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把碎片化知識放到“系統”里
重點提示
※ 筆者要成為“中國德魯克”,是否在狂言妄語?
※ 企業贏利系統等相關創新,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嗎?
※ 傳統戰略理論的“三宗罪”是什么?
一位朋友問我:“你是做風險投資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寫書和出書,目標是什么?”
其實,寫這些書,與工作密切相關,有一句話,“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風險投資行業的從業人員中,打高爾夫球的人也非常多。高爾夫球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與投資工作密切相關。盡管是業余選手,高爾夫球愛好者都有一個目標追求。例如:以老虎伍茲為榜樣,先實現一個“小目標”,三年打出72桿。同樣,我寫書也有個“小目標”,只是應該以德魯克為榜樣,成為“中國的德魯克”。大家瀏覽本書后,可以在后記中看到:如何學習與實踐,才能成為“中國的德魯克”?——很多人都可以試一下。
德魯克說:“我創建了管理這門學科,管理學科是把管理當作一門真正的綜合藝術。”企業界及理論界認同德魯克的開創性貢獻。他是“目標管理、客戶導向的營銷、企業文化、知識工作者、業績考核”等管理理念或理論的開創者。德魯克開辟了一大片疆域,后人得以在此基礎上共同建造管理學的理論大廈。
德魯克曾預言:“21世紀,中國將與世界分享管理奧秘。”我的兩本書《T型商業模式》《商業模式與戰略共舞》相繼出版了,這本《企業贏利系統》是我寫的第三本書。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遵循此道,那么這本書應該包含企業的“萬物”。企業是一個稍復雜一些的生命類系統,逐級分解后,構成模塊呈幾何級數增加。有了系統這個“容器”,這本《企業贏利系統》能夠容納企業“萬物”,讓一切井然有序。
企業贏利系統、T型商業模式等算不算為管理學拓展出來的又一片新疆域呢?至少我的個人期望,它們應該是對現在的商業模式、公司戰略、企業管理、團隊建設、企業文化、系統思考等相關理論或教科書內容的一次重要升級。另一方面,這些屬于新疆域的創新,要能夠解決企業家、創業者、廣大經理人、商學院師生等面臨的困境與實際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我們自身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人們沿著時間之矢,永遠在線,隨時被干擾,信息變多,閱讀變淺。應該說,現代人的大腦中充滿碎片化知識,囿于局部思考,只看到短期利益,心態普遍浮躁,以至于投機鉆營、走偏門捷徑。這不僅對于經營管理企業,而且對于職場人的日常工作與生活都是非常有害的。因此,非常有必要把老虎關進籠子里,把碎片知識裝進系統中。
為什么麻省理工教授彼得·圣吉將所著書籍稱為《第五項修煉》?因為第五項修煉是“系統思考”——比前面的四項修煉更重要一些。系統思考也是前面四項修煉的重要成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企業界、管理學界就風靡研讀《第五項修煉》及創建學習型組織,希望能夠將系統思考修煉成功。但是,近30年來,一直沒有人闡述“企業贏利系統”。缺乏系統,經營管理者如何系統思考?沒有系統,關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各種碎片化知識就流行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贏利系統》是填補空白產品,是否國際領先呢?我們要有文化自信!在管理學相關課程的課堂上及文章里,我國的學者不能老是說“外國的月亮圓”或吹毛求疵地顯擺自己,借此似乎精致又穩妥,還能烘托自己的身價。另外,做時間的朋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重要標準,一個理論是否正確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檢驗才能判斷。
我從事的風險投資工作,主營業務是買進企業股權,將一個創業項目培養為行業領先者,期望企業在資本市場首次公開募股(IPO)以獲得較好的回報。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業項目車載斗量,如何避免被營銷、被忽悠或渾水中摸魚?如何從整體上把握一個項目?每個資深風險投資人士都有自己的方法論。例如:可以從經營管理團隊(以下簡稱“經管團隊”)、商業模式、企業戰略三個方面,判斷一個創業項目是否靠譜。另外,實施投資后,我們還要協助創業項目做一些投后的管理。創業公司出問題的概率非常高,我們還要去挽救,想方設法讓創業項目可以持續。
投進去的是真金白銀,創業投資有巨大風險。我們必須在實踐中探索,在風險中“航行”,向他人學習,從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概括規律。所以,《企業贏利系統》這本書來自工作實踐,同時也在工作實踐中驗證。可以說,這本書是拋磚引玉,為企業家、創業者、廣大經理人、商學院師生等人士,提供一本能夠對企業整體進行系統思考、對困境和機遇問題進行結構化分析的重要參考書、必備工具書。
本書第1章至第8章重點闡述企業贏利系統。本書第9章屬于“彩蛋”,將職業者看成是一個人經營的公司,主要闡述職業贏利系統。羅輯思維的跨年演講說“個人成就=核心人生算法×大量重復動作的平方”,其中人生算法是什么?我們人人追求復利成長,本金在哪里?否則,這些說法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書給出了一個公式:職業贏利系統=(個體動力×商業模式×職業規劃)×自我管理。這就是人生算法,這就是我們復利成長的本金。
經典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注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筆者寫的這些書,經常有一些企業團購,將它們作為企業內部學習及領導者對外溝通交往的禮品用書。為此,本書增加了職業贏利系統相關內容。因此,本書的讀者范圍可以拓展到企業全體員工、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人士、廣大高校的教師與學生等。畢竟,各級成員的學習與成長,才是組織進化與發展的基本保障。本書責任編輯周磊老師說,只要把職業贏利系統這一章的內容理解透了,用以幫助職場人的成長與實踐,那么購買與閱讀本書就是非常劃算的一件事了。
從“頂層設計”上,本書用三個公式來闡述企業贏利系統的第一層次的內容。它們分別是:
經營體系=經管團隊×商業模式×企業戰略
管理體系=組織能力×業務流程×運營管理
杠桿要素=企業文化+資源平臺+技術厚度+創新變革
在上面公式中,以經營體系、管理體系代替“經營”“管理”這兩個長期說不清、道不明的概念,并給它們賦予可以指導實踐、具體又“硬核”的內容,如圖0-1-1所示。將以上三個公式的構成要素逐級向下展開,像商業模式、企業戰略等可以展開到第四或第五層次,每一層次都有自己的公式、示意圖及模型。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贏利系統》包含了企業經營管理各模塊核心內容的方方面面。

圖0-1-1 企業贏利系統的簡要結構示意圖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說:“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邁出了創新的第一步。”我們的企業實踐,我們的管理創新,正在面臨哪些問題呢?
例如:拿企業戰略來說,稍一總結,便可發現傳統戰略理論有“三宗罪”:①戰略學派眾多,創新發散雜亂,拼湊現象嚴重。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這些理論難以指導企業制訂一個正確的戰略。②超過99%的企業,戰略重點在競爭戰略,而企業戰略教科書80%以上的篇幅都在談宏觀環境分析、多元化戰略與一體化戰略、收購兼并戰略、國際化戰略等少數集團公司才會用到的總體戰略。③95%以上公司高管有MBA或EMBA文憑或學習過戰略,但95%以上企業缺乏有效的戰略規劃。
在本書第4章企業戰略部分,重點闡述了新競爭戰略理論,以十多個圖示化分析模型、結構化原理場景,針對以上傳統戰略理論的“三宗罪”,給出了系統化、實踐化的改進與升級方案。
除此之外,在企業實踐、理論創新中,我們面臨的困境與實際問題還有:
一個優秀的團隊構成是什么?如何團隊修煉?如何對付企業中的官僚主義、“部門墻”?本書第2章給出了比較有效的分析模型、理論指導及解決方案。
商業模式不是盈利模式,不是一座理論孤島,不是營銷套路或投機伎倆,不是像B2B、B2C一樣的繞口令。那么,商業模式究竟是什么?本書第3章系統闡述了T型商業模式的相關原理及六大原創模型。并且,我們應該以商業模式為中心構建企業贏利系統,優秀公司都應該是商業模式中心型組織。
眾多App里的文章在談管理,媒體網站在談管理,汗牛充棟的書刊資料在談管理,商學院的教授、學生在談管理……懂管理的人越來越多,但是,能搞管理的人卻增加不多,為什么?本書第5章給出了一個公式:管理體系=組織能力×業務流程×運營管理。把握好這個公式,我們期望一些管理實踐者盡快成長為所在公司的管理專家。
為什么說企業文化就是老板文化?為什么說“做大做強”為企業帶來的副作用越來越大?為什么喜歡搞資源整合的公司最后將“一副好牌打得稀爛”?為什么說有技術厚度、不斷創新變革的企業才能是一個長壽企業?為闡述、分析與回答這些問題,本書第6章給出了水晶球企業文化模型、贏利場模型、技術厚度與企業壽命關聯模型、創新變革評價模型等諸多有實踐價值的內容。
研究系統論、系統動力的專家學者很多,但是適用于企業團隊進行系統思考的相關內容少之又少。本書第7章給出了反熵增模型、系統思考模型、涌現模型,闡述了增強與調節反饋、遠離平衡態、巨漲落、非線性增長等相關理論在企業場景中的實踐應用。
為什么私董會在中國水土不服,淪為了投機者“整合資源”及老板們“混圈子”之地?本書第8章提出了“私董會3.0方法論”,通過集合企業內外專家的智慧,為企業贏利系統成長與發展保駕護航。
…………
一本書應該是優質內容與美好閱讀體驗的統一。本書還擁有58個精品案例、60個圖示化分析模型或結構化原理、諸多公式及故事典故啟發……它們共同構成有益于大家閱讀理解、實踐應用的美好表現形式。
用魔幻一點的風格表達:我們平時讀了那么多“絕對干貨”“深度好文”,對于指導實踐來說,它們只能算是個“0”。我們花費30萬~60萬元獲得一個MBA或EMBA學歷,勤奮地整合了不少資源,這也只能算是個“0”。只有掌握了企業贏利系統,把碎片化或教科書的知識放到系統里,把公式、模型、原理應用到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前面的“1”。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知名大學開始從國外引進管理學教科書及教學體系。作為其主要理論源頭,西方國家的管理學教育主要是“案例教學+管理知識”的堆砌。并且,西方國家的管理學教育一直延續著20世紀流傳至今的基本知識與理論框架體系,長期沒有重大創新與突破之處,難免與實踐需求產生嚴重脫離。
有創新精神的中外學者都不愿意走“跟班式研究”之路。引用錢學森先生的描述,所謂“跟班式研究”就是“別人說過的才說,別人沒說過的就不敢說”。我們應當反其道而行之!從上文對本書的內容推介也可見端倪,筆者寫的這本《企業贏利系統》,屬于“新國貨”知識產品,試圖為管理學的繼續創新與發展開辟第二條道路。所謂文化自信,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及研究領域進行創新,我們要敢為天下先!當然,這更是一次拋磚引玉……
據實而言,這本書是關于企業贏利系統的1.0版本,必然存在掛一漏萬、疏忽不足之處,懇請大家畫龍點睛、批評指正!筆者郵箱:fude139@163.com。
建設企業贏利系統需要系統思考。系統思考非常符合互聯網的共享、共建精神。分享什么,你將會回饋什么。只有周邊的人都在修煉系統思考,我們才能處在一個系統思考的轉化場及能量場中。大家初步閱讀本書后,如果感覺性價比很高、受益良多,就可以買一些或推薦給公司的各級管理者、朋友圈的學習群、企業家同學會等。時刻讓我們處在一個企業贏利系統的學習小組中,通過團體學習修煉系統思考,這是一個快速成長的秘密。
李慶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