,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理智地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切不可輕易點燃愛情之火,以免做出傷人傷己的事情。青春期的孩子發育還不夠完全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做事沖動不計后果,家長要多加勸解、開導,以免孩子在面對感情時因一時的歡愉而種下苦果,做出悔恨終生的事情,畢竟他們不能像成人那樣對自己的行為擔負起相應的責任。

3.給孩子制定“戀愛條約”

人有七情六欲,愛慕異性也是人性的一種本能,家長如果對孩子的這種本能情感聽之任之,不管不顧的話,也是容易導致孩子誤入歧途而影響學業的。但一味地加以勸阻,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長不妨跟孩子制定一個“戀愛條約”:發乎情止乎禮,不踏入禁區,不因約會而影響學習,不因送禮而導致無節制的消費等,以此來約束孩子的戀愛行為。使孩子的行為做到不跨越界限,學會和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幫助孩子學會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相信這樣的條約,孩子也是很樂意接受的。

4.告訴孩子學習是首要任務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面臨著升學考試的壓力外,也是增長知識與能力的黃金時期。此時,如果孩子陷入對異性的情感而無法自拔,就會嚴重影響學習與未來的發展。家長要給孩子強調學習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對于異性所產生的情愫,可以憧憬與幻想,但不能深陷其中。并引導孩子把對愛情的向往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也只有努力上進、成熟穩重、勇于承擔的人才能得到異性長久的關注,也才有能力維持那份美好的校園戀情。

成長的哀傷:逃不開的抑郁與焦慮

在本節的開頭,請大家回想一下以下幾個問題:

你的孩子有沒有常常情緒低落,莫名地哭泣?

有沒有突然不喜歡原本很感興趣的東西?

有沒有常常失眠、煩躁?

有沒有經常莫名其妙的擔心,有時甚至頭疼頭暈?

……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那么說明你的孩子可能陷入了抑郁和焦慮之中。

但你也不要過多擔心,誠惶誠恐。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心的生長發育,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抑郁和焦慮的情緒。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探討一下青春期孩子容易抑郁和焦慮的主要原因所在。

(1)從生理上看。青春期的孩子進入第二性征發育期,面對身體的變化,他們內心恐慌、緊張、無助。如女孩因月經初潮感到不安,男孩因遺精感到無助等等,都讓他們有很重的心理負擔,從而產生抑郁、焦慮的情緒。

隨著青春期孩子生理的變化,他們開始在意自己性別角色和形象特征,如女孩希望自己美麗、溫柔,男孩希望自己帥氣、威武,一旦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他們就會感到自卑和苦惱,甚至敏感、多疑、焦慮、抑郁。此外,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渴望異性的關注,有了朦朧情愫的萌芽,但因為現實而無法得到滿足,變得沮喪……種種生理變化引發的敏感、自卑、多疑、沮喪等情緒,都加重了他們的抑郁和焦慮。

(2)從學習上看。青春期是孩子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也是他們人生學習的黃金時期,此時的他們面臨著很大的學習壓力、競爭壓力,當他們努力學習卻沒有到達預期的效果時,他們就會變得沮喪和自卑,有的甚至會產生抑郁、焦慮的情緒。除此之外,父母對孩子的“高壓”教育、社會的競爭壓力、缺少家庭的溫暖等等,都是讓青春期孩子陷入抑郁、焦慮的元兇。

當孩子陷入抑郁和焦慮情緒時,家長千萬不能忽視,否則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此時,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適時地幫助孩子減輕心理壓力,讓孩子在輕松、快樂的心態中健康成長,遠離抑郁和焦慮。具體我們來看以下幾種調節方法。

1.找到孩子抑郁焦慮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上面提到青春期孩子抑郁、焦慮的原因有很多,家長應該經常關注孩子,從與孩子的溝通中,找出他們抑郁、焦慮的具體原因,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幫助孩子擺脫抑郁、焦慮的控制,輕松、快樂地走過青春期。

李浩一直是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初中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省重點高中,讓他驕傲不已。但是好景不長,能考入省重點高中的孩子都很優秀,讓李浩倍感壓力,在進入高中后的第一次的期中考試中,他不再是從前的第一名,只考了第10名。他開始挑燈夜戰,發誓一定要再考第一名,可越逼自己學習,越學不進去,高度緊張、壓抑的李浩,總是失眠,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焦慮之中。

媽媽發現李浩的異常后,耐心地與他聊天、談心,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在了解李浩因為考試名次不理想,學習壓力很大后,開導他:“學習成績和名次,不重要,媽媽不會因為你沒有考到第一名而責怪你,只要你努力了就好,媽媽不希望你是個不快樂的人?!眿寢尩墓膭?、支持和理解,讓李浩醒悟過來,又恢復了自信快樂的樣子。

李浩的媽媽在發現孩子有抑郁、焦慮情緒時,及時和孩子溝通交流,找到了原因——學習壓力,然后開導李浩,不要把成績、分數看得太重,并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最終讓李浩走出了抑郁、焦慮的陰影。

2.使用心理暗示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遠離抑郁、焦慮

自卑、不自信是青春期孩子抑郁、焦慮的主要原因,對自己長相的不自信、學習成績的不自信、人際關系的不自信等都很容易使孩子內心抑郁、焦慮。因此,想要孩子擺脫抑郁、焦慮,首先要幫助他們擺脫自卑,建立自信。

家長可以使用心理暗示法,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如幫助孩子挖掘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當孩子的自信慢慢增加,他們的抑郁、焦慮也會慢慢減弱,少了抑郁、焦慮的情緒,孩子就會變得更自信,久而久之,孩子的抑郁、焦慮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關注孩子身心變化,預防抑郁、焦慮

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更多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并告知孩子青春期生理知識和正常的心理變化,讓孩子在面對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巨變時不那么恐慌、無助,這樣也能避免他們被抑郁、焦慮的情緒吞噬。

怒氣沖沖:人一大,脾氣大得不像話

進入青春期,孩子接觸的事物逐漸變得廣泛而復雜,由于缺乏經驗,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存在著偏差與誤解,從而導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我行我素,胡亂發泄自己的“暴脾氣”。這時的他們,就好比一座蓄勢待發的火山,你越是想用石塊去堵住它,阻止巖漿外流,反而越是刺激了內部壓力的升高,使得巖漿熱流噴涌而出。

生氣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是情緒受到影響時大腦所迸發出的不假思索的反應,具有強烈的破壞性。生氣其實是拿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可能失去理智而做出一些抱憾終生的事情來。那么,孩子應該如何理性地面對“氣”,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讓自己的“氣”健康地發泄出來呢,這也是青春期孩子的一門必修課。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凡事喜歡我行我素,而家長擔心孩子學壞喜歡事事干預,所以最后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很容易發脾氣。這種情況下,家長應和孩子多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給予尊重和理解。對孩子的需求既不能一味地粗暴壓制,也不能無原則的盲目遷就,不然只會助長孩子的壞脾氣。

小海今年14歲,讀初二。一次在飯堂吃飯時,不小心將湯汁灑在了另一同學的白襯衣上面,雙方為此爭吵起來,最后升級到打架。為此,小海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被通知了家長。聞聽此事的小海爸爸并沒有責罵兒子,而是告訴小海:“作為男子漢,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打架并不是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么他也只能選擇用打架這種最笨拙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了?!?

聽完爸爸的勸解,幾天來小海努力克制著不讓自己再亂發脾氣,即使遇到之前那位有沖突的同學,他也是強壓怒火,在心中默默地對自己說:“沖動是魔鬼,不要發脾氣”!結果,這樣幾次下來,小海竟然真的能夠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亂發脾氣了,最后還贏得了那位同學的友誼和其他同學的稱贊。

達爾文說過:“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于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庇纱丝梢姡瑢τ趷郯l脾氣的孩子,家長一定不能掉以輕心,要積極找尋病根,也只有了解了孩子愛發脾氣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一般來說,孩子愛發脾氣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面:家長的高要求孩子無法滿足;被忽略、缺乏關心和愛護;經常被拿來和他人做比較,并受到打擊;受到不公平待遇;所生活的環境復雜,家人吵架等。

好脾氣的人總是擁有著好人緣,處處受歡迎,反之,壞脾氣的人卻讓人望而卻步、避之不及。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應采取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孩子,遏制壞脾氣的產生。具體應該如何做呢?家長可以參考以下的方法;

1.冷處理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主見,不能被孩子的情緒而左右,影響自己的判斷。當孩子對提出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亂發脾氣時,家長可以暫時離開,等等孩子冷靜下來恢復平靜再給孩子擺道理講事實。

家長要告訴孩子,情緒的宣泄是正常的,但不能給他人帶來影響與傷害,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所做作為負起責任,學會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2.轉移注意力

注意力轉移法也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調節方法。當孩子生氣發脾氣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的注意力往他感興趣的事情上去,比如聽音樂、陪孩子下棋、談論孩子喜歡的偶像等,通過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來淡化孩子的不良情緒。久而久之,孩子愛生氣、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就能慢慢地得到控制并逐漸改善。

3.幫孩子正確釋放情緒

壞情緒如果長時間積壓在心里,得不到釋放的話,久了容易引起心理疾病。所以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受了委屈時,一定不要獨自悶在心里,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將內心的情感釋放出來,這種釋放不僅可以一吐心中不快,還有益于保持身心的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發泄情感的對象、場合、地點、人物要恰當,以免給他人帶來困擾與影響,家長應該用一種積極健康地方式來幫助孩子正確釋放自己的壞情緒。

生活中,孩子愛生氣、亂發脾氣,還需要家長一點一滴地加以引導與糾正,以身作則,用豁達、樂觀、友善的良好情緒對待身邊的人,始終以積極樂觀、熱情飽滿的姿態笑對生活,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樣才能培養一個具有優良情緒和開朗性格的高情商孩子。

抽煙喝酒:接連不斷的出格行為

進入青春期,孩子所接觸到的新鮮事物逐漸增多,同時,喜歡自由不受任何束縛的他們,面臨的外界誘惑也頗多。比如,抽煙、喝酒等一些出格行為,孩子一旦沾染這些不良習氣,將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佳佳是一個性格外向開朗的初三女孩,堅信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所以特別喜歡結交朋友。媽媽擔心單純的女兒受到外界影響而變壞,于是總在她面前嘮叨,叮囑她交友要小心謹慎。

由于佳佳善于交際人緣好,所以她的朋友中不乏一些社會青年。有次,一社會上的朋友過生日邀請她參加,愛熱鬧的佳佳自然爽快地滿口答應了。

生日剛開始時,大家在一起也只是唱唱歌,吃點零食聊聊天,后來有人為了尋求刺激提議大家一起喝點酒慶祝一下。雖然佳佳覺得學生喝酒不太好,可是看到其他朋友都積極響應,她也不好再推諉了。第一次喝酒的佳佳,感覺整個喉嚨都是火辣辣的,很不舒適,可是好面子的她擔心被朋友小看,于是也只好硬著頭皮喝了起來。不久,便感覺整個人飄飄欲仙,借著酒勁,她也越來越大膽了。期間,有位朋友點燃一支煙,問佳佳要不要嘗試一下。她也毫不猶豫地拿起香煙夾在手上,有模有樣地吸了起來。雖然吞云吐霧的感覺有些嗆人,但佳佳依然裝得跟沒事兒人一樣,和那些朋友一起,在包廂里喝著酒、抽著煙,手舞足蹈地隨著音樂的節奏盡情釋放著自己,享受著眼前的片刻歡愉。

此刻,媽媽的叮囑早已被她拋在了腦后。

青春期的孩子任性反叛,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他們缺乏正確而有效的判斷能力,容易被人引誘而不自知。就如此案例中的佳佳,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又不愿聽從媽媽的管教,于是受身邊人的引誘,抽煙、喝酒,接二連三做出了出格行為。

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全國15歲以上的煙民有3億2千萬,而某社會研究機構的一項城市抽樣調查數據也顯示,超過一半的青少年會偷偷飲酒,這一龐大的數字令人感到震驚。

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重、自制力較差,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環境的誘惑與影響。而這個階段的他們,內心也有一種“從眾心理”作祟,認為大家都可以做的事就是無關緊要的事,于是不由自主地便想要和身邊朋友保持一致。上面案例中的佳佳就是“從眾心理”的典型代表,在聚會中受到他人的誘惑之后沾染上抽煙喝酒的惡習。

有專家就認為,孩子抽煙、喝酒除了影響自身健康發育外,同時也容易引發青春期抑郁癥。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講明吸煙喝酒所帶來的一系列危害。并從中做出正確而有效的引導來教育孩子,將這些出格行為扼殺在萌芽之中。

說到這里,肯定很多家長會問:“如何扼殺這種出格的行為呢”?不要急,下面要說的就是具體方法:

1.及時地讓孩子了解煙酒的危害

“吸煙有害健康”,這是傳遍大街小巷連三歲孩童都會說的一句話,而喝酒引發的車禍與危害,相信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因此,對于踏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可以適當打下預防針,在孩子還未與煙酒“親密接觸”時,通過閱讀新聞報道、講解真實案例等方式來讓孩子清楚明白煙酒所帶來的危害,從而讓他們避而遠之。

2.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沒有人會為他的健康買單

很多時候,青春期的孩子明明對抽煙喝酒所帶來的危害性了解得一清二楚,卻往往經受不住身邊朋友的誘惑:“那么多人抽煙喝酒,不也沒事嘛?!薄熬瓦@一次,下不為例?!?,抱著這樣的僥幸心理,一旦嘗試便欲罷不能。

雖然孩子是受了他人的引誘,但歸根結底也是因為自控能力差導致的。家長應讓孩子明白:今天給你煙酒的人,實質上就是在跟你交換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資本做自己想做的事。反之,如果自己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那么是沒有人會為你的健康來買單的。

3.父母的行為決定孩子的行為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生活中,家長有抽煙喝酒的行為,那么大多數孩子就會在背后偷偷跟著學,如果家長采取“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教育方式,那么勢必會加重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家長若不想讓青春期的孩子過早接觸煙酒的話,就須以身作則,給孩子營造一個遠離煙酒的良好生活環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孩子的人際交往與交友情況,家長也不要掉以輕心,應盡量避免孩子和那些社會不良青年、閑散人員接觸,以免孩子受到不良青年的蠱惑而喪失自己的原則。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回憶的階段,但此階段也是最容易沾染不良惡習的非常時期。在此階段,家長要做好孩子人生的引路人,教會青春期的孩子學會自尊、自愛,防止孩子染上抽煙、喝酒的壞習氣,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引導他們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堅持自己的原則與立場,遠離不良環境的誘惑,做一個品行優良的好少年。

癡心一片:戒不掉的“言情毒”

言情小說,相信很多家長都不會陌生,因為家長們總會在孩子的枕頭下、手機上、電腦上找到它們的影子。

青春期是孩子最為叛逆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總是喜歡跟家長對著干,越是嚴厲地批評他們,他們越不服氣,越想叛逆。所以,對待青春期孩子的錯誤時,家長千萬不能采取指責、打罵的粗暴方式,否則,必然把他們逼向自己的對立面。面對癡迷言情小說的孩子也是如此。

是什么讓青春期的孩子不愛學習,愛言情呢?

第一,青春期孩子的朦朧情愫能在言情小說的故事情節中得到升華。青春期的孩子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此時的他們對“愛情”充滿著向往和期待,期待著自己能如言情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找到自己的“白馬王子”、“白雪公主”,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浪漫甜蜜愛情故事;抑或是希望自己能如丑小鴨般完成華麗蛻變,成為異性矚目的對象……

第二,青春期的孩子能在言情小說中找到心靈的慰藉,脫離學業壓力的苦海。青春期是孩子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此時的他們被任務重、難度大的學習任務壓得喘不過氣,他們想要逃離家長、老師的步步緊逼,擺脫分數、升學的重重重擔,于是在言情小說中自我麻痹。

青春期的孩子追逐愛情、幻想夢幻情感,但是家長們總是忽視孩子對愛情的憧憬和幻想,不正面跟孩子解讀愛情的真諦,甚至避而不談。孩子只能在電視、網絡、書刊讀物中尋找情感訴求,其中言情小說自然成為最具吸引力的途徑。

但是,青春期是學習的重要階段,學習任務也比較繁重,孩子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言情小說上,必然會影響學習,乃至影響未來。同時,言情小說的虛幻愛情是理想化的、不實際的,勢必會對青春期孩子的愛情觀造成誤導,影響青春期的孩子對懵懂的愛情盲目、不切實際。

那么,家長要如何幫助他們戒掉“言情毒”,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言情小說呢?

1.讓孩子看清言情小說的本質

一個14歲的孩子不愛學習愛言情,他的媽媽以一封信的方式代替粗暴阻止,最終獲得成效。這封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親愛的小爽,媽媽并不想阻止你看言情小說,但是我想跟你談談我對言情小說的看法。我覺得言情小說有這樣幾個規律和模式,不知道你認不認可:

①男帥、女靚,雙方不是家世顯赫,就是能力超強,堪稱完美。

②小說里愛情故事的浪漫甜蜜,嚴重脫離實際,現實生活中很少發生。

③很多言情小說的故事結構千篇一律,都是男、女主人公先苦后甜,歷經磨難,最終幸??鞓返厣钤谝黄穑际峭捁适碌奶茁?。

……

小爽,你覺得媽媽說的對嗎?千篇一律的故事結構,看多了也會覺得沒有什么意思吧。我相信聰明如你,應該知道媽媽的意思。

媽媽的信讓小爽頓時醒悟,看著媽媽寫的言情小說的規律和模式,覺得言情小說也就那么回事,大同小異。從此小爽便擺脫了對言情小說的迷戀。

事實上,言情小說都是一樣的套路,一樣的情節,只是換了名字、換了故事背景,換湯不換藥而已。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沒有成熟的思維能力,當看到浪漫情節時,總是把言情小說的套路拋之腦后,而被故事中的情、愛吸引。倘若此時,家長能不用粗暴的方式地阻止孩子,而是及時讓孩子了解言情小說的套路和模式,相信孩子不會再對言情小說感興趣了。

有一個15歲的女孩這樣說:“我看過很多言情小說,現在看了一部小說的開頭,就知道結局是什么,我都可以自己寫一本言情小說了,所以,我早就對言情小說缺失興致了?!笨梢姡敽⒆恿私饬搜郧樾≌f的本質,知道了它千篇一律的套路后,他們自然不會再癡迷于其中。

當孩子不在癡迷言情后,家長再適時地引導孩子將心思放在學習上,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從而不再逃避學習。

2.引導孩子讀有“營養”的文學作品

家長發現孩子沉迷言情小說時,不能粗暴地阻止,而是應該引導他們看有“營養”的文學作品,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探討,這樣既能將孩子從言情的漩渦中拉出來,還能增加孩子的閱讀鑒賞能力,一舉兩得。

其實,言情小說與孩子而言是有害無利的,既不能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也不會對還孩子的學習、文采有任何幫助。反觀有“營養”的文學作品就不一樣,孩子可以從中了解真正的親情、友情、愛情,從中學會熱愛生活。同時還能通過閱讀鑒賞這些有“營養”的文學作品來提高自己的文采,這樣的作品才是青春期孩子真正需要閱讀的。

無心向學:越督促,學習主動性越差

婷婷今年14歲,讀初中二年級,在班里成績還算不錯,老師們也都挺喜歡她的,可是最近不知道怎么了,總是撒謊,就為了不去上學。

有一次,婷婷晚上寫作業太晚了,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因為太困在課堂上睡著了。老師發現后,不僅批評了婷婷,而且還要求她寫檢查。婷婷覺得很委屈,回到家就對媽媽哭訴:“老師太不通情達理了,我都解釋清楚了,還要我寫檢查,我也是為了學習呀,煩死了?!?

可媽媽卻說:“哪有上課睡覺的,不管怎么樣,也是你的不對,上課時就該好好聽講。”

“我還不是因為昨天晚上學的太晚了才這樣的,再說我也向他承認錯誤了呀,可是他還是不依不饒的?!?

“總之,在課堂上睡覺就是你的錯,既然錯了就要接受懲罰,再說我昨天晚上也提醒你了,讓你早點休息,就是不聽……”

聽到媽媽又進入了無休止的嘮叨中,婷婷用力地關上了自己的房門。

回到房間,婷婷看著窗外皎潔的月光,感覺自己無比孤獨,傷心地拿出日記本,在上面寫道:“為什么媽媽和老師的想法是一樣的呢?她就不能理解一下我嗎?這個世界上還有誰能理解我?她不是我的媽媽,她是老師的跟班,我討厭老師,討厭學校?!?

上述案例中的婷婷原本就有潛在的厭學情緒,對老師、對學校也心存不滿,此時她最需要的是家長的關心和引導。然而,當婷婷在媽媽面前哭訴時,媽媽卻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關心她,而是選擇了和老師站在統一戰線。這種做法使得婷婷不僅關閉了和媽媽的溝通通道,而且還讓她產生了更嚴重的厭學情緒。

其實,在生活中,像婷婷這樣無心向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家長越是督促孩子,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反而就越差。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不管是講道理,還是打罵都無濟于事,為此,不少家長可謂是愁白了頭。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青春期的孩子無心向學,其實也是厭學一種的表現,是孩子心理疲憊的反應。一般情況下,無心向學的孩子會消極地對待與學習有關的一切活動,他們對學習的認識存在偏差,會主動地遠離學習。長此以往,這種情況會影響到孩子學習的熱情和效果。

因此,當青春期的孩子出現無心向學的情況時,家長不可一味地指責孩子,逼迫孩子學習,以免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最后徹底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那么,家長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巧妙地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呢?以下技巧和方法可供家長參考。

1.幫助孩子找到與成長相適應的學習動力

青春期的孩子處在一個特殊又敏感的時期,隨著學習壓力地增大,心理壓力也會逐漸增加,有些孩子就出現了逃避學習的情況。此時,家長千萬不要拿孩子與他人做比較,而是要幫助孩子擺脫內心的困擾,重新激發學習的熱情,也就是說要幫助孩子找到與成長相適應的學習動力。

有些孩子一直以來都很努力,當他們面對成績下降,或成績暫時沒有提高,或學業壓力繁重時,會莫名地陷入一種心理困境中,使他們無法集中精力學習,久而久之會就導致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無心向學的情況時,就要及時地給予孩子關愛和引導,避免孩子因此產生厭學情緒。

首先,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溝通。要知道,溝通才是教育的關鍵。家長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多關心孩子,理解孩子,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與孩子多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對已經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性的意見。

其次,多鼓勵孩子,贊揚孩子的自主行為。要知道,在學習上鼓勵和贊揚孩子,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使孩子逐漸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而忽略孩子的努力,會挫傷孩子的信心,導致孩子學習主動性變差。

最后,協助孩子制定學習目標。家長要對孩子的能力做出客觀的評價,然后幫助孩子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不能太高,太遠,一定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內,是孩子通過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目標。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確每天學習的動力,通過實現小目標來增強自信心、提高積極性,從而使孩子重新找到學習的樂趣。

2.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生存和安全感外,還有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能在學習中滿足這些需求的話,他們就不會產生厭學情緒了。

因此孩子在學習時,家長要不斷地鼓勵、稱贊孩子,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孩子認為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使孩子愛上學習。

3.讓孩子了解學習的本質,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現如今,家長過分強調成績,許多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也只明白成績好壞的重要性,卻不清楚自己該學什么,學了有什么用,只是盲目的在家長的督促下學習。這樣會讓成績不好的孩子對家長的督促產生逆反情緒,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雖然有些孩子也希望自己可以學的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是他們可能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高效的學習效率,所以學習成績并沒有很大的進步,這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因此,家長除了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外,還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別是在學習上,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績,使孩子產生過多壓力,而是要引導孩子,教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孩子了解學習的本質,從而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在興趣的引導下快樂地學習、主動地學習,這樣孩子才不會被學習所困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大冶市| 安陆市| 额济纳旗| 宁南县| 老河口市| 栖霞市| 藁城市| 齐齐哈尔市| 儋州市| 濉溪县| 肥西县| 冕宁县| 石景山区| 南部县| 衡南县| 社会| 察雅县| 井冈山市| 泸西县| 思南县| 高陵县| 万安县| 玛沁县| 都江堰市| 沿河| 漳平市| 土默特左旗| 嘉义县| 乳山市| 苍山县| 通江县| 民权县| 江华| 东辽县| 广元市| 巴彦县| 泰来县| 五河县| 泗阳县|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