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幫助意味著“處于下風”
助人的過程在本質上會令人際關系不平衡,且雙方所扮演的角色是模糊的。當尋求幫助時,無論是從情緒層面還是從社交層面上看,你都將自己置于了“下風”。當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或者不清楚怎么做時,勢必要暫時放低姿態、放下自尊心找人幫忙。尋求他人的建議,讓他人療愈你、照顧你、攙扶你、支持你甚至是伺候你,是以減少自己的獨立性為代價的。在街上不小心摔倒后,人們常常脫口而出“我沒事兒”,每當看到這樣的情況,我都會不禁感慨:明明已經受傷了,但我們往往不愿意接受突然之間要依賴他人的現狀。如此說來,像在醫院里需要他人照顧排便這種極端情況,就更會讓我們感到顏面盡失。
在一些文化中,長大成人意味著人要越來越獨立,需要很強的掌控感。在這樣的文化中長大的男性更會有如此傾向。獨立往往意味著不去請求他人的幫助,提到需要他人幫助就會讓其感到貶低了自己。在美國,人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嘲諷:“真正的男人不需要他人的指導,他們會自己找到辦法的!”人們一般會對自己因情緒障礙去找心理醫生的事情諱莫如深,把聘請咨詢顧問當作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表現。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可以看到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在美國,人們認為請保姆來幫助照料生活中的各種事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因此既不愿承認自己有這方面的需要,更不會宣揚他人的類似做法。
“處于下風”的感覺不僅僅產生于在生活中面對助人者的情形中,在工作環境中與同事相處時這種感覺會更為強烈。在很多公司里,無論是誰聘請咨詢顧問幫忙,無異于他承認自己不能勝任工作。我曾經以顧問的身份服務過一家歐洲公司,每個季度訪問該公司一次,歷時五年。在此期間,我偶爾會到公司的高管餐廳用餐。在餐廳,我經常會碰到合作過好幾個項目的高管。但是,他們要么裝作沒看見我,要么裝作不認識我,從我身邊走過。聘用我的負責人告訴我,他們肯定是不想讓其他同事知道我幫助過他們,怕自己沒面子,才會如此行事。
心理診所也會發生類似的情形。當一位患者結束咨詢走出治療室時,若他在候診室遇到了下一位就診的患者,雙方都會感到尷尬。因此,有些心理診所為了保護客戶隱私,進出設有不同的門。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受助者在尋求他人幫助時會遇到的關鍵障礙就是他會感覺低人一等,會產生一種地位不平等感。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1990年就對這個問題做過如下論證。
心理治療過程充滿著內在的不一致性。治療師進行治療時,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一種伙伴關系,自己要和患者形成“治療同盟”,然而這種伙伴關系在本質上是不平等的,不是真正的同盟關系。患者一方往往因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中,期望治療師可以運用專業能力抽絲剝繭、客觀分析,找到造成痛苦的根源,況且患者為此支付治療費用。“治療”就意味著不平等,治療師必須要刻意表現出平等的姿態來掩蓋雙方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