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必讀文言文精華品鑒
- 王中翼
- 3275字
- 2021-03-09 14:34:09
父親的叮嚀
——《誡子書》賞讀
誡子書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yín)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中國有句老話,可憐天下父母心。還有句更老的話,是《戰國策》里說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爾基說,“愛孩子是母雞也會做的事”,但怎樣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考驗著為人父母者的智慧和修養。我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家教故事、家訓良言,諸葛亮的《誡子書》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千百年來,備受推崇。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他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神機妙算,智慧超群,被后人視為智慧的化身。他四十多歲才得子,取名諸葛瞻,自然視之為掌上明珠,對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可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鞠躬盡瘁,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在五十四歲臨終前,他給年幼的兒子寫下了這封家信。
《誡子書》是一位慈父的叮嚀,教誨諄諄,語重心長;更是一篇文采斐然而又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滿篇名言警句,膾炙人口,發人深省,千百年來,傳誦不衰,被人們奉為修身立志的經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文章第一句就是千古名言;從全文來看,也是全文的論點。這句話開門見山,簡潔明了,高度概括了諸葛亮這封信的主要內容:希望兒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以及怎樣才能成為那樣的人。人生的方向是什么?應該走怎樣的道路?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諸葛亮站在這樣的高度,為兒子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君子”是諸葛亮對兒子成人的最終要求、最高期望,這也就是下面所說的“志”。諸葛亮曾說:“夫志當存高遠。”他希望兒子立志高遠,長大成為一名君子,所以開篇就以“君子之行”的高標準要求兒子。君子要怎么做?“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說,要具備君子的品行操守,就必須修養身心、培養品德;而修身、養德的途徑和方法是什么呢?是“靜”和“儉”。下文主要圍繞這兩個字展開論述,其中重點又是“靜”。
“靜”,就是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靜”的外在表現是安靜、恬靜,實質是內心的清靜、安寧,不浮躁。人生在世,會有很多的欲望雜念,也會面臨很多的誘惑、紛擾,很容易讓人心思不專,躁動不安,而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又應該怎么做。這樣才能始終堅定志向,專心致志,修身養性,所以說“靜以修身”。“儉”,一般解釋為節儉、儉樸,其實也有約束、不放縱的意思。不放縱不合理的欲望、不貪圖享樂,而是加以約束、克制,生活簡單樸素、不奢侈,當然也就是“儉”了。“儉以養德”就是降低各種欲望,不貪圖功名利祿,不追求物質享受,把心思放在提高自己修養品行上,這樣道德品行自然也就高尚了。這樣看來,“靜以修身”與“儉以養德”其實是相連相通、相輔相成的——能“靜”必定能“儉”,反過來,能“儉”(約束自我、生活儉樸)方能“靜”;君子能靜能儉,故能修身養德。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就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典范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進一步強調了“靜”和“儉”的重要意義。“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正面闡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兩句意思其實差不多,但是作者用兩個雙重否定句表達肯定的意思,并從反面形成對比,一正一反,從而起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語氣強烈卻又顯得委婉,這樣說,比起“你要淡泊、寧靜”之類生硬的灌輸效果要好得多。在語意銜接上,“非淡泊無以明志”,承接“儉以養德”而言。“儉”的具體表現就是“淡泊”,也就是內心恬淡,清心寡欲,不慕名利,這樣才能看清自己的目標,堅定志向,所以說“淡泊以明志”。“明志”就是明確、堅定自己成為君子的志向。“非寧靜無以致遠”承接“靜以修身”而言。只有保持內心寧靜,排除干擾,集中精力,心無旁騖,才能全力以赴,實現遠大的目標,所以說“寧靜以致遠”。
“淡泊”“寧靜”不是消極無為,更不是逃避現實,不問世事,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就是不去想不該想的,不去做不該做的,一心一意,踏踏實實,朝著遠大目標,砥礪前行。這是一種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人生態度,也是充滿智慧的處世方式,也可以說是諸葛亮自己人生經驗的總結。想當初,他隱居隆中,躬耕南陽,不正是他“淡泊”“寧靜”,博覽群書,修身養性,苦練內功的準備階段嗎?
如果說前面主要談的是修身做人,那么下面就是談論學習成才了。修身做人是第一位的,也是學習成才的基礎、前提。做人要做德才兼備的君子,但又需要通過學習來實現。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他把“靜”“志”“學”“才”緊密聯系起來,指出了四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學與才的關系好理解,唯有勤奮學習才能不斷增長才干,并成為人才;而學習、成才又離不開“志”。“志”主要指志向,也有意志、毅力的含義。學習成才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遠大的志向照亮前程,也需要堅忍的意志和堅強的毅力提供動力。“志”是成才的條件和基礎,但“志”的培養又必須修養道德,造就人才必須從“靜”的修養開始,因此“靜”是決定性的因素,是起點,是根基。這樣就回到“靜以修身”的“靜”,讓我們明白,修身要“靜”,學習也須“靜”。
淡泊寧靜是學習的最佳境界,只有靜下來,不受外界的干擾,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學有所成;只有靜下來,才能珍惜時間,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抓緊時間學習,全身心投入。
寫到這里,道理其實已經講完了,但諸葛亮擔心兒子還不能深刻理解、切實做好,擔心他犯年輕人容易犯的毛病,于是結尾又從反面提出警誡,提醒他引以為戒。年輕人最容易犯什么毛病呢?一是“淫慢”,二是“險躁”,三是浪費時間。諸葛亮人生閱歷豐富,又博古通今,歷史和現實中因此而失敗的事例,他實在是看得太多了。他望子成龍,愛子心切,不能不嚴肅地指出它們的危害,告知犯錯的嚴重后果,告誡兒子決不能掉以輕心。
“淫慢”就是放縱懈怠。年輕人往往年輕氣盛,好奇心強,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誘惑干擾,從而逐漸放松要求,輕慢學習,變得好逸惡勞,沉迷享樂,不學無術,不思進取,最終消沉墮落,一事無成。“險躁”就是輕薄浮躁。年輕人往往不知天高地厚,眼高手低,內心浮躁,心志不專,投機取巧,急于求成;然而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要想陶冶自己的性情,取得學業的成功,都需要長期堅持,水滴石穿。“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可年輕人總覺得來日方長,有的是時間,容易犯拖延懶散的毛病,總想著明天還來得及,殊不知“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最終虛度光陰,“遂成枯落”,落得個“老大徒傷悲”的下場!
這些毛病,從根本上說,都與不夠“靜”有關,都是由于“靜”的修為不過關而滋生的。因此,從論證的角度看,這也是從反面強調“靜”的重要性。全文始終緊緊扣住“靜”字來寫,突出了它對修身做人、立志成才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封家書雖然短小,但道理深刻,言辭懇切,情深意長,諸葛亮深沉的父愛深深地打動著人,感染著人。語言簡潔典雅,善用對比、比喻,又多用精致工整的對偶句,朗朗上口,又讓人讀之忘倦,輕松牢記在心。
最后,還是想重提文章開頭那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因為環顧現實,不少家長存在著要么放縱溺愛、要么放任不管的現象,又有一些所謂“富二代”“官三代”游手好閑,胡作非為,這樣導致“熊孩子”“不良少年”屢屢出現。所以,作為兒女,作為少年,我們要以《誡子書》為座右銘,鞭策自己不負韶華,奮發有為;同時,作為家長,作為成人,也應重溫《誡子書》,學習諸葛亮,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總而言之,《誡子書》不僅是諸葛亮的家書良訓,也應該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治家良訓;一位慈父的叮嚀,值得成為全天下人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