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私有制企業占主要地位的市場經濟國度,國家也不能完全剝離它作為許多壟斷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商”職能。
國家通常通過壟斷行業(郵政、電話、廣播電視、煙草、鐵路、銀行、民用航空、供電、石油化工、高等教育等)來擴大它的產品和服務。
這樣往往導致國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一種模糊關系——國家既是“供應商”又是監督者。后果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壟斷行業價格不一定高但服務質量低劣,在向市場經濟轉軌時,則壟斷價格高昂,服務同樣低劣。
有時,壟斷行業并不遵守國家法令,但被默認為,它是在維護“國家利益”,因此不會受到處罰。壟斷行業還有許多自己制定的行規。當與消費者發生糾紛時,他們按對自身有利的行規處理。例如“《消法》上天就無效”、“特快列車嚴重晚點不負賠償責任”、“郵局丟失平信件不負賠償責任”等案例,據說都有“行業文件”支持。所幸的是,如一篇報道所說的“壟斷冰山正在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