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孩子口語交際最好的情境,但是口語交際的教學不可能時時處處在真實的生活中進行,教師要通過課堂為孩子創設生動逼真的環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口語交際興趣和敢說的膽量,達到想說、敢說、樂說、會說的目的。
一、激發動機,讓孩子想說。
激發口語交際興趣是培養孩子口語交際能力的前提。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用不同的訓練方式,以口頭語言為中介進行信息交流,調動孩子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入新課,教師要用孩子熟悉的內容激發孩子想說的欲望,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教師要精心組織自己的語言,為孩子提供一個口語交際的良好氛圍,讓孩子逐步由“不愿說”到“愿說”、“敢說”、“會說”、“樂說”。從而鍛煉孩子口語交際能力。
二、課外過渡,讓孩子能說。
孩子有了口語交際的愿望和意圖之后,可以通過課外搜集到的交際材料進行匯報交流。說一說最近閱讀的書籍、聽到的故事、看到的新鮮事以及網絡上的收獲等等。雖然孩子之間的口語交際時時刻刻融入學習和生活之中,但是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指導孩子自然狀態下的口語交際。課文非常豐富接近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其語言和他們的口語十分相似,比較容易讓孩子學習、積累和模仿。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通過閱讀規范孩子的語言。
三、師生示范,讓孩子敢說。
孩子有了興趣和說話的素材,并一定能夠敢說、會說。有很多孩子還不會說話,說話詞不達意,語無倫次。小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尤其部分后進生說話聲音太低,神態緊張,而農村中小學方言嚴重。因此,教師要循循善誘地鼓勵孩子大膽地進行口語交際,由簡單到復雜,由“不說”到“敢說”。要利用語文文字的工具作用,通過教師或優秀孩子示范,教會孩子學會學習,讓口語表達差、膽子小的孩子先說,要肯定他們的進步。
四、說話實踐,讓孩子會說。
語言文字的應用是一種技能,而培養技能光靠分析、理解很難奏效。這就需要改變以往重“教”輕“練”的現象,通過孩子語言實踐來培養孩子會說。或觀察圖畫練說,或展開想象,說說課文中沒有的內容,或根據概括性的語句進行擴展加工,或把省略的跳躍的地方展開想象對課文內容進行補充。
五、拓展訓練,讓孩子樂說。
通過復述課文、講故事、學做“小記者”、主持人等活動形式,還要充分利用生活大課堂,如捎口信、通電話、演講、辯論會、當導游、主題團隊會、給父母講學校的事情和人物,引導孩子與社會的人接觸、交流,豐富語言,適當地布置口語交際類的作業,如當一次“小主人”招待客人;反之,當一次“小客人”拜訪主人,或到市場購物問價,或當一次服務員向大家介紹物品,輕松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