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人馬斯克的地球創業游戲
- 一苒 孟路
- 2673字
- 2021-04-02 20:05:49
容忍缺點,大膽取舍
無論作為個人還是企業,做加法容易,做減法則很難:加法往往迎合內心欲望,減法卻需要拷問靈魂。
無論是對待員工、伴侶還是生意,馬斯克似乎很擅長做減法。
在特斯拉,這一點顯露無遺。
放棄內燃機
21世紀初的電動車革命者們,按照對待內燃機的態度,可以分為三派。
一派是保守派,希望在保留內燃機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讓汽車實現電氣化。如通用汽車選擇了打造Volt車型款著名的增程序油電混合產品,既有內燃機也有電池和電機,既燒油也用電。在初創公司當中,曾經名聲比肩特斯拉的菲斯克·卡瑪,也采用了油電混合動力技術。
一派是革新派,選擇徹底摒棄內燃機,完全使用電池和電機驅動車輛,如日產和特斯拉。
還有一派可以稱之為騎墻派,如寶馬。它的核心產品i3既有純電動版本,又有增程混合動力版本。在看不清楚前方道路的情況下,選擇兩邊下注,符合一個國際汽車巨頭的發展訴求。
一百年來,內燃機及與其搭檔的變速箱扮演了汽車的動力心臟,是相關車企所掌握的核心技術。有過連續創業經驗的馬斯克清醒地意識到,作為一家初創公司,一旦兩面下注,結果可能是有限的資源被分散,什么都做不好。尤其是在主流大型車企的核心技術方面,他們擁有極為深厚的積累,想要接近他們的造詣都十分困難,更別說趕超了。
于是,特斯拉很堅定地在這方面做了“減法”,全力以赴投入純電動技術當中,徹底放棄內燃機。即使當時純電動車市場還遠遠沒有啟動,還沒有任何一款純電動車型曾經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當奔馳、寶馬、奧迪在燃油車的賽道上已經遙遙領先時,特斯拉的戰略就是從最開始就切換到電動車的新賽道上——換一個道去跑。這家公司需要忍受漫長的孤單寂寞,數不盡的非議和批評,還需要一些運氣來確保自己賭注的方向是正確的。
十幾年過去了,站在今天來看,特斯拉的豪賭得到了回報,它已經徹底不需要考慮內燃機了。特斯拉已經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純電動車公司,盡管它還不是世界上最棒的汽車公司,但很顯然,它已經積累了令人羨慕的智能電動車核心技術。特斯拉每推出一款新車,都會被納入全球各大車企的采購清單——他們的工程師迫切希望能在第一時間觀摩和解剖新車,以啟發靈感,獲得新知。
放棄與德國車企對標
有不少比較懂車的朋友認為,特斯拉華而不實。一直有人評價特斯拉說,Model S作為一款接近百萬元人民幣的高端轎車,它的外型設計和加速性能是200萬元級別的,智能化程度是劃時代的領先于行業的,而內飾質感、操控和乘坐舒適度只有20萬元車的水平,質量可靠性更是行業里不及格的水準。
相對于價格而言,它的內飾和工藝、操控和乘坐舒適度還沒法與傳統高端汽車相比;就更別提有限的續航能力和充電焦慮了。
這些評論者的看法沒有錯,但他們掉進了一個資深老用戶看新物種的常見誤區。這就好比用衡量老式諾基亞的標準去評價第一代iPhone,用衡量經典單機游戲的標準去衡量最早的在線游戲。
今天,iPhone的體驗有口皆碑,但可能只有為數不多的人還能清晰地回憶起當初的情形——比起同時代諾基亞高檔機型,初代iPhone的缺點可謂罄竹難書:
同理,比起《仙劍奇俠傳》《古墓麗影》《星際爭霸》這樣的經典游戲,《熱血傳奇》這樣的早期在線游戲顯得操作簡單、敘事直接、內涵空洞。
但是,初代iPhone和《熱血傳奇》依然大獲成功。
主流的成熟產品往往遵循“木桶理論”,哪一項都不能差。市場競爭如此充分,同質化的對手多如牛毛,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差異并不大。你一有缺點,就會被對手無限放大并把你比下去。但是,當某種創新品類處于市場萌芽的早期階段時,產品未必需要遵循“木桶理論”,而允許它存在短板。
從某個更尖銳的角度來看,創新產品注定有明顯的瑕疵和短板。如果它真的沒有明確的缺點,往往只有兩種可能:要么它同樣缺乏突出的優點,是本質平庸的偽創新產品;要么它的成本非常高,導致定價過高、性能過剩,超出客戶的支付能力。
在智能電動車這個品類剛剛興起、相關供應鏈還不成熟的情況下,特斯拉注定需要花費極高的研發成本、采購成本,去打造一款高水準的智能電動車。
但為了不讓成本失控,馬斯克并沒有盲目地讓特斯拉的產品在各個領域全面對標保時捷、寶馬和奔馳。這些資深的高端汽車品牌,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這個基礎上有一定的獨家特色。而特斯拉做了一個大膽而清醒的取舍:只取高性能和科技感,舍去了德國高端汽車非常重視的駕乘舒適和奢華的感官體驗,也放棄了日本車通常具備的可靠性優勢。他顯然很清楚這樣的道理:作為一個全新的品牌,與其讓90%的人都愛你6分,不如讓10%的人愛你10分。
除了產品層面的原因,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微妙差異也值得我們探討。知乎平臺汽車話題優秀回答者、鈷研汽車消費領域20年的高小強曾經分享過一個反常規認知的道理:實際上,經濟實力強的人在買車時的要求并不高,要求高的是普通收入者。普通收入者買一臺10萬元的車,可能就是家庭一年的收入,一般會希望在一臺車上實現所有愿望:空間要大、油耗要低、加速不能太肉、內飾不能太寒酸、配置不能少、品牌不能沒人知道、保值率也不能不行。但對于購買百萬元級高端汽車的人來說,這只是他的一次奢侈消費,能滿足一兩個獨特的核心需求即可,比如“開起來特爽、很適合接送孩子、讓自己顯得特別酷”,反正家里已經有別的汽車。所以在評價汽車時的“雙重標準”才是正常合理的:本田飛度的內飾塑料感到了Jeep牧馬人身上就叫“情懷”;福特的三缸機矂聲大,法拉利的矂聲就成了“美妙轟鳴”;五菱宏光因又大又實在的空間設計被稱為“面包車”,埃爾法則被稱為“明星保姆車”。不同客群的評價體系完全不同。高小強現身說法:有一次他開著一臺瑪莎拉蒂SUV給一些高收入朋友們試駕,吐槽這臺車座位數少、空間一般、油耗高、矂聲大。結果這些朋友們的看法完全不同,上述缺點在他們看來根本不是問題,他們看慣了德國車,亞平寧半島的口味算是“嘗鮮兒”。
事實驗證了高小強的觀點,特斯拉的消費者購買這臺車的原因,從來都不是它毫無短板或者短板不明顯,而是它的長板真的足夠長、足夠特別:堪比法拉利的加速能力、對燃油車“降維打擊”的動力平順性、堪比智能手機的OTA升級能力,讓其他所有品牌的汽車看上去都像是“上一個世紀的傳統產物”。特斯拉確實做工不行(紋身),可靠性很有限(抽煙),不算舒適(喝酒),也跟豪華沒什么關系(說臟話),但它依然是有魅力的好車(好女孩)。有一位中國車主這樣評價特斯拉的產品:“這臺車的缺點像星星一樣多,但它的優點就像太陽。太陽一出來,光芒萬丈,所有的星星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