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啟示錄:創新與發明大師軼事
- 金涌編著
- 1501字
- 2021-03-26 23:36:41
2.1 創新是社會發展永恒的驅動力
科技發明創造對歷史進程的推動,可以從一個古老的故事開始講起。
從15世紀起,歐洲各國便開啟了海上擴張的時代,越來越多的航船啟程去海外開辟貿易市場和殖民地,為此不惜發動戰爭,在海外爭奪金銀財寶。率先行動并占有優勢的國家當屬西班牙、荷蘭。
但大海茫茫,風暴、驟雨、濃霧等惡劣的天氣時有出現。當時航海技術有限,航船常常會迷失方向,走錯航道,以致觸礁沉沒;或者在戰場上找不到指定位置,或者找不到陸地無法補給,船毀人亡的事件頻繁發生,這些都是由于不能在海上準確定位所導致的。
18世紀初英國航海事業要奮起直追。1707年,英國海軍上將克勞迪斯里·肖爾爵士率領的艦隊,在地中海打敗了法國艦隊,返航途中遇到了大霧,有12天見不到太陽,只能憑估計判斷自己的位置。當肖爾爵士驚恐地發現艦隊已駛入了錫利群島中間時,為時已晚,在大霧彌漫的晚上,艦隊的5艘軍艦中,有4艘撞上暗礁迅速沉沒,1600多名水兵被淹死。這一事件震驚了英國朝野。
現在人們都知道,只要把地球表面用經度和緯度劃分,經過準確的經、緯度測量,就可以知道航船在海面上的位置。早期,船長們已經都能夠利用太陽升起的高度,或在北半球航行時,通過測量北極星在地平線上的高度來確定緯度,但對于經度的準確測量卻一直是困擾著世界的大難題。
巨大沉船事件,促使英國國會專門成立了一個“經度委員會”(Longitude Board),并設立了高額的“經度獎金”。同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意大利,也相繼出臺了獎勵措施。
其實,科學家一直都在努力試圖解決這一課題。早在1530年,荷蘭天文學家伽馬·弗里西斯就提出“以時間差確定經度”的原理,即利用鐘表來測量時間差。地球徑向劃分360度,其自轉一周是24小時,一小時轉15度,4分鐘轉一度。他設想攜帶鐘表去航海,在航行中利用太陽高度,測量當地的時間,再與從出發港攜帶的鐘表指示的時間進行對比,若相差一小時,則可算出當地經度與出發港經度相差15度。牛頓也曾肯定鐘表法是可行的。
科學道理被發現,但技術問題卻無法順利解決。當時世界上最準的鐘,當屬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時鐘,每天誤差不超過兩秒。但它的鐘擺長達4米。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如何安放在航船上呢?何況,遠航中溫度、濕度和各地重力的不斷變化,船體的強烈顛簸,海鹽的侵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鐘表也很難準確運行。
這時出現的一個天才解決了技術難題。約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1693—1776,圖2-1),1693年出生于英國的約克郡,從小跟父親學習木工,19歲時無師自通地制造出一臺木頭擺鐘,27歲時為當地莊園主建造了一座塔鐘,完工后,人們驚訝地發現,它每個月誤差不超過一秒,在準確性上遠遠超過了格林尼治天文臺的時鐘。

圖2-1 約翰·哈里森

圖2-2 第一臺航海鐘H1
在“經度委員會”的資助下,哈里森開始了航海鐘的研發工作。1735年他成功地制造出第1臺航海鐘H1(圖2-2),之后的20多年他不斷改進,相繼造出H2、H3型航海鐘,雖然已很好地補償了溫度的影響,解決了離心力帶來的誤差等,但他仍不滿意,苦苦追求、精益求精。終于,1759年,世界上最精確的航海鐘H4問世。H4直徑13厘米,重1.45千克,在海上漂泊了3個月的使用中,只慢了5秒鐘,經過委員會鑒定發現,H4能夠將經度確定在10英里(約16千米)范圍內。這在當時,可稱為重大科學和技術成就,哈里森的貢獻受到英國皇家的高度表彰,本人被授予爵士爵位。英國對此項技術嚴格保密,并利用這一準確定位技術,先后打敗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艦隊,成就了數百年的海上霸業,成為“日不落帝國”。
故事雖然已過去數百年,回憶起來仍意味深長。科技創新對推進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應是永恒不變的。也正是由于這個故事的啟示,加之當今國內發展與國際競爭的形勢,才使筆者下決心,撰寫了這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