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做君子,做一個高尚的人
——《<論語>十二章》賞讀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保ā妒龆罚?/p>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dǔ)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很多人一說到孔子,腦海中就會閃現(xiàn)出一個仙風道骨、神圣威嚴的老者形象,一說到《論語》,就會覺得這是一部高深莫測、宛如秘籍般的古書。總之,充滿神秘感,令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其實呀,孔子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圣,而是一位平易近人、可親可敬的老人;《論語》也不是什么深奧難懂的巨著,而是一本有味好讀的薄薄的“小書”。

當然,對孔子和《論語》心懷敬意是對的,也是應該的。因為孔子和《論語》對中國歷史文化太重要了,影響太深遠了;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孔子和《論語》一直有著近乎神圣的崇高地位。

我們知道,《論語》是孔子弟子編纂的有關孔子言行的記錄,包括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和弟子間的談話,共二十篇,分門別類闡述了儒家的思想主張,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和哲學等。文章所選十二章,就是十二條簡短的語錄。其中有兩條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和子夏說的。

一遍通讀下來,你馬上會發(fā)現(xiàn),感覺好溫和呀!根本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說教,而是親切隨和的交談,娓娓道來,受益良多,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之感。

的確,這就是孔子的風格。走進《論語》,走近孔子,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平凡,而充滿智慧的老人。他不是正襟危坐地在神壇上莊嚴地宣講布道,而是用謙和樸實的話語跟弟子們交流著思想心得,氣氛輕松和諧。他幾乎不用教訓的口吻灌輸?shù)览恚膊挥脧娭泼畹恼Z氣要求別人,而是努力拉近與你的距離,循循善誘,啟發(fā)你的思考。

比如第一章,他實際要講三個道理,但他不是用“有朋自遠方來是樂事”這樣直接的方式,而是連用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句,語氣委婉地提出來,激發(fā)大家的思考,期待大家做出回應,啟發(fā)大家能根據(jù)自己的生命體驗來驗證其中的真理,獲得心靈的共鳴。這種方式很容易讓人接受,也更容易深入人心,富有成效。曾子是孔子的高徒,他著名的“三省吾身”的表達方式跟孔子如出一轍,可見孔子影響之深。

孔子從不故作高深,而是想方設法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他善于用日常事物來比喻說理,富有生活氣息。他用“三軍可奪帥”對比設喻,從反面說明志節(jié)對于一個人的重要;他用“浮云”比喻不正當?shù)母毁F,用流水比喻時間的流逝,都非常形象生動。

他善于現(xiàn)身說法,樂于分享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悟,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許多語句中都有“我”“吾”之類第一人稱代詞,典型的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那一章。他似乎用這種方式告訴人們,自己跟大家一樣,都是平凡人,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圣人,但每個人都可以超越平凡。

他對學生的優(yōu)點充分肯定,第六章他夸贊顏回,開口就說“賢哉,回也!”并且用這種強調句式反復說了兩遍,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滿意之情,毫不吝惜地表揚稱贊。

這是一位平民教育家的風采,一位和藹可親的智者形象,也是一位富有修養(yǎng)的謙謙君子的形象。孔子作為一位教育家,他注重的是教導學生求學和做人,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品德,最終成為合格的君子——這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大概就是培養(yǎng)具有核心素養(yǎng)的優(yōu)秀公民吧!

所謂“君子”,也就是“士”,就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他們學識淵博,品德高尚,令人尊敬,是民眾效法的楷模,是社會的精英和棟梁,擔當著社會責任。《論語》中孔子有一句話是這樣概括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孔子本人就是一個標準的君子。他率先垂范,身體力行,春風化雨地為社會培養(yǎng)著這樣的人才。

那么,君子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質呢?單從課文所節(jié)選的內容看,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得到答案。

第一,君子具有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打開《論語》,撲面而來的就是這句人們喜聞樂見的名言。作為全書的開篇,它給整部《論語》帶來一種愉悅的氣氛,深深地吸引著人們。他告訴人們,無論是學習、交友,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作為品德修養(yǎng),能做到別人不了解自己卻不生氣惱怒,寬容體諒,那是君子的涵養(yǎng),君子的境界,那更是讓人欣慰的。

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認為學習不僅讓人快樂,如果能熱愛學習,樂在其中,那更是學習的最好方法了。他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能不斷進德修業(yè)來獲得內心的滿足與愉悅。所以外在的貧窮困苦,生活的挫折磨難,都算不了什么,不足以改變他。他覺得只要堅守道義,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極力稱贊顏回,也就在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能淡泊明志,找到真正的快樂;反過來看,從中也可見孔子對顏回深刻的人格影響。

孔子曾自我總結說:“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這種“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忘我追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后人,激勵著后人。

第二,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這是君子品格最重要部分。君子最基本的品格是立場堅定(“篤志”),有著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操守,“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君子?這樣,就能夠專心一志,方向明確,毫不動搖,孜孜以求,經受住各種各樣的考驗,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孔子認為,精神世界的飽滿充實,內心道德追求所帶來的滿足和快樂,能夠超越物質,不會以物質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孔子不是苦行僧,他并不反對富貴,但前提是必須合乎“義”,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若浮云”,意思是說,如果要損害道義來換取富貴的生活,那他甘于貧賤。他進而認為,為了堅守仁義,成就完美人格,不但可以舍棄富貴,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孔子一生坎坷,歷經艱難困苦,也許他覺得身處困境,生活清貧更能考驗一個人的志節(jié),更能磨煉一個人的品格,也更能看出一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境界,所以他多次推崇安貧樂道的生活。他自己做到了“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更高興顏回也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所以他由衷贊嘆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第十二章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是孔子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這話雖然是子夏說的,但深得孔子的真?zhèn)鳎坏羁填I會了老師的道德理想,而且指出了達到這種境界的修為之道,那就是廣泛學習,堅定志向,堅守初心,懇切發(fā)問,事事關心并深入思考;因為要成為一個士人、君子,關鍵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提升。

第三,君子為人寬容謙虛,誠信盡責。這一點從廣義來說,也屬于品德修養(yǎng),但與第二點側重于個人自我修養(yǎng)有所不同,更側重于做人處世方面的原則,所以我們單獨來歸納分析一下。另外,要說明的是,《論語》中有些語句包含了多方面的意思,不好截然拆分,所以文中有些語句前后難免重復出現(xiàn),但強調的意思會有不同,例如第一章的“人不知而不慍”一句,前文提到包含了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但更強調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與人為善,始終保持君子的寬宏氣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迸c“吾日三省吾身”兩句中,首先包含著謙虛謹慎、不自滿的意思。一個人只有待人謙遜,才不會驕傲自滿,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也才能看到他人的優(yōu)點,從而多方學習,不斷改進,完善自我。因此,君子經常省察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一方面,他懂得做人的準則:為人謀而忠(忠于職守、盡心盡力),與朋友交而信(交益友,要求自己真誠守信);另一方面,他又擔心做得還不夠好,需要不斷反思提高,力求完美。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就能以他人為鏡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四,君子勤學好問,懂得學習,善于學習。學習的內容,既包括各種知識、技能,也包括修身做人的道理,可以概括為“進德修業(yè)”四個字。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講到學習的地方,有的側重修業(yè),有的側重進德,有的兼而有之;有的側重于學習態(tài)度,有的側重于學習方法。

孔子深知生命有限,光陰易逝,時不我待,所以君子應有緊迫感,珍惜時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他帶著學生來到河邊,感嘆時間就像流水,晝夜不停、一去不返,其用心既是啟發(fā)學生,也是鞭策自己。孔子晚年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既是對自己一生的回顧、總結,也告訴我們:學習永無止境,應樂學不倦,永不知足;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成長進步的過程。

因此,學習要謙虛,要勤奮,還要注意方法,善于學習。

前面說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迸c“吾日三省吾身”兩句中包含謙虛謹慎、不自滿的意思,當然也包括廣泛學習的意思。孔子還有一些關于學習態(tài)度要謙虛的名言,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吧。比如他謙虛地說:“我非生而知之者”;他告誡弟子學習要老老實實,不能不懂裝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贊許別人能“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聰敏又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孔子認為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不但能長知識、長才干、長修養(yǎng),還能獲得心靈的充實愉悅。他主張快樂學習,首先要帶著好奇心、求知欲去學習,培養(yǎng)興趣,熱愛學習,這樣就會在求知的過程中品嘗到學習的快樂,進而樂在其中,變?yōu)樽杂X主動的學習了。這才是真正的“好學”。進入這種狀態(tài),不但能“發(fā)憤忘食”,孜孜不倦,而且學習的收獲和效果也特別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的經驗之談,切身體會,他既是教導學生,也是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

在學習方法上,孔子首先強調一個“習”字,“學而時習之”“傳不習乎”都強調“習”。“習”字既有復習、溫習的意思,也有練習、實習、實踐的意思。因為學習的內容既包括各種知識、技能,也包括修身做人的道理,所以既要復習,也要實習。知識按時復習才能熟悉鞏固,技能[當時學習的功課包括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寫)、數(shù)(計算)六種日常社會生活技能,即“六藝”]反復實習、練習才能熟練掌握,道理也需要在生活中經常實踐運用,才能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成為修養(yǎng)。從“學而時習之”可知,“學習”包括“學”與“習”兩方面,含有“知行合一”的意思。“傳”就是老師傳授,“學”就是自己接受、獲取;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技能、道理,不能把它晾在一邊,否則就會生疏、遺忘,而要及時“焐熱”,所以要“溫習”。

“溫故而知新”中的“溫”其實就是“習”的意思(后來形成“溫習”一詞),但“溫”字包含著讓事物重新變暖、保持熱度的意思,讓人感到一種生機、一種活力;事實上,如果對老師傳授的東西不“溫習”,久而久之就會冷卻(生疏)、死亡(遺忘)。“溫故而知新”這個“溫”字用得實在精妙!對已獲得的知識、技能、道理(“故”)及時、經常地加以溫習,不僅能熟練掌握,精益求精,還能熟能生巧,甚至可能舉一反三,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感悟,所以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個“師”,可以理解為做別人的老師,也可以理解為自己是自己的老師。

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兩者相輔相成,應當緊密結合起來。但他也沒有直接說明,而是用一個對偶句,用假設的方式從反面揭示這個道理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樣表述,其實就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啟發(fā)學生不要被動地接受知識,那樣只會成為知識的容器,而要邊學習邊思考,主動參與,這樣才會真正讓知識活起來,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溫習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思考的過程,試想,如果沒有了獨立思考,能做到“溫故而知新”嗎?

孔子主張“博學”。要博學多聞,就要廣泛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對身邊生活和社會現(xiàn)實多過問、多思考。“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同時要善于向不同的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边@句話既體現(xiàn)了他謙虛學習的態(tài)度,也告訴人們向不同的人學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并且既可以正面學習人家的長處、優(yōu)點,也可以把人家的缺點、不足當作反面教材,對照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總結起來看,孔子確實也沒講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基本就是一些常識、常理、常規(guī),但這些恰恰是社會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東西。單從人生而言,一個社會最需要的不就是眾多合格的、優(yōu)秀的公民嗎?不就是人人努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造就一個君子社會嗎?孔子曾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自己愿意實行仁,仁就可以達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讓我們首先朝著君子的目標前進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为县| 曲松县| 报价| 砚山县| 安吉县| 古浪县| 宿迁市| 即墨市| 若尔盖县| 大城县| 江陵县| 江油市| 元谋县| 久治县| 江川县| 延长县| 洛浦县| 秀山| 康乐县| 察隅县| 大关县| 亳州市| 运城市| 泾源县| 清镇市| 邹平县| 武川县| 海原县| 花垣县| 峨眉山市| 广东省| 门头沟区| 社旗县| 汤原县| 绥阳县| 平遥县| 上饶县| 奇台县| 巴林左旗| 聂拉木县| 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