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城外柳二首[1]
日炙塵霾轍跡深[2],馬嘶羊觸有誰禁[3]?劇憐春雨江潭后,一曲清波半畝陰[4]。
長條垂似發鬖鬖[5],拂馬眠衣總不堪[6]。昨夜月明搖漾處,曾牽歸夢到江南。
[1] 河間,地名,今屬河北省,明代置河間府。泰昌元年(1620)錢謙益應召赴京,途經河間,詠物抒懷。錢謙益閑置十年,這次新皇帝登基,應召北上,本應歡欣鼓舞,意氣奮發,但他又對出任充滿了畏懼。這兩首詠物詩表達的就是這種心理。河間的柳樹姿態婀娜,長條鬖鬖,但所處位置不佳,受盡了摧挫。不過只要給它一點春雨,便會“一曲清波半畝陰”,其美麗令人心動。此次赴朝會是怎樣的情景,作者有點迷茫,不禁觸動鄉關之思。詩寫景宛然在目,抒懷不露痕跡,是非常好的詠物詩。
[2] 日炙塵霾(mái埋):太陽烤,風沙吹。炙,烤,曬。霾,大風卷起的風塵。
[3] “馬嘶”句:意謂來往的馬在樹下嘶鳴,羊用角觸撞樹干,從無人禁止。
[4] “劇憐”句:意謂一場春雨后,最為可愛。劇,極,甚。憐,喜愛。
[5] 鬖(sān三)鬖:細長的毛發下垂的樣子。形容垂柳。
[6] “拂馬”二句:意謂河間的柳樹雖然可愛,但畢竟不能當塵拂拂去馬身上的塵土,也不能當作睡覺的行李和遮寒的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