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字斟句酌詠心聲
——杜甫《詠懷古跡(其三)》賞讀

詠懷古跡(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老杜作詩,字斟句酌,嘔心瀝血,力求做到字字精準,句句傳神,寫于晚年的《詠懷古跡(其三)》就是琢字煉語,慘淡經營的典范之作。

怨恨何從表現?詩中有幾個關鍵詞字,尤其值得品味。

首聯抓“赴”和“尚”兩個詞。關于“赴”字,學界有爭議,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云:“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意謂如此雄奇飛動、氣勢磅礴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合適,用在昭君身上是不合適的,不協調的。換句話說,昭君不是英雄,不配山川壯麗之景。清人吳瞻泰《杜詩題要》云:“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謂老杜用高山大川、靈山秀水來烘托明妃,抬高明妃,但對于“明妃”的身份界定仍然是“窈窕紅顏”,不是巾幗英雄。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鄭重”何在,語焉未詳,不了了之。筆者認為,以上看法似有不妥,全詩而論,老杜是把昭君當作一位既有兒女情長又有英雄氣概的人物來歌詠的。她遠嫁匈奴,克服萬難,和親塞外,造福兩國,利在后代,這是很多專擅殺伐爭奪的帝王將相都做不到的,昭君當然是一個大英雄,巾幗英雄。好馬配好鞍,英雄配山水,昭君的驚世之功和愛國之舉完全可以和錦繡山河相匹配。因此,這個“赴”字用得好。赴,本意是前赴后繼,爭先恐后,句中描繪千山飛騰,萬水奔波的雄奇景象,化靜為動,化平為奇,頗具神韻。本來水流東去,群峰屹立,但是,站在老杜那個位置就有山奔江走之感。老杜站在夔州高處,東望長江遠去,群山起伏,流水滔滔不也似乎帶動了青山迢迢嗎?再說,這個赴“字”,不但狀寫山河壯麗,烘托昭君英雄,也從一個側面烘托詩人登高望遠的博大開闊的胸襟。老杜流寓夔州,落魄潦倒,但是時刻不忘江山,不忘國運,不忘黎民,他愛腳下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他愛這壯麗山河所養育的萬千蒼生,他憂慮國亂家危,想起這些就心如潮涌,情似浪翻,山焉能不前“赴”后繼,水焉能不滾滾向前?詩人筆下的山水,從來都是心中永恒的風景。

再說這個“尚”字,本是副詞“還、猶”之意,明點千載以后,昭君出生那個村子還在,實際上是強調,千百年之后,昭君還在,昭君形象永存人民心中,昭君精神永遠打動萬千讀者,突出了老杜對昭君的深情緬懷和贊頌之意。有人作詩“千樹萬落湮野草,唯有香溪照千秋。”是啊,歲月如水,風流成空,煙消云散,唯有明妃流芳百世,光照千古。“尚”是熱烈的歌贊,是深情的緬懷,是永遠的紀念。換成“只”或是“似”均不妥。“似”有若無,可有可無,淡化了明妃的高大美好形象,減弱了老杜的款款深情。“只有”則謂其他不存,僅此一村,排他性較強,過于絕對武斷,且不具有歷史發展變遷的滄桑感。唯有“尚有”最準確,最傳神,歷經風雨煙云,萬千村落湮沒無聞,昭君村還那樣真實地存在,永遠存在。村猶如此,人又如何呢?顯然,昭君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昭君精神永遠激勵千秋萬代的讀者。

頷聯抓“連”和“向”兩個詞,當然“去”和“留”也不可忽視。“連”是連接、連通之意,本來很平常,很普通,但是用在昭君這樣一個絕世美女身上,而且連接的是“紫臺”和“朔漠”,意義就非同尋常了。“紫臺”是漢宮,昭君身處漢宮,錦衣玉食,養尊處優,過著奢華富貴、無憂無慮的生活,自是一般女子萬分羨慕的,當然昭君備受冷落,不得皇上寵幸的內心痛苦,眾人難以理解。“朔漠”是風沙大漠,地廣人稀,是異域他鄉,言語不通,風俗不適,是天高地遠,天荒地老,是思鄉無極,念親無望,是痛苦和困難的象征,暗示昭君此去處境艱難,度日如年。“連”字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昭君離開豪華富麗的漢宮,離開養尊處優的生活,遠赴大漠風沙的塞外,遠嫁人生地陌的他鄉,命運悲苦,困難重重,令人同情,令人感嘆;二是昭君和親塞外,連接溝通兩個民族,兩個國家,使邊境安寧,使人民安定,避免了殺伐爭奪、流血犧牲,化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融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大英雄,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封建社會,一個弱女子,克服了重重困難,擔當了國家責任,何其偉大,何等英明!“去”紫臺,是離開漢宮,離開故國,離開故鄉,離開親人,而且,這一次離開,永無回歸之日,實質上是生離死別,的確驚心動魄。昭君的思鄉戀親,昭君的懷想故國,不難體會。“去”得悲壯,“去”得纏綿,思鄉如風,彌漫天地。

此聯下句中的“向”字,歷來有兩種理解,一是接近,靠近,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云:“秋天漠漠向昏黑”,此處即為“接近,靠近”的意思,是一種時間的延續和推移。二是“朝向”“面向”之意,當介詞用,筆者傾向于后一種理解。這要結合此聯整體意思來思考。上句寫生前遭遇,下句寫死后悲涼,不管是只身赴塞外,還是死后埋沙塵,昭君均是眷戀故土,思念舊邦,思鄉戀國之情感天動地,所以,死后不能歸葬故里,魂靈也要牽念故國,墳墓也要朝向故土,此情癡深,超越陰陽,彌合時空,的確感人肺腑。“黃昏”也不純粹是一個時間概念,《詩經》有云:“日之夕矣,牛羊下來。”馬致遠《秋思》亦云:“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者寫黃昏雞鴨入籠,牛羊歸圈,人人回家,家家團聚,一幅溫馨美好、和諧寧靜的生活畫面。后者對比兩組鏡頭,一是游子漂泊天涯,無家可歸,心懷忐忑,愁腸百結。二是鄉村人家炊煙裊裊,燈火點點,一派祥和,一派安寧。兩相對比,烘托游子內心的凄涼苦楚。此處“黃昏”同樣是和諧、溫馨生活的寫照。回到老杜詩句,“黃昏”涵蓋時空,時間而言,太陽落山,夜幕降臨,家家團聚;空間而言,千里之外,故國家園,溫馨美好,一派祥和,昭君魂思故國,心向家園,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這個“向”理解為“朝向,心向”比較恰當。“獨”字也頗具深意,俗話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多少海外同胞去世之后都是遠涉重洋,歸葬故土,生不能回國,死后埋葬故鄉,總算了卻一生心愿,可是昭君呢?生不能回,死也不能回,“獨”留塞外,不見家園故國,不見爹娘親人,何其愁慘,何等悲苦!

頸聯品味抓“省”字和“空”字。“省識”,教材注解為“曾經識得”,如此理解,只是不動聲色地揭示當年漢文帝以畫取人、目不識珠的事實,感情色彩比較淡薄。筆者認為理解為“約略,大略”比較好,漢文帝挑選宮妃荒唐到了極點,不是親自目測考量,而是以畫識人,貪圖簡單,這里面免不了有奸佞小人做手腳,畫師毛延壽就是其中之一,昭君未行賄畫師,所以畫師就輕描淡畫,掩飾了她的國色天香。文帝呢?自然受欺騙,不曾真正識得昭君的絕佳容貌,及至昭君出嫁塞外時,文帝才后悔不已。完全可以說,文帝約略識得,甚至完全不識昭君真容,文帝有多么愚蠢,多么荒唐!昭君真容美貌不被皇上識得,又是何等冤枉,何等不幸!一個“省識”既準確揭示歷史事實的真相,又寄寓了老杜對昭君的冤屈的深切同情。下句寫昭君魂歸故國,緊承頷聯下句,生不能回,死不能歸,化為鬼魂也要回來,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昭君靈魂縹縹緲緲地回來了,身上的衣飾相碰,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她回家的腳步很匆忙,她回家的心情很焦急,可是,老杜感嘆,這又有什么用呢?白走一趟啊,再也看不見親人,親人再也看不見昭君,那份哀怨,那份悲憤,永遠留在塞外,留在墳墓之中,留存天地之間。這個“空”字用得極妙,一來揭示了昭君的悲慘命運和強烈的思歸之心,二來體現出老杜的深深悲憫和滿懷憤懣。知昭君千載怨恨者,唯老杜一人而已。

尾聯扣住“千載”和“分明”兩個詞語來品味,“千載”表明琵琶胡語,昭君怨恨,歷時久遠,引人共鳴,從時間上拓展了怨恨的深廣綿長的內容。“分明”修飾“怨恨”,明顯、顯然的意思,強調“怨恨”是昭君情,也暗示老杜的心中恨。全詩而論,復雜的情感,深廣的內容,詩人的態度,全部凝聚在一些關鍵字眼中,品鑒杜詩,切莫放過這些費盡心血的佳詞妙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昌邑市| 泰兴市| 平山县| 枣庄市| 凤庆县| 宕昌县| 稷山县| 浮山县| 泗水县| 筠连县| 庄浪县| 阳原县| 湟中县| 岚皋县| 高雄市| 德令哈市| 岫岩| 娱乐| 库车县| 旬阳县| 田东县| 弥渡县| 博罗县| 巴东县| 烟台市| 读书| 安西县| 谷城县| 雷波县| 石棉县| 沁阳市| 辰溪县| 陇川县| 灵山县| 安达市| 呼图壁县| 金堂县| 晋州市| 明溪县| 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