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假冒偽劣商品開始泛濫,引發了社會道德水準的下滑,現在“假”已像瘟疫一樣向許多領域蔓延,假文憑、假學歷、假官、假檔案、假典型、假新聞、假廣告、假政績、假報表、假工程、假報紙……
1月26日《南方都市報》報道,無人售票的公交車里假幣泛濫,僅第三公交車公司每月在投幣箱內回收的假幣就達6萬元左右。廣州乘車一次投幣一元,按此估計,每月當有數十萬人次干這種卑污的勾當。這個現象是用“窮”來解釋,還是用道德水平下降來解釋合理些呢?
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如果缺少誠實信用,那么欺詐、蒙騙必將代之而起,無疑最終將會蛀蝕我們的社會支柱。
于此,可以清楚看到,假冒偽劣商品對社會造成的災害,不只是在經濟領域,它在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浪費大量生產資料的同時,還嚴重損害了我們民族的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和道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