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采芙蓉”說開去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研讀《涉江采芙蓉》,重點抓住一個“采芙蓉”的細節,多角度、多層面深入探討。先是思考“芙蓉”有什么特點,古代哪些詩詞描寫過“芙蓉”,人們對芙蓉的感受與印象如何。芙蓉就是荷花,色彩多為白色或者粉紅色,純潔、光鮮、亮麗、絢爛,人見人愛,寓意美好。白色象征這一個人的心懷光明磊落,坦蕩赤誠,純潔無瑕,潔白如玉,頗能引發人們“明明白白我的心”的聯想。粉紅象征著溫馨、吉祥、喜慶,預示著美好的生活和甜美的愛情。古代詩詞寫荷花,多與愛情相關。比如,漢樂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從字面來看,是在描寫魚兒成群結隊自由嬉戲,活潑跳動,好不熱鬧,好不開心。其實,可以想象得出,畫面之外有一對青年男女,正在津津有味地觀察、指點游魚,時而驚奇,時而激動,時而寧靜,時而說笑,也是幸福歡樂的一對。荷葉田田,荷花燦爛,游魚嬉戲,見證了他們的快樂與甜蜜,見證了他們的青春與愛情。荷花與青年男女的談情說愛緊密關聯。這里的游魚戲水,也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成語“魚水情深”,那么岸邊的青年男女呢,也是“魚水情深”啊!又如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字面意思當然是描寫女子蕩舟采蓮,其實,詩歌是通過采蓮這種古老的習俗含蓄傳達女子對心上人的愛戀之意。“蓮子”諧音“憐子”,憐愛你的意思。“清”諧音“情”,情意綿綿,如水深情。女子對男子的愛戀全在低頭采蓮的一剎那,全在眼前的景物之中。蓮花與愛情相關聯。剛剛學過的《離騷》,里面有句子“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此處“芙蓉”潔凈美好,光鮮亮麗,象征著屈原對美好品德的追求,與愛情無關。宋代詞人周邦彥有詞“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蘇幕遮·燎沉香》)荷花與思鄉之情密切相關。《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是愛情的信物,是愛情的象征。

其實,除了芙蓉可以作為愛情的信物之外,古代詩詞或文學作品中還有哪些花花草草可以作為信物?選自《詩經》的《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全詩描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就是一根彤管(紅色管笛)和一根茅草,非常簡單,甚至非常寒磣,但是男子特別喜歡,何故?那是因為這些禮物是女子送給他的,他喜歡這位女子,愛屋及烏,所以非常喜歡這些禮物。現代小說沈從文的《邊城》里面寫了一個場景,八月十五的晚上,儺送在河的對岸給少女翠翠唱情歌,翠翠就在對岸飄來的歌聲中沉入夢鄉。她夢見自己身體飄浮起來,飛過河去,飄到對岸的懸崖上面,采摘了一大捧虎耳草,可是她很苦惱,卻不知道拿這些虎耳草送給誰。她愛著儺送,可是她不知道儺送是否愛她。這里“虎耳草”與愛情相關,是邊城人民表達愛情的一種信物。其實,就是在今天,在遙遠的山村,比如筆者的家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收藏的“儺戲之鄉”——新晃縣貢溪鄉四路村天井寨至今還流傳著一種古老的習俗,相愛的青年男女互贈禮物私訂終身。女子送給男子的多半是手帕、鞋墊、手工編織的襪子、親手縫制的布鞋,等等。俗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些信物雖然不像現在時興的送房子、車子、鉆戒、項鏈之類的東西那么貴重,那么值錢,但是,就是這些來自生活,來自底層的花花草草,卻代表了一種最真摯、最純潔、最美好,也是最浪漫的愛情。

如何采摘“芙蓉”呢?關于這個問題,詩句只有一個詞語“涉江”,我們可以大膽聯想、創造、補充,主人公如何涉江?有何遭遇?是否順利?有人說搖著槳,唱著小調,劃著小船過去;有的說,脫掉衣褲,游泳過去;有的說,挽起褲腿,蹚水過河;有的說,踩著的小木橋過去。各種各樣的想法,讓過河變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筆者想起潘長江的歌曲《過河》:

“哥哥面前一條彎彎的河/妹妹對面唱著一支甜甜的歌/哥哥心中蕩起層層的波/妹妹何時讓我渡過你呀的河/哥哥你要把河過/先要對上妹妹的歌/不問花兒為誰開/不問蜂兒為誰落/問你可知我的心/為啥要過我的河/……”

與《涉江采芙蓉》稍有不同的是,《過河》生動、歡快,充滿柔情蜜意;而《涉江采芙蓉》則不管是以哪種方式過河,都很可能有一定的危險,越是如此,越能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對對方的深情愛戀。采摘了美麗鮮艷的荷花以后,抒情主人公卻像《邊城》中的翠翠一樣,送不出去,內心充滿了憂傷與困惑。詩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與《邊城》中的翠翠不同的是,《涉江采芙蓉》中的抒情主人公知道要采摘芙蓉送給誰,只是對方遠在天邊,不能送達,實際上也就是暗示自己的相思愁苦不能抵達對方心中;這種相思煎熬一直要延續到老,或許直到生命的盡頭(“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而《邊城》中的少女翠翠則是抱著一大捧虎耳草不知道該不該送給儺送,因為她不知道儺送是否也愛她,內心充滿了憂傷、焦慮與迷茫。

誰采摘芙蓉呢?有人認為是男子采摘芙蓉送給女子。理由是漂泊在外,思念妻子,涉江采摘芙蓉,想要送給妻子,可惜妻子在“遠道”,在“舊鄉”,不在自己身邊,留下無窮無盡的憂傷與思念。“遠道”是從男子的角度來看,他已經長久漂泊在外,遠離故鄉,遠離妻子,越遠越能烘托出對妻子的思念。“舊鄉”也是站在男子的角度上來敘述的,他和妻子曾經在家鄉生活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如今回想起來,“似曾相識燕歸來”,無比甜蜜,無比幸福,可是,這只是想象中的幸福,今不如昔,令人感嘆唏噓。越是念舊,就越是表明自己思念妻子,思念過去團聚的美好生活。“遠道”側重于空間的阻隔,“舊鄉”側重于時間的邈遠,時空交錯,天涯分離,拓展了詩歌的意境,強化了相思的意味。還有一點理由,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在追求愛情這件事情上,男子占主動,女子占被動,男子冒著一定的風險去采摘芙蓉,送給女子,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詩歌描寫了男子做兩件事,先是采摘芙蓉,無法送出,引起思念心上人,進而思念故鄉。最后感嘆兩個相愛的人卻不能在一起,以至生命老去,青春消逝。全詩以男子的視角和口吻來敘述、詠唱,表達深深的眷戀與憂思。

有人認為是女子采摘芙蓉送給心上人。理由是詩歌前面四句寫女子涉江采集芙蓉,想要送給遠方的心上人。封建社會男子在外打拼奔波,女子在家操持家務,男主外,女主內,“遠道”暗示了男子在外的事實。詩歌后面兩句,也就是第五、六兩句,描寫女子的想象,即女子想象我在家鄉思念遠方的丈夫,遠方的丈夫想必也在他鄉思念我吧。從對面落筆,增添了相思的婉轉與含蓄意味。詩歌最后兩句(第七、八句)是女子的感嘆。還有一點,芙蓉是鮮艷美麗的花朵,女子愛美,喜歡花花草草,詩中又是芙蓉綻放,又是蘭草青青,又是芳草鮮美,比較詩意浪漫的情調,比較女性化的格調,據此也可以判斷是女子采摘芙蓉。

有人認為詩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前面四句為第一層,寫女子涉江采芙蓉,卻無法送出的憂傷;五、六兩句為第二層,寫男子遠在他鄉,思念家中的妻子;詩歌最后兩句(七、八兩句)合寫,男女互相思念。整首詩歌結構方式就是先分后合。那么,前面四句所構成的畫面與五、六兩句所構成的畫面之間是怎樣的邏輯關系呢?有人說是先后關系,先是女子思念男子,感動男子,然后才有男子思念女子。有人說是因果關系,因為女子思念男子,而且感情特別深,特別真,特別強烈,所以男子才思念女子。有人認為是并列關系,兩個人互相愛戀,情深義重,同心同情,彼此牽念,不存在兩個人感情的先后與因果關系。筆者也贊同第三種意見。這兩幅畫面其實是時空并置,空間不同,時間相同,你此時思念著我,我此時也思念著你,我們的思念構成了相思彌漫的天地。

當時男子游宦京師洛陽,遠離江南;女子采蓮是舊俗,“芙蓉”即“夫容”,“蓮子”即“憐子”;《古詩十九首》是文人獨立創作的作品,可以用懸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來寫。因此思念的應該是雙方,正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所以詩中有游子思鄉思親之纏綿,也有閨女思念情人之真摯。

以上,我們圍繞“采芙蓉”這個關鍵細節,聯想舊知,切合詩境,拓展新知,縱橫聯系,旁征博引,多角度,多方面探討了男女之間的相思苦戀。可以說,通過這樣一個投入心思、投入情感的體驗與思維的過程,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好潔凈,愛情的純粹與絢麗,更感受到了兩顆相思的心因為不能團聚的焦灼與無奈,相思與苦戀。一場閱讀,一場思考,一場對話,增進了我們對生命、對愛情的體驗,也增強了我們對古典詩歌的欣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金昌市| 滨州市| 黑山县| 天全县| 比如县| 肥乡县| 静乐县| 大石桥市| 临泉县| 上饶县| 龙山县| 万宁市| 竹山县| 开平市| 泰宁县| 井冈山市| 宁城县| 东阳市| 家居| 景泰县| 柏乡县| 正安县| 黄梅县| 天津市| 岳池县| 肇源县| 大荔县| 阿巴嘎旗| 梓潼县| 昔阳县| 安丘市| 博客| 山东省| 牡丹江市| 施甸县| 时尚| 晋城| 德庆县| 民乐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