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猶如一座文學博物館,一篇好文章就是作家或教育專家的一次作文講座,我們教師或者做家長的,如果能夠正確引導孩子通過語文課本或課外閱讀類的書籍的學習,即對作家寫作風格和語言特色的大檢閱,也就是說,在繼承“閱讀作文相結合”基礎上,發揚傳統作文教學方法,以文本引路,重視隨堂作文的開發與運用,對提高孩子作文文平大有益處。
一、引導孩子走進文本,用閱讀教學的鑰匙打開作文的殿堂。
我們翻開中小學語文課本就會發現:每一篇課文不論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文章的典范。我們要引導孩子們,大凡編輯語文課本者,大都是著名專家或作家,其高超的寫作方法或者說他們的寫作秘籍無一不隱藏在字里行間。所以,要想方設法拿教材當例子,激發孩子的寫作欲望,就尤為重要。
1、引導孩子圍繞重點讀寫項目,從處理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關系上著手。
譬如:教學《難忘的一課》,解題時要滲透審題的方法;教學《開國大典》,按順序分段時要滲透編寫提綱的方法;教學《林海》,在理清文章的條理的時候,要引導孩子按一定的順序寫;在分清課文主次的時候,讓孩子作文時注意詳略得當;教學《窮人》,在歸納主要內容、主題的時候,要指導孩子作文要有內容、有中心……這樣抓住了每一訓練組、每一篇課文的讀寫重點,讓孩子在閱讀的同時,滲透某一種作文技能,會比那些枯燥的作文指導課效果好得多。
2、引導孩子從內容入手,尋找作文與閱讀的切合點。
在閱讀教學中,要打破逐段閱讀的傳統教學法,作為語文教學,我們不能只為了解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而要從閱讀與作文的切合點上突破,引導孩子從文中找到作文方法,或著眼于開頭,如《飛奪瀘定橋》的原因開頭,《小木船》的回憶式開頭;或立足于中間,如《少年閏土》中的外貌描寫;或靜觀其結尾,如《養花》的總結式結尾;或抓住課文中某個詞句,如《別了,我的中國》可以從重點詞句入手,解題破疑;或抓住重點段落,如《桂林山水》中結構相似的自然段……通過這些切合點,引導孩子在理解、感悟、體驗的基礎上,品嘗到祖國文字的美妙,讓他們把喜歡的詞、句、段摘抄下來,并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
3、引導孩子把握課本的精髓,學會歸類整理的方法。
不同的課文,展現作者不同的智慧和樂趣,顯現不同的語言特點和藝術個性。同樣是寫人,朱自清的《背影》傾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淡淡的傷感;魏巍的《我的老師》,追憶中有深深的敬仰;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表現出對小女孩的同情……同樣是寫景,朱自清的語言秀麗而溫情,楊朔濃情深深,峻青如詩如畫。讓孩子領會課文的精髓,掌握寫作的要領,就需要學會歸類整理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先分類搜集,比如在一定的時間內,搜集有關描寫日月星辰、晨午暮夜、風雨冰雪、云霧露珠、蟲魚鳥獸、花草樹木、江河湖海、群山丘嶺等佳句、名篇。再用表格等方法整理,整理后放于書桌或床頭,既一目了然,又便于記憶、運用。孩子有了材料、語言和技能的儲備,作文時就能夠順手拈來,享受到作文超市的方便。
4、引導孩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讓孩子受到情感的熏陶,掌握作者表情達意的良苦用心。
讓孩子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生活固然重要,但好的作文方法需要從課文這樣的例子中去領會,因為選進教材的,大都是聲情并茂的文章。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披文入情,對那些表達真情實感、比較深刻的文字要細心揣摩、品味,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掌握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如教學《再見了,親人》,可以抓住三個令人感動的場面、前三個自然段開頭的祈使句、結尾的反問句,去體會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感情。當交流朗讀大嫂背著孩子送別志愿軍這一部分時,讓孩子憑著感覺加重“看”、“睡著了”等詞語的品讀,巧妙地領會“別把孩子吵醒了”的真摯感情。這樣不失時機地對文中傳神的詞句反復推敲,不僅使孩子體會作者的語言之妙,還可以領略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二、引導隨堂作文,既體會到課文表情達意的方法,又為課外拓展閱讀和作文做準備。
孩子能不能寫好隨堂作文既是閱讀教學的檢驗,也是作文教學的實踐。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孩子能夠舉一反三掌握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倍炀氉魑募寄懿皇强块g周一次的作文課所能完成的,它往往需要在閱讀教學課上,通過“隨堂作文”落實“小練筆”的訓練。
1、在閱讀教學的同時,要把握時機,引導孩子利用擴寫、改寫、續寫等形式的訓練,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
文質兼美的課文大都留有想象的余地,教師要善于發現“典型”處讓孩子補寫,如補寫《蛇與莊稼》中“猖獗”的情景,《丑小鴨》中“媽媽怎樣疼愛丑小鴨”的情節。要善于抓住“概括”處讓孩子擴寫,如擴寫《草原》最后一段“送別”的情景。要善于尋覓“空白”處讓孩子展開想象續寫,如續寫《糶米》中“舊氈帽朋友回家后的情景”??梢酝ㄟ^角色換位、文體變換進行改寫,如用第三人稱進行改寫《我的戰友***》。也可以抓住有利時機,啟發孩子編故事,如學習《坐井觀天》后,編《青蛙跳到井堰》;學習《狐貍和烏鴉》后,編《烏鴉又上當了》或《烏鴉變聰明了》;學習《烏龜賽跑》后,讓孩子假設有一次烏龜贏了,去想一想,寫一寫。
2、引導孩子模仿作文,由“大同小異”到“百花齊放”。模仿是閱讀與作文兩者之間互為聯系的凝聚點,也是孩子作文啟蒙階段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果閱讀教學僅停留在“閱讀”上,讓孩子知其妙而不能借鑒,是不實在的,不徹底的。片面強調作文就是讓孩子“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也是不實際的。中小學生對文章的接受能力很強,對作家、名人近乎崇拜,他們在作文時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嘗試作家描寫的方法、寫人的技巧和敘事的語言。既然行路的前方有范文引路,我們就要激發孩子創新意識和寫作熱情,由仿寫的“大同小異”過渡到“小同大異”,再到“百花齊放”,從而提高作文水平。
三、引導孩子靜靜地徜徉在書海之中,讓孩子向課外去品嘗“副食”。
引導孩子走進文本的目的,不僅讓孩子通過音、字、詞、句、段、篇培養孩子聽、說、讀、寫、書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把從語文閱讀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及時運用到浩瀚的書海之中,從課堂閱讀到課外閱讀,從課堂作文到課外自主創新作文。
“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也是作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選擇一些與課文有一定聯系的、符合孩子身心特點的、適應孩子認知水平的、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不僅是教師的任務,也是做家長需要關注的。我們讓孩子在獲取課文這一“主食”之外,再品嘗到課外閱讀的“副食”的美味,相比是孩子閱讀和作文營養的補充。
1、引導從整體上感知內容,了解寫作方法。
讀優秀的文章,好比觀賞藍天上的星星,讀者的眼球被絢麗的景觀牢牢吸住。但讀者不可能全面、準確地了解每一一顆星星,要觀察一顆星星的大小、形狀,最好的方法就是瀏覽整個天空。孩子所精讀的課文大多是文學作品的節選或改編,如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養花》、安徒生的《丑小鴨》……教師已經讓孩子在課堂上閱讀了這些美文,也可能會布置一些課外閱讀之類。做家長的要配合教師,監督或督促孩子,并創造條件讓孩子閱讀原著,能閱讀到作家圈圈點點修改的草稿更好。家長要配合教師去引導孩子制定一個計劃,先挑選其中的一二本去讀,剩下的放在假期里去完成吧。其次讀的要求不宜過高,孩子把讀物當小說讀,當電視看,當CD聽,都可以。只要他們對文章或作者有所了解,哪怕將美文中的一字、一詞、一句的功夫學到了,在以后的習作中就一定有所借鑒。
2、在孩子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適當穿插講述作者的寫作故事,這是孩子比較歡迎的教學內容。如駱賓王七歲作詩,李白改詩,賈島的“推敲”等有趣的詩人、作家故事,還有值得回味的對聯和成語故事……作為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適時穿插、點撥,作為家長適時補充、引導,不僅加深孩子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夠激發孩子寫作的興趣和動機。
3、引導孩子品嘗課文以外的“副食”,即品嘗作者寫作的年代和社會背景,以及作者寫文章的心態和意圖。
打一個比方,我們了解服飾文化,需要了解穿著的人以及著衣人的生活區域、民族文化,雖然很繁瑣,但是有它的樂趣。我們引導孩子課外閱讀,品嘗“副食”也是如此。閱讀教學的“拓展閱讀”不可忽視教師語文課堂閱讀和作文的指導,更需要家長引導孩子走進書海。離開了教師或家長適時的引導,就好比爬山,忽視了地圖和登山技巧,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崖的艱難。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走進課文、圖書室、上網去查閱有關資料,做好記錄,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再走出文本走進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作文素養和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