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細節,刮痧效果才好
刮拭前準備
找到刮拭經穴、選好刮痧板后,就可以開始刮痧了。刮拭前需要在身體待刮拭的部位涂抹適量的潤滑劑。
刮拭前涂抹潤滑劑
為了增加潤滑、減少摩擦、預防皮膚受傷,在皮膚表面可涂上一些如植物油、酒、水等潤滑劑;有條件的話,還可使用一些由植物油和中藥混合制成的,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開泄毛孔、疏通經絡、排毒驅邪、消炎止痛等作用的刮痧油或刮痧乳。

刮拭要點
刮拭過程中需要重視以下幾點,刮痧效果才好。
選擇舒適體位
選擇一個舒適的體位,可令被刮拭者肌肉松弛,有利于減輕被刮者的疼痛感。

進行背部刮痧時,被刮拭者可以采用俯臥的刮拭體位,有利于肌肉放松,減輕刮拭時的疼痛感。
掌握速度和力度
刮拭手法中重者、急者為瀉,輕者、緩者為補。
刮痧時刮拭速度越快,往往疼痛感就越明顯;刮拭速度越緩慢,疼痛感越輕。
刮拭者須保持一個較為平穩與均勻的按壓力,不要忽大忽小。刮痧力度不宜過重,并不一定要求出痧。中醫強調刮痧、拔罐、按摩可按穴不按經,甚至只在病變部位,俗稱“阿是穴”施治。刮痧一般沿著經絡走向,用刮痧板薄面、棱面、厚面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一刮拭每個穴位,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
選好刮拭角度
一般而言,刮拭的角度越小,疼痛感就越輕。尤其在疼痛敏感部位,小于15°的刮拭角度,可以有效減輕刮痧時的疼痛感。治療時取刮痧板厚的一面對著手掌,保健時取薄的一面對著手掌。

刮痧時涂抹適量刮痧乳,并采用小于15°的刮拭角度,可以有效減輕刮痧時的疼痛感。
不同部位選對刮拭方向
頸、背、腹、上肢、下肢部位,多用刮痧板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多從內向外刮拭。一般而言,順著經絡的走向刮拭即為補,逆著經絡的走向刮拭即為瀉。
刮痧時要保暖避寒
秋冬春季室溫較低時,刮痧應盡量減少身體的外露部位;夏季室溫較高時,不可在空調或電扇等對流風處刮痧。因刮痧時皮膚腠理疏松、汗孔開泄,若遭遇風寒侵襲,病邪便可長驅直入,不僅影響刮痧的治療效果,更會引發新的疾病。
刮痧后注意補水保暖
刮痧后身體會有一定的損耗,飲用適量熱茶有助于體內氣血津液的恢復,同時不宜立即洗浴,否則可能感染風寒。
刮痧后飲熱茶助氣血
刮痧能令人分泌汗液,正氣外達、病邪外排,這必然會消耗體內部分的氣血津液,所以刮痧后最好飲一杯熱茶,這樣既可補充氣血津液的損耗,又能促進氣血的運行和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物的排泄。
刮痧后不可立即洗浴
刮痧后,正邪相爭、人虛體乏,為了避免風、寒、暑、濕等邪氣的侵襲,最好24小時內不要洗澡,等到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后,再洗浴凈身。

刮拭胸部時多用刮痧板從內向外刮拭。前正中線是任脈所在的位置,一般從上而下刮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