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孔雀南飛不留才——西部如何建立人才高地
- 觀念大裂變:西部大開發縱橫談
- 魯稚主編
- 1136字
- 2021-04-26 11:02:18
有個故事可以用來比喻我們一些人的用人眼光:一位學生看書打瞌睡,喜歡他的老師說,瞧他多用功,睡著了都在看書;討厭他的老師則罵道,瞧你,一看書就打瞌睡!
黨中央已作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政策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解放,有事業心,又能真抓實干的干部是我們西部、我們四川、我們成都首先需要的人才。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準備發起新一輪改革開放時便著重講道:“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并有政績的人,大膽地放進新的領導機構里,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搞改革開放。”
這里的標準很明確,放到今天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中,思想解放,能在大開發中提出新思路,做出實在的政績讓人民滿意是個客觀的標準。惜乎我們有的同志,任人唯親成風,看人是否“在線”。在自己這條線上,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不在自己這條線的,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口口聲聲爭做伯樂,其實任騎便行,并非要你志在千里。
大開發需要專業人才。成都提了個響亮的口號,叫建設人才高地。四川從來號稱人才大省、科技大省,實則人多是真的,才則末必。拿成都而言,1000萬人的大市,光市區人口300萬,容易以擁有40多萬大中專以上學歷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其實。真正具有與我市的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觀念和素質,又有較強的社會實踐和經濟實踐能力,并能成功駕馭,勝任愉快的人并不多,尤其是能適應現代高科技發展,勝任大規模現代化管理的高級人才更是奇缺。守著個電子科大,培養著全國一流的電子科技人才,然而其絕大部份優秀學生畢業后要么出國,要么是去了東部沿海。
我們的一些人,簡單地將人才問題等同于待遇問題,其實鑄個“黃金臺”固然重要,但“此地無銀”或此地少銀并非最急切。知識分子怪,首先講個事業環境,講個學以致用,講個為知已者死。某高校有對博士夫婦,在國外已是事業有成,回國后待遇自然較低,但長期堅守,直至該大學設該專業博士點的希望徹底落空,終于遠走他鄉。據說那里雖能滿足其事業要求,但待遇更低。成都沒他的事業,怎么留人?迄今為止,成都少有大的現代化建設項目,連具有90年代先進水平的成套設備都屈指可數。所以市委書記陶武先的多次談話中,總是首先強調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然后才是待遇留人。他還說,孔雀是“定向飛”,哪里有事業,孔雀就飛向哪里。事業興旺發達,人就和氣,待遇自然高,這才是市場經濟思維定式下的人才觀,具有這種人才觀的才是真伯樂。事業不發達,靠政府那點津貼,那點解困房,待遇能高到哪里?你能留住人?遍地伯樂也留不住。
是先有人然后有事業?抑或先有事業然后有人?這并非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深奧,我們應該懂。懂了這個道理,在即將到來的西部大開發中,我們該如何建人才高地,如何做真伯樂,也才有了正確的指向。
(《成都商報》評論員)
- 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人才體系建設實務指導
- 中國精準扶貧發展報告(2017):精準扶貧的頂層設計與具體實踐
- 中國債券市場:制度建設與投資人保護
- 數智驅動鄉村振興
- 區塊鏈改變未來:區塊鏈應用與數字產業革命
- 基于知識的高技術企業抗風險能力研究(云南財經大學前沿研究叢書)
- 異質企業與中國經濟升級
- 廣東經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2020年的發展戰略轉移、發展方式轉變和發展動力重構
- 中國優勢:經濟增長的路徑抉擇
- 低碳未來:數字化與綠色化融合之路
- 中國式現代化的企業力量:藍迪平臺企業發展報告(2022)
- 遠望中國發展:十大領域的戰略分析
- 區域投資環境評價:理論、實踐與反思
- 大國的坎:如何破解“卡脖子”難題
- 綠色發展新理念·綠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