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偉人代表作圖釋書系:西方哲學史
- (英)伯特蘭·羅素
- 1348字
- 2021-04-01 10:04:39
緒論
哲學,就這個詞的理解而言,我認為它是介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和神學一樣,它蘊涵著人類對那些確定的知識和不確定的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學,向人類理性尋求答案而不是向權威尋求答案。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于科學,在這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而介于兩者之間的這個領域就是哲學。
人類自脫離動物界以來,一直在探索宇宙和人類本身的奧妙。事實證明,要了解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就必須了解它的哲學。
哲學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伴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和羅馬帝國的滅亡,它又淹沒在神學之中。哲學的第二個時期為11世紀至14世紀。這個時期,哲學完全受天主教會支配。哲學的第三個時期,從17世紀到今天。和前面兩個時期相比,它更多地受到了科學發展的影響。

西方哲學的發源地
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人類的理性思維第一次在希臘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別是小亞細亞西部、意大利南部的西方世界出現。早期哲學家幾乎都生活在這一區域,他們的哲學被稱為古希臘羅馬哲學,是西方哲學最初發生和發展的階段。

國王向女祭司求救
哲學與宗教有著固有的聯系,宗教以神為中心,對哲學家們提出了挑戰。希臘的德爾菲阿波羅神廟享有崇高的聲望,希臘人在面對危機時會向神廟求助。圖為一位國王向阿波羅神廟一位媒介女祭司求助的情景。
上古時期,希臘人的倫理體系適應了公民們的生活方式,并且有很多政治成分在內;而中古時期表現出來的哲學,并不是那個時代的鏡子,而僅僅是各個派別思想的鏡子。
文藝復興時期,新的思維風行知識界,人們對傳統的理論體系感到厭倦,視其為心靈的桎梏。在知識分子中,對新生事物的興趣代替了對于推理、議論、體系化的興趣。
16世紀以后,宗教改革在歐洲思想史上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北歐受到上層統治者和民眾的普遍歡迎。
這一時期,天主教教會的發展給哲學思想帶來了巨大沖擊。在天主教學說里,神的旨意要通過教會作媒介,個人意見必須服從于教會。然而,新教徒否認教會是傳達神的旨意的媒介,認為真理只能從圣經里尋求,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己解釋圣經。人們的解釋如果有分歧,也不能由任何一個權威來解決這一分歧。在新教徒看來,人的靈魂和上帝之間不需要任何人充當媒介。
這是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影響巨大。真理不再需要權威來判斷,它只遵從于人的內心。一種新的趨勢出現了:政治方面,無政府主義風行;宗教方面,神秘主義大行其道。
笛卡爾是近代哲學的先驅。其思想核心為:以自己的思想作為根本,外在事物都是由人的思想推導出來的。費布特把這種思想發展到極端,認為世間萬物只不過是自我思想的結果。
之后,浪漫主義和主觀主義在歐洲思想界又掀起狂瀾。它們的不健康的形式,使得以洛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哲學家對其進行了矯正。之后,教會權威和國家崇拜理論一直困擾著哲學界,霍希斯、盧梭、里格爾代表了這種理論的各個方面,他們的思想與共產主義相距甚遠,而共產主義是一種更趨近于與“國家崇拜”極其相似的社會形態。
哲學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希望加強社會管制的哲學家,一類是渴望放松社會管制的哲學家。二者各執一詞。
近代以來,自由主義與宗教的沖突愈演愈烈。自由主義者都傾向于科學、功利和理性,它成為傳統宗教的敵人。自由主義的本質就是企圖不受教條束縛而獲得一種社會秩序。而這種企圖是否可以成功,只有未來才能夠斷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