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長衫
- 飄逝的羅衣:正在消失的服飾
- 岳永逸
- 1146字
- 2021-04-22 10:44:17
雖然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但如果在中央電視臺的評書欄目,你讓說評書的藝術家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在那兒“口吐白沫”地說書,不管是他們愿意還是不愿意,喜歡聽說書或者是看說書的觀眾們是不會同意的。所以,現在不論是哪家電視臺,說書的人一般都是穿長衫。長衫遂因說書得以延續,并且在熒屏構建的虛擬空間擁有自己小小的一塊領地。在現代,這不知是評書的幸運還是長衫的幸運,或者是他們惺惺相惜,相依為命的幸運?當然,應該說沒有評書,長衫也可能會在人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你只要在中國的大、小城市看看形制不一的咸亨酒店門前站立著的、佝僂著背的、扎著小辮子的孔乙己的塑像,你就會在明白孔乙己是怎么回事的同時,明白那與他那形影不離的長衫是怎樣一回事了。
長衫又叫大衫、大褂、大片兒。正如魯迅所描述的,在二十世紀相當長的時期,長衫都是一個人是否受過“文明”教化,是否懂禮節、是否有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五十年代以前,長衫是最為普通的男性衣服,而且在相當程度上它是男性的禮服,尤其是婚喪嫁娶、走親訪友都要穿此服,貧窮人家在這些時節就是沒有長衫也得借長衫。若是男女親家首次見面,哪怕是炎炎夏日、大汗淋漓,都不敢先行脫下長衫。御寒的衣服一旦給它賦予了“禮”、“美”等外在的含義,衣服已經不是衣服本身,而是有了它自己的生命和邏輯,經常成為與人的肉體本性背道而馳的東西。所以,早在唐朝,詩人李商隱就在其《雜纂》中的“不快意”一條之下列有“夏月著熱衣服”,在“不得已”一條下列有“大暑赴會”。
由于勞動的需要,一般的體力勞動者如果穿長衫明顯是與其日常勞作不相符,所以他們常穿短衣,“短衣幫”之名就由此而來。在莫名其妙地崇尚“勞心者”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因體力勞動者常出“臭汗”,體力勞動被視為下賤,體力勞動者所穿的短衣自然也就被能夠穿長衫而洋洋自得的人“狗眼看人低”般的歧視和輕蔑了。
長衫多為黑色、藍色,布料則視經濟情況而定。以前,有錢人家用洋布,一般人家用自家制的土布。土布長衫是四幅相縫,前胸后背都有一道中縫。長衫大襟,襟向右開,稱右衽,不能向左偏。左邊至胯下開衩至衣底,右邊則用扣子相系。扣子皆布扣。婦女在做衣服時,用剩下的較長而寬的布條布邊剪開,再疊幾折,用細線縫成布梗,俗稱“扣篾兒”。扣篾兒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各種各樣的布扣了。長衫的布扣一般五個,脖子、肩上各一,腋下則三個。當然,講究的人也有用七個布扣,即在脖子上的那一個布扣邊加綴兩個,后來,也有不用布扣而用銅扣的。
雖然布扣更適合人體,既不會無緣無故的脫落,也不會擔心有太多的化學元素的侵蝕,但銅扣及再后起的塑料紐扣的方便,快捷還是漸漸地淘汰了布扣。同時,高挑的中青年人,很雅致的撩起屁股后邊長衫的布片,彎腰、低頭坐下的動作也只能被今天人們在屏幕上作為一種表演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