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必讀古詩詞精華品鑒
- 徐昌才
- 3550字
- 2021-03-09 14:32:29
憂也人才,樂也人才
——曹操《短歌行》賞讀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yōuyōu)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du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qì)闊談(yàn),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zā),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bǔ),天下歸心。
詩眼就是凝聚全詩主要思想感情的詞句,往往出現在詩歌首尾或詩中某些關鍵位置,該詞句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曹操《短歌行》“憂”字即為詩眼。與“憂”相關的句子是:“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個“憂”字貫穿全詩,基本上概括了抒情主人公曹操的主要思想感情。
曹操“憂”什么?可以結合全詩相關句子加以解釋。比如開頭幾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可以看出曹操為人生苦短、光陰易逝而憂慮。詩人感嘆人生一世,好比朝露,轉瞬即逝,變動不居。詩人還感嘆,逝去的時光真是太多太多,有限的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詩人感慨不已。此處要注意一個“苦”字的理解。曹操為什么而苦惱、憂愁?為過去的時光一大把一大把浪費掉而可惜、后悔,言下之意就是剩余的時間已經不多,可是,詩人要做的事情還沒有做。詩人是政治家、軍事家,想要建功立業,一統天下,可是如今,時不我待,日月如梭,怎不令人苦惱、憂慮呢?
又如這幾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表現出曹操憂慮人才難得,無比焦急。此句原是《詩經》文句,抒寫女子對男子的思念,這里曹操借用過來含蓄表達自己對賢才的渴盼。換句話說,曹操對賢才的思慕與渴盼就像男子對戀人一般深情。注意體會這幾個詞語。“青青子衿”表面是說男子所穿的青色衣襟,代指姑娘心目中的男子。這是周代讀書人的慣常裝束,給人一個風流儒雅、文質彬彬的印象。“悠悠我心”可以視作倒裝,還原過來就是“我心悠悠”,不是我心悠閑自在,輕松愉快,而是我的心思全在男子身上,相思離恨猶如江河,源源不斷,綿綿無盡。“悠悠”實際上是形容思慮綿長,離恨難解。“沉吟”是自言自語,自說自話,是絮絮叨叨,心心念念,所吟所詠,所思所念,全是心上人。也就是說曹操時刻不忘搜羅天下英才,為我所用,共謀大業。特別是一個“但”字,限定了范圍,專指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只思“君”,我朝思暮想,魂牽夢縈,只是如何得到賢才。換作“因為君故,沉吟至今”,顯然不及原詩句的情感強烈。
再比如這幾個句子:“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以明月喻人才,極言珍貴與難得,表達傾慕與憂思。詩人為何要以明月來比喻賢才?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何相似點?月亮皎潔明亮,光芒四射,賢才才華橫溢,光彩照人,取兩者的相似點作比,突出詩人對天下英才的仰慕與贊賞,渴盼與追求。同時,也要注意,摘星星,摘月亮,這是難乎其難的事情,幾乎不太可能,唯其如此,才更巧妙地傳達出人才難得的憂思與焦急。如果像是摘一朵花,采一束草那樣容易得到人才,那么,人才也就不是人才,曹操也就不是曹操了。
還有這幾個句子:“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詩句描寫烏鵲驚飛,倉皇失措,沒有安全,沒有歸宿,其實表達了詩人的憂慮,憂慮人才東奔西跑,投靠無門。句中“烏鵲”象征人才。這是一個美好的形象。不妨聯系一些古典詩詞、課文當中描寫過“烏鵲(烏鴉)”的句子來理解意象的文化意義。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烏鴉投林,夜幕降臨,烏鴉是時間變化的見證,烏鴉的叫聲反襯黃昏時刻鄉村的安寧與靜謐,反襯游子漂游在外,有家難歸的離恨憂傷。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明月西沉,烏鴉啼叫,寒霜漫天,環境凄冷,寒涼透骨,更要命的是這一聲聲烏鴉尖厲刺耳的叫聲,不斷刺激詩人科考落榜的痛苦流血的心。此處“烏鴉”是不識好歹,不帶愛相的形象。中國古話說,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烏鴉是孝順、感恩、報恩的美好形象。李密《陳情表》云“烏鳥私情,愿乞終養”,使用“烏鴉反哺”的典故,就是想表達作者自己贍養祖母的意愿。
筆者小時候在農村隨父親上山砍柴,每每遇到烏鴉飛過,或是嘎嘎鳴叫,父親總要“呸呸”幾聲,咒罵幾句,算是解除不詳預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烏鴉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更多是象征不吉祥,不待見,不好運。
但是曹操《短歌行》中的“烏鵲”卻是賢才、人才、英才的象征。句子“何枝可依”,有的版本寫作“無枝可依”,你覺得哪一個版本的用字好一些,為什么?后者是陳述一個事實,人才奔波,走投無路,沒有歸宿。前者是疑問,哪一根樹枝才是烏鵲停靠的歸宿呢?表達詩人對人才沒有歸宿,沒有安全的憂慮。顯然,前者的表達情意比后者更好。
以上幾個例子是說政治家兼詩人曹操憂慮人才難得。試想,如果天下英才投奔曹操,他又是何種心情,何種態度呢?詩歌第一節有四個句子“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也是出自《詩經》的句子,運用興的藝術手法,先言一群麋鹿在寬闊的原野上吃草,搖頭擺尾,呦呦呼叫,呈現出一種自由熱鬧、和諧幸福的氛圍,以此烘托后面兩句寫人的場景。后面兩句是說,擺下酒宴,彈瑟吹笙,敲鑼打鼓,熱熱鬧鬧,歡迎四方嘉賓,其實是表現曹操對賢才的殷切期盼與熱情禮遇。這是虛寫,詩人想象之中的畫面,更能反襯出思慕人才而不得的焦急與渴盼。《詩經》中這幾個句子,今天也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中國2016年度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多年研讀古典醫籍,研究中藥,終于從一本中醫古籍的記載中獲得靈感,提煉并發明了抗瘧疾的青蒿素,挽救世界上成千上萬的生命。其名“屠呦呦”由此得來。同時,命運真是巧合,屠呦呦所發明的青蒿素也就是從《詩經》句子“食野之蘋”中的“蘋草”(艾蒿)提煉出來的,一生巨大的發明都與古老《詩經》密切相關。
詩歌第二節有這樣的句子:“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也可看出曹操得到人才的喜悅與幸福。天下英才,千里迢迢,千山萬水,投奔而來,真是辛苦你們,委屈你們了,我們相會,好比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定要歡歡暢暢,痛飲一場。這也是曹操想象中的畫面,也是反襯現實之中曹操得不到人才的焦慮與憂愁。綜合以上例子,可以說,對于這首詩歌主旨而言,對于曹操的心思而言,憂也人才,樂也人才。
有的同學找到詩歌最后四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詩人引周公為例子,為榜樣,又使用“天下歸心”這樣的字眼,表明曹操想建功立業,一統天下。可惜,現在還是打天下的時候,人才難求,大業難就,詩人深感憂慮。綜合以上句例,詩人之憂有三,一憂時光易逝,人生苦短;二憂時局維艱,人才難得;三憂大志未酬,大業未就。
如此之憂,憂心忡忡,憂慮深遠,憂思綿長,憂愁無盡。何以解憂呢?詩人發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詩人回答,“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那么詩人對酒當歌,沉湎醉鄉,是否消極頹喪,沉淪不振呢?詩中有句子“慨當以慷,憂思難忘”,說明詩人心情振奮,慷慨激昂。詩人沉醉酒鄉,苦惱人才難得,功業未成,急欲招攬天下英才,共謀大業,并未對未來、對功業徹底失望,因此,詩人苦惱并不沉淪。附帶說明一下,詩中“杜康”代指美酒。如果將詩句改為“何以解憂?唯有美酒”如何?改后表達平淡,聊無意味。原句引用典故,賦予詩句一種深厚悠久的歷史感、文化感。知道杜康與不知道杜康,從某種意義上說,代表著有文化和沒有文化兩種層次。正如知道孔子和不知道孔子一樣。說近一點,身為宗族、家族后代,你知道自己的祖宗與不知道自己的祖宗,知道父母的生日與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給人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一個中國人,要懂得起碼的歷史文化常識,這是我們身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就曹操而言,不但知道杜康,還熟讀《詩經》,巧妙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學、文化功底非常深厚,值得我們學習。
如此多憂,如此深憂,如此渴盼人才到來,那么,詩人到底如何對待人才呢?詩人的態度如何?詩歌最后四句集中描述了自己對待天下英才的態度。“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要做到兩點,一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壘百土,有容乃高,胸懷闊大,廣納人才。曹操是一代政治家,一代軍事家,一代文學家,所見天地高遠遼闊,所見未來大氣恢宏。其詩《觀滄海》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天地日月,升沉其間,大海遼闊,心胸豁達。所見者遠,所感者壯。二是禮賢下士,虔敬誠摯,熱情殷切。此處暗用周公典故,據《韓詩外傳》卷三記載,“吾(周公)于天下亦不輕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也。”可見,曹公為了延攬人才,操心忙碌,真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