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全區中小學生進行期中小測試,并選拔優秀作文參加競賽,據一位語文教研員透露,這次測試的作文中,直接“抄”、“背”拿來的作文近一成,而其他作文多有抄襲嫌疑,卻一時找不到足夠的證據。筆者目前是一名小學美術、書法教師,以前從事語文教學、教研二十多年,聽了這個數字十分震驚,那些年抄襲作文被發現者多是無顏再抄襲半字,現在竟然靠抄襲作文獲得“優秀”,甚至到市區參評獲獎。其實找到孩子抄襲作文的證據非常簡單,一是抄襲“滿分作文”或報刊雜志上的文章,不斟酌作文題目及要求,不問自己的身份、年齡等,作文時只是一味地“背”出來,這類生搬硬套的抄襲一眼就能辨別;二是通過“百度”、“搜狗”等來搜索,改頭換面的“套”,比如“把”字句改成“被”字句,把詞語換成句子,把某幾句話換一換,把人物、地點換一換,等等。我們不管孩子們用什么方式,獲得什么樣的成績,都不能“擺渡”抄襲的怪圈,也就難以駛向作文的彼岸。誠然,抄作文錯在孩子,但其背后,不單是孩子的抄襲問題,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值得思考。
一、孩子作文抄襲,根在效仿丟失了誠信的成年人。
孩子們沒有通過作文遵守誠信的諾言,這是他們自身的過錯。而從外因來說,首先是當前文學界小說網站文學抄襲、教育界論文抄襲以及各界計劃、總結等材料抄襲的大環境。孩子們尊重的成年人沒有創作的好環境,筆者暫且不去對照某些重量級人物的思想、理論專著的雷同之處,單看孩子們最崇拜、最信任的教師們,不乏“天下論文一大抄”的現象:有一些領導靠造假的材料升遷;有一些教師靠抄襲的論文晉級。這些無疑對那些耍小聰明的孩子們所效仿。尤其功利性的應試教育,導致孩子生活面“三部曲”:上網、游戲、看電視。他們對身邊的現實生活關注不夠,因而對以生活為表現對象的作文興趣不大。而互聯網時代,文章借鑒和模仿甚至復制、黏貼,變得特別方便。有些聰穎又不想動腦的孩子,直接“下載”一篇,這樣一篇一、二等獎的作文就誕生了。
網絡與范文成了孩子們生活的唯一“替代品”。其次,德智體美勞不能全面發展的部分學校和形形色色以掏家長錢包的課外輔導班,把孩子們“誘入”或“逼進”機械的模式里去,可憐的孩子們的實際生活圈子越來越狹窄,到頭來一個個糊里糊涂地進了“模仿”的死胡同。當然,某些家長或教師也引導孩子多讀,學校領導也聘請了一些所謂的教育專家大談所謂的秘籍,比如為節約孩子的時間,讓孩子單純地去瀏覽故事梗概的“速讀法”,鼓勵孩子們到網上搜索相關的解釋來讀,以求孩子們在短時間內了解得更多。其實不然,類似的速讀、泛讀、瀏覽,很難讓孩子們品味文學作品的魅力,只能從干枯的文字中去“走馬觀花”。一旦到了“真作文”的時候,那手里的筆不像老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最后不得不到網絡里,搜羅一大堆相關的華麗詞藻,移花接木、生搬硬套上去。他們不是“新瓶子裝舊酒”,就是“舊瓶子裝新酒”,甚至把新酒的標簽揭了換上自己的名字,反正愿意打假的老師或評委只要找不到證據,也就忽悠過去;不愿打假的會睜一眼閉一眼,各自得了好處而已。歸根結底,成年人要誠信,作文先做人;而對孩子們,我們做教師或做家長的,一定要教導孩子們,只有我手寫我心,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美好人性。
二、孩子抄襲作文,往往是因為孩子的“虛榮心”和“自卑”
精神需要是每個人追求的高層次需要,一些成年人為了發揮自身潛能,千方百計地追求自我價值的最大實現,甚至喪失誠信的道德底線去追求。孩子們也一樣,他們在滿足生活、生理等基本需要外,也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肯定、認可、關愛和贊揚,學生的好作文往往被師生羨慕不已,有的靠作文抄襲得到老師的好評,孩子們不遺余力地直接或變相地抄襲作文,就是要滿足這些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往往在這個時候,教師“以文評文”,不能“以文評人”,僅評個別談話指出其抄襲之危害,恐怕難以讓學生根治作文抄襲。
作文應當追求的是內容的真實,情感的真實,這是個性創造的基礎,也是學生完美人格的再現。我們單一地去批評孩子抄襲,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是因為孩子們作文抄襲反映了孩子膨脹的虛榮心。如果孩子因為一篇真實的沒有寫好的作文,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在同齡孩子之間產生不好的名聲,因“愛面子”的虛榮心理的誘使,而這個時候我們的誠信教育不能貫徹整個作文過程之中,忽視了“文以載道”,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孩子們就可能“借”別人的作文為自己裝飾門面。如果家長的關心不夠,甚至拼命地掙錢“唯錢是愛”,孩子甚至可能花錢“雇”同學作文,或網絡上花錢去“下載”。
優生多是因為虛榮心抄襲作文,而“差生”抄襲作文往往因為自卑心作怪。這類學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當然懷疑自己的作文水平。加上上課不努力,課后不愿動腦思考。他們平時的語、數、英作業馬馬虎虎,那么對作文這樣要付出痛苦的腦力勞動的作業,意識到難以與同學同步完成,加上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家長急于求成,孩子只能靠抄襲作文。
三、孩子們沒有生活的底子,天天在緊張而枯燥的學習中,一旦“真作文”必然導致歪門邪道。
我們做教師的知道:作文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才有真情實感,相信一些家長也懂得這個道理。然而,我們的孩子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呢?提起這個話題,筆者真的很傷腦筋:以前的應試教育或多或少學生知道沒真功夫寫不出“真作文”(我不是提倡應試教育);后來搞素質教育,要擴大學生的生活面、知識面和活動面,這本來利于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但這個素質教育很難把握,運用起來比應試教育要難!急功近利的老師覺得難,而且一些管理者更難!于是這些急功近利的老師,多數是領導者就搞出來另一種教育“偽素質教育”。今天活動,明天興趣;今日剛迎接檢查,明日又被老師拉出來給領導面子。折騰來,折騰去,導致孩子們連最基本的文化課都過不了關,孩子們天天跟著老師折騰去了,哪有時間多讀,多接觸生活?他們來到家里,更慘了: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匆匆吃飯,匆匆上學。特別苦了那些“差”生,要天天“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無奈地去學校,來到同學們看不起的位子上偷偷坐下,去聽天書一般的講課。
每逢放學、周末或假期,“差生”要補課,補完了語文補數學,補完了數學補英語。我們的家長忘了,這些孩子在學校里,那么好的辦學條件,那么好的師資,孩子還是“差”了,怎么靠輔導班提高成績呢。一些考試優秀,雙A,或多科A的優等生,家長更不放過,從幼兒園到高中,從語數等基礎學科,到培養孩子“特長”。孩子們的生活積累、作文素材就這樣被家長或學校無意識地剝奪了。
從八零后到九零后,到零零后,家長對孩子們的關心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每天上學為了安全,都要家長接送;很多孩子學習,家長當祖宗服侍;很多學生不參加勞動,竟然都成了正常現象。孩子們的時間都被占用了。除了學習,就是吃飯睡覺。生活一片蒼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這“源泉”被家長截流了,孩子們還有“源源之水”?“閱讀積累也是寫好作文的重要素養。”但由于時間寶貴,現在的學生讀文學作品很少,能讀一些經典名著是很奢侈的事。近年,《語文課程標準》和一些省區的《考試說明》開列出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篇目,出發點很好,但卻根本得不到保證。某些教師、家長提出:學生負擔太重,沒時間讀;能不能編些教輔,讓學生多做做題,不要再讓學生去讀原作了。這“閱讀積累”也沒機會了,孩子們少了“寫好作文的重要素養”。孩子們在一無生活經驗,二無閱讀積累的條件下,在瘋狂的應試教學面前,只能靠抄襲得來的好成績、好名次來忽悠家長或老師了。
四、教師機械照搬式的作文教學策略、政治干預和評價不當,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
創新性作文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最難改革的內容之一。改來改去,中小學生作文教學應試化傾向依然嚴重,某些老師特別是某些校外的輔導班的老師們,機械照搬一些掛著所謂作文教學策略或模式的應試作文路數來教作文。孩子們提起筆來無話可說,這時老師們常常會鼓勵學生多讀范文,模仿自己喜歡的文章仿寫。由于學生“仿寫”、“抄襲”不分,少了想象力,就難免“仿寫過度”。
扼殺孩子作文想象力的還有一個“思想干預”。這不是危言聳聽。筆者不想談作文設計政治,而是我們的教育是培養自己人的,就難免避開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因干預過多,老師們不由自主地以一番苦心去設置重重禁區,用種種束縛扼制孩子們的思維:這種事“沒有意義”,那種題材“敏感”,這樣表達消極,那樣又“太直率”、不具體……孩子們不想像大人們去寫“假”、“大”、“空”的文章,又缺乏材料和想象力,抄襲作文在所難免。長此以往,孩子們對母語的情感和文學才情就會消失殆盡。孩子們從作文的圣化般的崇拜必然滑向做人的“虛偽化”,從“單純”滑向“雙重人格”。
還有,我們的作文評價也很成問題。老師一般不能接受學生對真實事件的描述。比如,孩子如實寫出心里話:我的生活很乏味。老師肯定說你“瞎寫”。寫作能力一般的學生,只要會“依樣畫葫蘆”。鋪天蓋地的教輔書卻以所謂“滿分作文”把孩子們誘入歧途,其勢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些媒體為“吸引眼球”而炒作,教師為學生應試傳授“臨陣磨槍”,學生自然琢磨“野路子”,“真作文”就沒有人關注了。
在西方,比如德國,大部分作文是應用文范圍,寫自己的小實驗、小發明,自己不動手,就做不起來,抄襲的可能性很小。而我們的作文題目,無外乎那幾個類型,只要找到一篇,便可以百篇抄,只是改頭換面,抄襲起來多方便啊!假如作文內容消極頹廢、假裝深沉、極端偏執,則違背了作文作為“具有教育性的學習活動”的初衷;假如作文以刁鉆古怪為榮,以新奇另類為美,那么會嚴重損害學生的思維能力。
筆者經常反思孩子們為何抄襲且屢禁不止?除了道德教育(比如誠信教育)的缺失外,更深層來看,是作文教育長期以來的積弊所致。中學生不過十七八歲,小學生十來歲,他們少了經歷的積累,少了對人生的觀察,少了大量的閱讀,就少了寫作素材。少了素材寫出來的作文就很蒼白,就會無病呻吟,就會東拼西湊。作文下降了,語文成績必然下滑。語文水平下滑,就會蔓延其他學科,就會形成不積極思考、不勞而獲的習慣;就會在心理上形成消極依賴的思想,就會在遭遇譏諷后增大壓力,厭惡學習,厭惡勞動,厭惡父母,厭惡教師,厭惡社會,就會無羞恥的海吹,就會胡說八道,就會以玩耍和游戲的態度應付老師,就會糊弄家長,將來忽悠社會,延伸到一場自上而下的“造假運動”。
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獨立思想和富有創新精神,同時能守信勤奮的人,不是造就一批自私、任性、不守信用的人。作文的過程就是讓孩子們如何做人的過程,做人第一,作文第二。我們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而非有才無德之人。目前,這么多從小靠抄襲作文的人,將來如何對家庭、對社會愿意付出真情實感?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作為一個有創新的教師,應該“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作為一個家長要鼓勵孩子發現真、善、美,表達真善美。以筆者看,解決孩子們抄襲作文的問題,不僅僅停留在“抵制抄襲行為”,而應該是“杜絕作文抄襲。”既培養孩子作文,又培養孩子做人,通過作文讓孩子去偽存真、去虛存實、去偽求誠,再現孩子天真的笑容、純真的性情,表達真實的自我,才能真正還作文一片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