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必讀古詩詞精華品鑒
- 徐昌才
- 2725字
- 2021-03-09 14:32:30
一“淚”關千愁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賞讀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
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
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文有文心,詩有詩眼。研讀杜甫詩歌《秋興八首(其一)》,筆者抓住關鍵字“淚”,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品味詩人的思想感情與人生感慨。全詩來看,四聯八句五十六個字,字字是愁,句句含淚,景景物物,沾染愁緒。
淚水為詩人故園而流。詩句“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描述詩人流離天涯,有家難歸的艱難困窘。“叢菊兩開”表面上說菊花已經兩度開放,暗示時間已經過去兩年,詩人離開成都,寄居夔州,不知不覺過去了兩年,還是不能回家,還是沒能和親人團聚,倍感愁苦。再加上詩人寫作此詩時,已經55歲,可謂人生之秋。俗話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越是暮年越是強烈希望能夠回到家鄉。賀知章寫過“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人啊,不管是飛黃騰達,還是落魄潦倒,都是鄉音難改,都要回到家鄉。即便客死異鄉,也要魂歸故里。杜甫歌詠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王昭君就連去世之后,也要墳向故國,心系故國;也要一路風沙,不辭萬里,魂歸大漢。更何況55歲的杜甫呢?人到暮年,鄉情更重。“他日淚”,說明詩人流下曾經流下的淚水,暗示這種輾轉漂泊、顛沛流離的狀況已非一日,而是由來已久,習以為常。“孤舟”一詞表面描述舟行江上,與水沉浮,實際暗示詩人輾轉漂泊、無所依靠的生存狀態以及孤獨寂寞、哀怨凄清的內心感受。“故園心”顯然直接揭示詩人浪跡天涯、思親懷遠的強烈感情。杜甫創作此詩之時,正是安史之亂結束之后公元766年,時局動蕩,干戈不息,國運衰微,前景黯淡。詩人遠離家鄉,久別親人,山川阻隔,杳無音信,格外思念故園和親人。
淚水為時局而流。詩人盡管自身潦倒,顛沛流離,盡管苦難重重,人生失意,但是,一刻也沒有放棄對國家的關切,對時局的憂慮,對百姓的牽掛。詩歌第二聯“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表面上描述江浪滔天,風云激蕩的自然環境,渲染一種山雨欲來黑云壓城的緊張氣氛,有力烘托出詩人內心的起伏激蕩。讀之很容易令人想到,心潮翻滾如江間波浪,心情沉重如滿天黑云。其實,這種環境描寫,更暗示了大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之后,時局動蕩,國勢衰微,民生凋敝,百業廢弛的局面,折射出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較之于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句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言,“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是借景抒情,含蓄蘊藉;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句子則是直抒胸臆,直白、顯豁。當然風高浪險,黑云垂地,讓人感到沉重、壓抑,也暗示出詩人所處環境的艱難險惡,可謂江湖多風波,人生路難行。李白曾經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與此相比,杜甫詩歌的嘆惋比較隱晦、含蓄。杜甫詩歌遣詞造句也值得玩味。“兼”字說江間波浪與云天相連,夸張波浪洶涌,濤聲如雷,場面壯觀,氣勢磅礴。“接”字說塞上風云激蕩,烏云滾滾,垂空而下,似乎與大地相接,也是夸張,顯現天地相接、黑云壓頭的陰森恐怖場面,令人感到憋悶、窒息。“涌”字寫江浪滔天,澎湃有聲。“陰”字寫風云,如墨如煙,沉甸甸,陰森森。吟詠詩句,懸想畫面,感受氣氛,自然能夠激發讀者對家國命運和人生遭際的深沉感慨。
淚水為蒼生而流。詩歌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描寫詩人黃昏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一天秋寒籠罩天地,萬千感慨蘊含其中。于詩人而言,耳聞搗衣之聲,目睹靄靄夜色,身感寒涼,心生悵惘。時局動蕩,干戈不息。自己也是游子,長年累月漂泊異鄉,久別故園,無人幫我趕制寒衣,無人寄贈相思文字,“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啊。搗衣聲聲,不像敲在砧石之上,更像敲在詩人的心頭。秋風瑟瑟,不像吹在詩人臉上,更像吹在詩人的心里。于百姓而言,白帝城中,山上山下,千家萬戶趕制寒衣,千家萬戶寄贈思念。多少兒郎拋家別子從軍征戰,多少女子獨守空房度日如年,多少家庭離散天涯相聚無緣。何時干戈止息,天下太平?何時親人相守,不離不散?秋聲秋風之中,久久回蕩著詩人的凄苦訴求。想起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和杜甫一樣,李白借助詩歌表達了蒼生黎民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于國家而言,結合詩歌首聯、頸聯來看,巫山巫峽一帶,白帝城中亦然,局勢險惡,社會動蕩,前景黯淡。“處處”表明無處不有,到處皆然,暗示統治者窮兵黷武,征戰不休,百姓妻離子散,怨聲載道。詩歌的環境描寫折射出詩人對國家危亂,百姓遭殃的憂慮與關切。
淚水為美麗而流。全詩來看,盡管陰云密布,冷氣逼人,但是,還是點綴了幾抹亮色,幾許溫婉。說“玉露”而不說“白露”,自然是寫露珠如玉,晶瑩潔白,玲瓏剔透,閃閃發光;也有冷清如冰,寒涼似水的意味。說“楓樹”,原本“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或者“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火紅燦爛,生機旺盛,可是由于嚴寒拷打,秋霜侵蝕,楓葉紛紛凋零、衰殘,失去了紅艷,失去了生機,變得一派蕭索、凄慘。再說“叢菊”,逢秋綻放,金黃一片,濃艷生輝,可是,秋天一過,風雨摧殘,花瓣凋零,狼藉滿地,誠如李清照詞作所云“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又如李清照詞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美麗的花兒凋謝,總是觸動文人傷感的心靈,引發他們豐富而深沉的人生感慨。草木如此,人又如何?人生之中,許多最美麗的東西,比如青春年華、才華理想、珍貴生命、美好愛情,等等,無一不是人生之花朵,無一不讓人悄然動容,神思千里,感嘆唏噓。
淚水為秋天而流。文人悲秋,自古皆然。屈子詩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詩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劉禹錫詩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歐陽修《秋聲賦》云:“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陸機《文賦》云:“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杜甫詩歌《秋興八首(其一)》自然也是睹物生情,情景交融。秋霜普降,天地寒涼;秋風瑟瑟,凜冽凄清;秋葉凋零,紛紛揚揚;秋江洶涌,大浪滔天;秋云籠罩,垂空而下。凡此種種,秋意濃濃,慘淡蕭索,給人悲愁、傷心之感。多愁善感的杜甫很容易從秋天的蕭索慘淡之中觸發人生隱痛和家國憂思。杜甫詩歌《登高》寫作時間與《秋興八首(其一)》相同,詩中有句子“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直接悲秋,感慨萬千。貫穿《秋興八首(其一)》的“淚”,必定與“秋”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