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密關系(全3冊)
- (加)克里斯多福·孟
- 3764字
- 2021-03-18 16:42:47
第二章 你能聽見嗎?
“頭兩天,我花了十分鐘想弄清這個練習的意義,”我問有沒有人想匯報“觀察孩子”練習的感想,布拉德自告奮勇發了言,“接下來的兩天,珍妮特替我做了十分鐘練習,所以——”
“什么?”我覺得挺有意思,就打斷了他,“怎么回事?”
“我賄賂了她。”他說。
“他答應給我一晚上的美食加跳舞,”珍妮特解釋說,“結果周六晚上,他帶了比薩回家,我們玩了《勁舞革命》——您知道嗎?就是那個用跳舞毯的電子游戲……”
“我還沒那么老,”我回答,“我女兒也有類似的電子游戲。”
“我把布拉德打得屁滾尿流。那老家伙根本比不過我!”珍妮特驕傲地宣布,博得了不少掌聲。
“你的觀察練習做得怎么樣了?”我問她。
“這個……”她有點閃爍其詞,“我覺得我經常陪著孩子,應該很了解他們,所以……”
我轉過身,問其他人。
“真的有人做了練習嗎?”
“我想,我發現了一個小小的奇跡。”韓裔的樸先生低聲說,試探性地舉起了手。
“真的嗎?”我心想,真的有人做了練習,這本身就是個奇跡了。“跟大家說說吧。”
“嗯,也許沒什么大不了的。我跟十來歲的兒子和五歲的女兒一起吃晚餐,靜靜觀察了他們幾分鐘,然后突然意識到,我竟然真的陪在他們身邊。通常,我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著工作或世界上最近的新聞。通常,我每隔幾分鐘就會瞄一眼手機。但最近幾天晚上,我是真正陪在家人身邊,而不光是跟他們待在同一間屋子里。”所有人都沉默了幾秒鐘,思考樸先生的話。
“我發現我兒子用左手拿湯匙,”三個孩子的母親素仙主動提出,“但用右手拿筷子。而且,他吃東西吃得很快,舌頭還沒嘗出味道,食物就進到肚子里了!我六歲的女兒很乖,但很安靜,似乎一直在觀察我們。
“我十來歲的女兒笑起來很美。我都忘了她的笑容有多美了,因為她似乎總是皺著眉頭,心情不好。不過,她哥哥說了一句笑話,她笑了起來,就像陽光從窗外照了進來——她的笑容就是那么燦爛。然后,她又變得愁眉苦臉。我還注意到,她總是低頭往下看。這是什么意思?她到底哪里不對勁?”啊,又來了,我心想,父母總在尋找孩子不對勁的地方,想弄清怎么才能糾正過來。
“我認為,不該用對錯、好壞來評判她,”我提議,“當孩子看起來不開心,父母就會認為他們有什么不對勁。當孩子的做法讓父母覺得不自在,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乖。當孩子遇到重大問題,父母就會認為問題意味著孩子有哪里不對勁。然后,父母會做出回應,試圖糾正或改變孩子。你問過女兒是什么讓她不開心嗎?”
“問過。我說:‘你為什么老是愁眉苦臉的?你住著好房子,吃著好東西,上著最好的學校……你應該感恩才對!”
“我猜這話肯定一下子就讓她振奮起來了。”
素仙沒聽出我在調侃,繼續認真地往下說:“沒有,她只是繼續低頭盯著盤子,說她沒事。”
“你經常這樣給她鼓勁嗎?”
“我只是想讓她開心起來。我討厭看見我的孩子不開心。不過這一回,我繼續觀察她。每當我兒子說了什么,她就會抬起頭,表情也變柔和了。但每當我或丈夫說話,她就始終低著頭,盯著盤子。就連吃完飯離開餐桌的時候,她也繼續低頭盯著地板。我該怎么辦啊?”在作答之前,我猶豫了片刻。這位母親遇到的問題其實是大問題的一部分,但我覺得她很難認清這一點。她關注的是大問題的一小部分,卻以為只要調整那個部分,一切都會變得完美無缺。我想解釋這個道理,但又擔心會占用太多時間。
“呃,也許你可以從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意識到你對孩子的慣性反應開始。也許,你認為對孩子說教,教他們要開心、要感恩,會對他們有所幫助。不過,我猜你這么做已經有好些年了,對嗎?”
“對,我和丈夫從研修班上學到的。”
“什么研修班?”我問。
“噢,您懂的,就是講自我激勵和正向思考的那種。老師說,每天練習感恩會讓你變得更積極、更快樂。我知道練習感恩讓我感覺好多了。所以,看見女兒心情不好,我就覺得,如果她能學會正向思考和感恩,也能變得更快樂。”我注意到,其他學員也點頭表示贊同。
“我也說不好,”我聳了聳肩,“也許你說得沒錯。但在過去幾千年里,父母對孩子說教或訓話似乎都不怎么管用。通常我們這么做是為了覺得自己沒錯,想讓孩子按我們的想法去做。這也是我們稱為‘管教’的許多做法的動機。對孩子大吼大叫、批評、威脅、懲罰、籠絡、抱怨……父母用這些方法逼孩子去做自己想讓他們做的事。這些方法沒什么不對,但并不總是管用。更重要的是,就算這些方法顯然不管用,我們還是繼續這么做!
“我們聽說了某些育兒技巧,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如果看起來管用,我們就會覺得那個技巧好,但如果孩子反應不對,我們就會怪孩子。當孩子并不覺得需要感恩的時候,期待孩子心生感激,不但是不切實際,還會適得其反。”
“所以,我只要觀察女兒,就能讓她開心?”
“不,但這么做有助于你理解她,理解會促使你換一種溝通方式。如果兩個人陷入了重復的行為模式,其中一個人掙脫了,另一個人也能有機會掙脫。你和女兒陷入了慣性模式:你不停地告訴她該有什么感覺,而她一直無視你。這是典型的權力斗爭。”
“但觀察孩子怎么能幫我擺脫這種模式?”素仙一臉挫敗地問。
“我同意素仙說的,”基斯表示,他太太安妮也點頭贊成,“我注意到我兒子沒做功課。這事很嚴重。十分鐘后,我還是得逼他去做功課。”
“你是用平常的方式對他說話的嗎?”我問。
“比那還糟!觀察他坐在書桌前拖拖拉拉,害得我火冒三丈。最后,我忍不住對他發了火。我沒揍他,但是提高了嗓門。”
“你呢,安妮?”我轉身問他太太。
“我?噢,我就進廚房洗碗去了。聽基斯沖貝倫大吼大叫,我會難受,會緊張。”
“不然我還能怎么辦?”基斯不耐煩地說,“那小子簡直叫人抓狂!觀察他讓情況變得更糟了!”
“對,但也許你不是在觀察他,”我說,“也許你只是在看他,就像你平常做的那樣。所以,你看到了一貫看見的東西。我要你去打破那個模式,發現兒子全新的一面。聽著,你的慣性模式讓你覺得不自在的局面維持了下去,可你還是繼續重復原有的模式,期待能有不同的結果。”我面對全班,跟每個人做眼神交流——但不是所有人都在看著我。
“想象你在樹林里迷了路,游蕩了好幾個星期,想要找到出路。有一天,你發現了兩件事:第一,你一直在兜圈子;第二,你的孩子一直跟在你后面。于是,你開始朝反方向走。但又過了好幾個星期,你發現自己還在兜圈子。你繼續兜著圈子走呀走,發現孩子繼續跟在你后面,靠你尋找出路。但總有一天,他們會厭倦這么做,開始自己找路。不過,因為他們只跟你學到了兜圈子,結果也會跟你一樣,只是到樹林里的另一片區域兜圈子罷了。如果他們敢于反叛,可能會走反方向,但兜圈子就是兜圈子,最后哪里也去不了。明白這個道理后,你可能會下定決心,朝新的方向邁出一步,保持直線前進。一旦這么做了,你就會發現樹林地面上有個指南針。真是個奇跡啊!出乎意料而有好結果的事。”
讀者你呢?你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否有類似的反應?你的孩子是否做出了類似的回應?誰更有可能率先打破這種無效模式?
“如果父母不成長,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或問題,每次都會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回應:憤怒、沮喪、惱火、說教、籠絡、抱怨或其他沖動的情緒反應。他們每次都會重復同樣的行為,得到同樣或更糟的結果,永遠都不會發現自己在兜圈子,孩子們緊緊跟在后面。在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之前,你最好先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必須先了解自己。我提供的這些練習有三個目的: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然后靠智慧、同理心和清醒的頭腦做出回應。”
“但觀察孩子怎么能幫我了解自己?”素仙問。
“它已經幫你意識到了,看見孩子不開心的時候,你就是被困在了重復的行為模式中。你越能覺察到這種習慣,就越有機會擺脫它,走出直路來。請耐心點。一次一小步,最后能走出很遠。說到一小步,你們接下來的一小步能幫你們改掉教訓孩子的習慣。這一步就是純粹地傾聽。”
練習二 傾聽孩子
“我要請父母跟孩子展開對話。其中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你們都要傾聽,對他們充滿興趣,問他們這一天過得怎么樣、遇上了什么有趣的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當你想要打斷孩子、聊自己的事、提出建議或給出并非鼓勵的反饋時,請及時意識到。別讓自己回到習慣的做法,只要繼續傾聽。
“顯然,你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或性格調整談話內容。因此,我列出了一系列可能阻礙這個練習的情況。”屏幕上浮現出以下文字:
1.我的孩子太小,沒法跟他對話
2.我的孩子整晚都把自己關在屋里
3.我的孩子什么也不說,沒法溝通
4.我一提問孩子就發火
5.作為家長,我不習慣傾聽
6.我太忙了
“為人父母總會遇到阻礙,所以練習‘十分鐘奇跡’的時候不要期待一切完美。根據當下的情況盡力而為就好。尋找跟孩子聊天的機會,給予他們全部的關注。專注于傾聽,就會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總想著自己要說什么。”
“我也說不好,”馬先生說,“我覺得我的觀察練習沒做對,所以不知道這次能不能做好。這次的練習感覺更難。”
“你有每天都做十分鐘觀察練習嗎?”
“呃……其實沒有。我有幾次回家太晚,錯過了機會。而且,我也沒做滿十分鐘,平均下來大概每天五六分鐘吧……不好意思。”
“你已經比過去每周多給孩子留出三十五到四十二分鐘了。這告訴了你兩件事:首先,如果真的想要的話,你完全能擠出時間留給孩子;其次,你很重視孩子,愿意付出努力,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已經很棒了!朋友,小小的一步,只是小小的一步。請信任這個過程,看看你這周能不能再擠出四十二分鐘,真正傾聽孩子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