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這個小家伙,實在不簡單!
——《陳太丘與友期行》賞讀

陳太丘與友期行

《世說新語》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行”,嗯,看這個標題,講的就是一個叫陳太丘的人的故事吧!……呃?不對呀!……哦,原來其實講的不是他,而是他兒子陳元方的故事!怎么感覺這篇文章有點“文不對題”呢?寫人的記敘文,標題中出現的人物不就是文章的主人公嗎?

如果你有這樣的疑問,那首先要為你點贊!因為你的感覺是對的!這還說明你對語言文字有著不錯的感受能力,更重要的是,這說明你善于思考,敢于質疑。這些呀,都是學習語文很重要的素養,對你學好語文大有幫助哦!

這個標題確實不夠準確、貼切,不過事出有因。原來,古代的文章最初本來是沒有標題的,后來的人們為了方便起見,只好幫著取個標題了。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直接摘取開頭一句話或者幾個字作為標題,顯然,這種標題往往并不能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而僅僅是個“標記”或“提示”而已。這篇文章就是如此,原文沒有標題,只是《世說新語》“方正”篇中的一則小故事。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文章的注釋中其實說明了“題目是編者加的”。《詠雪》則屬于另一種情況——根據內容重新概括而成的標題。

言歸正傳,精彩的正文還等著我們去欣賞呢。

讀罷全文,最吸引人的還是主人公陳紀(名紀,字元方)的可愛形象。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年齡。文章開始寫他,也和普通的小孩子一樣,在家門口玩耍,稚氣未脫,看不出有什么過人之處。但隨著他父親友人的出現,三個回合下來,霎時間不由得讓人對他刮目相看,忍不住要贊嘆一聲:這個小家伙真不簡單!

那朋友一來就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這個回答語氣平和,看似簡單平淡,其實包含豐富的信息,值得細細品味。第一,從他的答話中可以知道,陳元方認識那人,并且也知道父親與那朋友有約的事情,可見他小小年紀就很管事,不是那種懵懂無知、光會貪玩的小孩。第二,他沒有直接正面回答那人提出的問題(在,還是不在),而是先說“待君久(君)不至”,再說父親“已去”。他的回答不但針對友人的問話,而且也針對友人“不至”的行為,這樣實際上就把父親的“待君久”“去”和友人的失約“不至”聯系起來,話中有話,流露出對那人失約的反感。我們可以想象,正在玩耍的元方,遠遠看見讓父親等了好久的朋友姍姍來遲,心里就不帶好氣,所以他的回答不是漫不經心隨口說的,而是富有針對性并且微含不滿之情的,可見他雖小,卻正直、有原則,知道誰對誰錯。第三,那友人并沒有問,但他清楚解釋了父親為什么走了,這就等于說自己的父親是守時守信的;這樣不但暗中維護了父親的形象,而且為后面批駁友人的怒斥做了準備。這是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友人張口怒罵:“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這話罵得很重,理由卻是反過來責備對方失約,既無禮,也無理。不過,一般的小孩遇到大人發火罵人,很可能就嚇得不敢說不敢動了,可是陳元方不但毫不懼怕,而且沉著有力地予以還擊。針對友人強調“期行”,他先反駁說:“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意思是守信還是失信,關鍵在于“期日中”,自己“日中不至”,當然就是自己失信了,怎么反而責怪人家呢?這樣一下抓住實質,擊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辯駁的根據。緊接著他說:“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是針對友人出言不遜而說的。在指出友人“無信”的基礎上,又指出友人“無禮”。步步緊逼,把友人逼到了無言以對的狼狽境地。

有趣的是,一個大人對著一個小孩粗魯大罵,文章在描寫元方的反駁時,只輕描淡寫道:“元方曰。”注意哦,元方沒有“高聲曰”,也沒有“怒曰”,“曰”字前面沒有修飾形容的詞語,可見元方的神態是不慌不忙,從容不迫的。俗話說,有理不在聲高。陳元方雖然理直氣壯,但沒有大聲辯駁,更沒有跟人家對罵,而是不失禮儀,心平氣和,據理反駁,卻句句實錘,顯得有理有節、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即使換作大人,也不容易做得這么漂亮啊,這個小家伙,實在不簡單!

第三回合,從語言變成了動作。“友人慚,下車引之。”友人態度大轉彎,大改變。元方三言兩語,把那友人說得理屈詞窮,友人也自覺理虧,又這么粗魯失禮,所以也感到很慚愧,很難為情。“下車”這個動作,一方面進一步說明他當初問話的時候,就是高傲地坐在馬車上,沒有把那個“門外戲”的小朋友看在眼里,說話的口氣也大大咧咧的,很不客氣;另一方面,從坐在車上到下車,這個舉動也說明友人內心受到觸動,含有認錯道歉的意思(人家畢竟是大人嘛),同時也說明他感受到了元方的“厲害”,發現了元方的不可小看。緊接著是“引之”,字面意思是去拉他,其實這個動作進一步揭示了友人的心理意圖:他是想走過去拉一拉,拍一拍,跟他套近乎,表示想跟他和解、友好的意思。從深層心理來看,他是認識到了陳元方的可愛、可敬。

因此,“慚”“下”“引”三個動詞,揭示了友人心理“慚愧-抱歉-親近、起敬”的三個變化過程,這既是對元方態度不斷變好的過程,也是對元方個性、品質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小元方以他的聰慧懂事、知禮明理、正直無畏打敗了那個傲慢無禮、失信無理的大朋友,不但讓他羞慚低頭,并贏得了他的好感和敬意。對手的敬意那可是最高的獎賞啊!

不過,話說回來,那位大朋友沒有因為元方年齡小而擺起架子倚老賣老,強詞奪理,而是心悅誠服,放下身段,用行動向一個小朋友示弱、示好,說明他知錯能改,內心還是認理知禮的,犯錯可能只是出于一時的輕率糊涂,爽約失信也許是事出有因,并非本性不好,否則元方父親也不會結交這樣的朋友的。

我們再看元方的反應。按說那友人的態度也算夠誠懇、友好了,元方應該可以接受他的歉意和友好表示了吧,沒料到元方卻“入門不顧”!他不加理會,把手一甩,掉頭就往門里走,頭都不回一下!那大人會怎么樣?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想來,一定是難堪極了,尷尬極了吧!

那么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也失禮了呢?怎么理解元方這個舉動呢?

確實,這樣好像太不給人家面子了,有點讓人家下不了臺,但也不能說他錯了;即使那大朋友心里會不舒服,但歸根到底也是他有錯在先。其實文章這樣寫,內涵更加豐富,有多方面的好處和作用。第一,更加突出了陳元方個性鮮明的性格。你看,“入門不顧”,這個孩子倔強得很啰,好有個性!第二,陳元方不肯“握手言和”,固然可以理解為小孩子脾氣(所以大人也不必計較啰),但反而突出了他的正直單純,這是很可貴的。正因為年紀小,他反而沒有大人的那些人情世故;他愛憎分明,在他心目中,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是非分明,不容含糊。一個人難得的就是始終保持這份純真,這種初心。第三,也體現了作者的意圖。陳元方有不少突出的優點,如年幼聰慧,明禮誠信,敏捷善辯,應對自如等,但是作者為什么沒有歸入到諸如《夙慧(就是早慧)》《德行》《言語》等門類中,而是放在《方正》一門中呢?顯然作者更看重的是他方正耿直、率性坦誠、自信自尊的獨立人格,作者推崇這種人品,覺得這是元方最不簡單的地方。第四,元方這樣做,也給了對方一個更深刻的教訓:修身養性是一輩子的事,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對什么人,都要嚴格要求自己。

陳元方確實不簡單,他的言語舉動、個性品格讓人滿心喜愛,又讓人贊嘆佩服,甚至感到可敬。人物形象如此鮮明動人,自然得歸功于作者文筆的不簡單了。全文只有短短百來個字,卻結構完整,要素齊全,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一目了然。文筆精練傳神,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形象鮮明。文章的思想內涵也很豐富,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迪和教益。這些都值得好好學習欣賞。要說不足嘛,那還是缺個好標題,你能幫換一個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安县| 漳平市| 威远县| 临澧县| 蒙山县| 云和县| 崇左市| 长阳| 渭源县| 昔阳县| 监利县| 台湾省| 中阳县| 盱眙县| 长汀县| 舟山市| 壶关县| 富锦市| 泽州县| 张掖市| 额敏县| 高台县| 石阡县| 全州县| 来安县| 南溪县| 辉县市| 灌南县| 天峻县| 乐陵市| 北京市| 龙里县| 临汾市| 田东县| 偏关县| 陇西县| 南汇区| 平乐县| 桂林市| 青海省|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