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寫這本書的序大概是我寫得最久、心情最緊張的一次。
因為,和我一起分享的是我的母親,一位年長我20多歲的“老師”,一位養育了三個外孫(女)的姥姥。這本書的內容都是在我們這個多子女大家庭中發生的、有關隔代養育的事情。
那么,這本書到底是寫給誰的呢?新手爸媽?隔代老人?育兒行業人員?或許都有。不管你是因養育問題和老人吵得面紅耳赤的新手爸媽,還是付出辛勞卻不被兒女理解而費力不討好的長輩,或是遇到很多有同樣困擾的家庭卻不知道如何幫他們解決的育兒從業人員,當你看到這本書,就是和我一樣關注“隔代現狀”和養育困擾的有緣人了。
這樣的相遇也許能給你的心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隔代養育,雖然有問題和困難,但也有美好與收獲。
生寶寶之前,我從沒想過寶寶會給我帶來什么。盲目樂觀的我自認為出生于教育之家,家庭背景帶給我的優勢足以面對養育中的各種問題,至少能夠靠運氣“混”成一個好媽媽,完全沒想到會因為育兒和父母產生那么多的糾纏、分歧、誤會和矛盾。
在很多家庭中,都是由祖輩幫忙照看孫輩的。如果不是因為寶寶,我們這些年輕的父母根本不會了解隔代養育對于我們的家庭是多么重要。如果說年輕父母的育兒觀更科學,隔代長輩的育兒經驗更細致,那么兩代人共同塑造的就是寶寶“養育的生態”了。在多人多面的多重教育下,所有的矛盾沖突、歡笑和解,揉碎了融入到真實的家庭生活中,就是寶寶成長的養料。
從我懷大女兒小千開始,我的母親就細心地為我記錄每一天的懷孕日記,女兒出生后,每天吃喝拉撒的時間和頻率都一條條地記在小本上。小萬和小億這對雙胞胎兄弟出生以后,三個寶寶的活動空間變大了,母親每天都會將寶寶們的早教游戲內容細致地與我分享、交流……如果不是因為寶寶的成長,我想我這輩子也沒機會和我的母親成為“同學”。
每當三個寶寶輪流哭泣或交替生病的時候,就是我們家最混亂的“巔峰時刻”。姥姥、奶奶和我,三個“媽媽”都經歷過手忙腳亂、以一敵三的笑淚交織……從我初次懷孕到今天已經7年了,母親撰寫的《隔代養育》手稿也在孩子們的成長中變成了鉛字。這一段和母親一起整理文字的過程,比我自己寫書時更加感慨。這本書也可以說是母親和我隔代養育的另一個“寶寶”,包含了我倆的基因。
每次修改書稿時,我都試圖多添加一些個人的感悟和我所學的專業知識及生活經驗,但是回頭看看,讓這一切變得更好的從來不是我的專業知識,而是在家庭里發生的一切真實生活。講到隔代的話題,沒有人比隔代養育者更合適。刪刪減減,最后還是盡量還原并保留了母親對于養育最真實的感慨和經歷,也努力還原了“全家總動員”的養育實況。
這本關于隔代養育的書,不僅記錄了寶寶們的成長,更記錄了兩代媽媽的育兒心路。我相信,每個身為父母和長輩的讀者,都會在母親的文字中找到溫暖,找到更適合自己家庭的養育方式。
在養育的路上,我們都是寶寶的“合伙人”。感謝長輩,感謝兩位母親的智慧,感謝薪火相傳。
晴天媽媽 郭俞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