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趨勢跟蹤(原書第5版)
- (美)邁克爾·W.卡沃爾
- 4268字
- 2021-03-12 20:33:01
前景理論
投資泡沫已然是人類金融史的一部分。在17世紀的荷蘭,投機者把郁金香球莖的價格炒到了相當荒唐的程度:一些球莖的價格甚至比房子的價格還高。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可避免的崩潰。從那以后,無論是大蕭條還是互聯網泡沫,再到最近的2008年金融危機,投資者從來都控制不住投機的狂熱。他們重復地犯著相同的錯誤。
丹尼爾·卡尼曼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殊榮的心理學家,他的貢獻在于發現了市場狂熱的原因之一是投資者對于市場掌控的幻覺,這也被稱為“前景理論”。他研究了投資者的心理,觀察他們是如何衡量輸贏的概率以及如何計算風險的。他的研究證實:人們習慣于根據錯誤的認知做出判斷,這比他們自己以為的要多得多。
要成為一名好的交易員,你需要擦亮眼睛,看清楚真正的趨勢和反轉在哪里,而不要在后悔和祈禱中浪費時間與精力。
——亞歷山大·埃爾德(Alexander Elder)
卡尼曼和他的合作伙伴阿莫斯·特沃斯基發現,大部分人都會基于小樣本信息做出泛化的預測。例如,假設你買的基金連續三年跑贏大盤,你就會確信這只基金接下來還要漲。人們找到少數的證據作為佐證后,就會不由自主地將結論泛化。他們不關心這些證據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現實,只要有這些證據就夠了。5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進一步發現,一般人非常厭惡損失,而為了避免損失,他們會做出諸多非理性的決策。這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有的投資者會太早賣出獲利的倉位,但不愿意在虧損時及早平倉。人性傾向于相信贏家不會一直贏下去,而虧損也總有反彈的一天。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7
趨勢跟蹤者在設計策略時就清楚,如果不及時止損,不在損失還小的時候退出,損失最終會變成交易的毒瘤。你面對損失時越掙扎,越無法接受它,未來它就會變得越難處理——如果到那時你還沒破產的話。問題是,接受損失就意味著強迫人們承認自己的決策是錯的,而人是絕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決策是錯誤的。
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就是他們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呢?讓我們先從沉沒成本講起。所謂沉沒成本,就是指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那部分成本。沉沒成本是追不回來的。理解了沉沒成本,你就能理解到底“損失”是什么。
沉沒成本不應該影響我們此時此刻的決定,但人們卻很難忘掉它。例如,股票下跌時,一位看多的投資者可能會買得更多,因為他最初的判斷就是“我要買!我是對的!”這位投資者可以自豪地說:“我在更便宜的點位買到了股票!”但是,如果股票價格并未上漲,那么他的決策就是錯誤的,只會造成更多的損失而已。
“讓損失最小”是趨勢跟蹤者踐行的法則。但是,市場上有太多交易者在必須處理沉沒成本時,他們的心態都是矛盾的。盡管他的理智告訴他損失的錢是拿不回來的,他應該重新開始,但他的情緒會讓他繼續活在過去,擔心他已經沉沒的損失。
卡尼曼做過一次實驗,他用10美元的電影票展示了我們在面對沉沒成本時的非理性。卡尼曼挑選了兩組學生。他讓第一組學生想象到達電影院時發現自己的電影票丟了,學生需要決定“是否要付10美元再買一張電影票”。對第二組學生,他告知他們正在去電影院的路上,但是預先沒有買票,當他們到達電影院時,發現自己丟了10美元,他們需要決定“是否要付10美元買一張電影票”。在這兩種情況下,學生面臨的問題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你是否愿意花10美元看一場電影?在第二組中有88%的人(丟失10美元的那組)認為他們會選擇買票;然而,在第一組中,絕大部分丟了票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沉沒成本上,他們會以另外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我愿意花20美元看一場電影嗎?只有46%的人認為他們愿意。8
大多數人都是被外界的因素所驅動的,例如不菲的薪水、光鮮的職位、所帶來的社會地位等。相比起來,那些真正有領導力的人,他們是被內心對成就感的渴望所驅動的。
——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9
在市場上,你可以發現許多行為和趨勢跟蹤恰恰相反,這些行為必然會導致虧損。這些行為包括:
?缺乏規則:成功的交易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敏銳的洞察力。許多人寧愿從旁人那里道聽途說,也不愿意花時間接受交易方面的訓練。他們常說的就是福克斯·穆爾德(Fox Mulder)在《X檔案》中所說的那句臺詞:“我選擇相信!”
?缺乏耐心:很多人有“賭一把”的欲望,這可能是由于腎上腺素的刺激或者是賭徒心理作祟。好的交易需要耐心和客觀的決策,而不是沉溺于交易的快感。
?缺乏客觀性:不能控制情緒,會讓投資者在市場上輸得很慘。他們好像要和看好的股票“聯姻”一樣,但他們卻沒有婚前協議。
?貪婪:有的交易者試圖抄底、摸底,希望能夠找準時機賺到快錢。他們被快速獲利的欲望蒙蔽了雙眼,看不到真正獲利所需要的努力。
?拒絕接受現實:人們不愿意相信的是,價格趨勢才是真相。他們按照基本面因子進行交易,最終不可避免地賠了錢。
?行為沖動:賭徒經常會因為看到報紙上的消息而沖進市場。但是,當新聞刊登出來時,市場行情早已有所反映了。如果你認為單憑比別人行動得更快就可以打敗其他人,那等待你的只會是無盡的失敗。
?無法聚焦當下:你不能花太多時間去思考諸如“如果賺了錢,未來要如何花”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為了花錢而賺錢,你就無法達成真正的目標。
?在類似的情形下犯錯:即使市場在1995年或者2005年發生過類似的情形,也并不意味著今天類似的情形會對應同樣的結果。
如果你想通過預測市場來掌控未來,那你必將處于持續的、不確定的狀態之中。科學家研究了長期的不確定性對人類的影響,他們的結論是:我們在面對威脅的時候和其他動物無異——會陷入“戰斗或逃跑”的選擇模式。很多人不喜歡這種宿命論的斷言。
人和動物所處的環境不同,動物面臨的威脅往往很快就會消除,但我們的生活卻總是充滿壓力,有些壓力甚至會一直存在。根據神經系統科學家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的研究,人類和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類會自己制造心理壓力。“對這個星球上99%的動物來說,壓力情緒維持預警狀態只有3分鐘左右,在這之后要么威脅已經消除,要么動物已經死了。而我們人呢,竟然能夠承受30年住房抵押貸款的沉重壓力!抵押貸款雖然不構成對生命的威脅,但是它的持續時間遠超3分鐘。50年后,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將是抑郁癥。”10
NLP是神經語言程序學的縮寫。這個名字聽起來很高科技、很抽象,但實際上它是很形象的。神經就是指神經科學。我們的神經系統包括5種獲取感知的能力: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語言就是指我們運用文字和短語來表達自我的能力,包括用我們的肢體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程序,則是指我們的思考、感官、行動都像電腦程序那樣。我們改變這些程序,正如修改或者升級軟件,我們能因此改善在思考、感知、行為以及生活方面的表現。
——查爾斯·福克納11
如果交易者對損失毫無防備,那么遇到損失就一定會很沮喪。他們會責備各種外部的事件,而絕口不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關注一切,卻唯獨不關注自身。他們不理解自身行為的情緒化動機,只追求那些花哨的分析而拒絕真正的思考。這樣的交易注定是徒勞無功的。
另外有一些人,他們想要很多錢,但是承認這一點卻讓他們感到有負罪感。他們就算已經有了很多錢,但仍然想得到更多,因而心里的負罪感就更多。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么讓我們停下來先想一想,交易的動機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做交易不是為了賺錢,那就不要做交易,去做點其他的沒這么大壓力的事。錢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錢就是一種工具——無所謂多,無所謂少。
艾恩·蘭德是這樣評價金錢的,他的態度可以說是公正而理性的:
你認為錢是萬惡之源嗎?那你想過錢的源頭又是什么嗎?錢不過是交易的工具,先有了商品生產,然后才有了錢。錢是人們進行等價交換所需要的一種媒介。錢不是行乞者的工具,錢的產生并不是為了交換眼淚,錢也不是強盜的工具,錢的產生并非為了滿足搶劫的需要。錢的產生是為了人們的生產。你認為這是罪惡的嗎?12
胖子、酒鬼和蠢貨,是沒有辦法安度一生的。
——迪恩·沃爾默(Dean Wormer)13
自我認知的關鍵:
1.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是誰,而不是你認為你應該是誰。自我意識會給予你滋養靈魂和信念的真正能量。
2. 知道你要付出什么。你需要明白任何選擇都有得有失。人們經常以為,如果他們足夠聰明,就不需要經歷任何挫折。但任何一條你所選擇的路,都必定有你不想經歷的部分。
3. 愿意付出代價。人們總是試圖尋找不用付代價的選擇。但任何選擇都有代價,我們需要決定我們愿意付出的代價是多少。14
按照經濟學原理,人類對待金錢的行為應該遵從理性的原則。人們應該不會為名表的品牌溢價支付過多的錢,但他們卻總是這樣做。他們應該在財富和金融資產方面做出最大化的選擇,但他們卻不是這樣。
如果人們在金錢方面是理性的,為什么還有人要透支信用卡,并為此支付25%的利息,而不用儲蓄還清債務呢?為什么有人還要花時間去研究新出的汽車和廚房設計,卻不愿花時間在投資上,寧愿聽信理財顧問的話來處置自己的退休金呢?“認知失調”可能在這樣的非理性決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問題其實都來源于深層次的原因,如無意識的信念等。舉例來說,一個交易者在孩童時代如果受到了圣經的影響,相信“有錢人不可能上天堂,就像駱駝不可能穿過針眼一樣”,那么這樣的潛意識就會影響他們的信念。這種想法會深深扎根于思想之中……但如果有道德的人都認同“錢是壞的”,那么還有誰會去掙錢呢?15
而像大衛·哈丁這樣的趨勢跟蹤者,他對風險的思考是深入骨髓的。在劍橋大學讀書的時候,他就組建了一個專業分享會,幫助別人從數學的角度理解風險。而如何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和評估事情發生的概率,這樣的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例如:
?俄羅斯前間諜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因輻射身亡后,在他在倫敦曾到過的各個地方都發現了釙-210。從統計學上講,以后去那些地方的人因輻射身亡的概率有多少?
?一名看似健康的女性被判定有患乳腺癌的風險,建議進行乳房切除術。她應該這樣做嗎?
?一個人必須穿過一條主路才能到達商店。他應該直接走過馬路,還是改走過街天橋?
?對我來說,今天投資某只股票是不是明智的決策?推遲到以后再投資,是否會大大提升未來的收益?
?一個29歲的男人在認識了他的女友3年后,決定與她結婚。他在之后遇到一個更合適的伴侶的機會是多少?
如果一個人總是熱衷于滿足身體的快感,他就很容易感到失落。因為他的終極目標就是享樂,這樣的目標必定是短暫而容易實現的,否則獲得滿足的麻煩就會大于滿足本身了。因此,他們的行為模式就會傾向于急躁、暴烈、經不得風浪。讓這樣的人保持堅持不懈的精神,還不如讓他們去死算了。
——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16
正如上面這些例子所展示的,在諸多情形(甚至一些極端情形)下,我們都需要考慮概率和風險。但在運用統計學時一定要小心,不要被證實偏見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