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0.辯駁法的使用

乍看之下,與某位堅持某個命題p的特定對話者所進行的辯駁論證似乎只能表明,這位對話者無法前后一致地同時主張p和其他信念。它并不得出以下結論,即p是錯的或者對話者應當拒絕p。因此,蘇格拉底不把自身局限于一個辯駁論證所能得出的最低限度的結論,這令人困惑。

首先,他假設有一種辯駁法可以表明對話者的某個信念是錯的。在《拉凱斯》中,拉凱斯首先斷言,勇敢就是在戰斗中表現得堅定,但是蘇格拉底的問題向他表明,這個論斷與他的信念相沖突,即一個人可以在其他方面表現勇敢(La.,190e4—191c6)。當拉凱斯發現他的各種信念之間存在沖突時,他至少也得拒斥其中一個引發沖突的信念,但是這個論證本身并沒有表明他應該拒斥哪一個信念。他也可以解決這個由其最初試圖證明的勇敢定義而導致的沖突,只要他堅持這個定義,并且不再承認“勇敢并非總是要求我們表現得堅定”。不過他沒有選擇這種方式來解決沖突;他和蘇格拉底都不認為這是個合理的選項。相反,他們都假設最初的定義已經被駁倒。于是蘇格拉底假設(至少在某些時候),當辯駁法揭示出存在的沖突時,也就產生了解決沖突的正確方式,而對話者就會選擇這個方式。

既然蘇格拉底假定對話者正確地解決了這些沖突,那就更容易看出,為什么他會聲稱自己是在嚴肅地試圖尋求定義。在《卡爾米德》中,他聲稱自己不知道節制是什么,但是正在與克里底亞一起探究(zētein)答案(Ch.,165b5—c2)。[50]詰問和駁斥的目的在于探究真理;消除對知識的錯誤自負也是這種探究的一部分(Ch.,166c7—e2)。蘇格拉底的意思并不是說,辯駁法僅僅揭示無知或者還需要其他方法來找到真理;試圖證明的定義在詰問之下是成功還是失敗,這可以被認為展現了它是真還是假。

在《卡爾米德》結尾,蘇格拉底聲稱,雖然論證有其表面的走向,但是他并不相信節制真是無用的;相反,他認為(oimai)自己一直是一個不好的探究者,實際上,節制是有用的,它對于幸福來說的確是充分的(Ch.,175e5—176a1)。在這個例子里,蘇格拉底并不接受辯駁法表面的結論,但是他暗示說,如果這個結論與我們對節制的堅定確信不沖突的話,那我們就不得不接受它。因此,他假設這種辯駁法達到了關于美德看似可信的結論,如果我們不接受這些結論,我們就必須表明,在辯駁論證中,有什么地方出了錯。

在《申辯》中,蘇格拉底似乎假設,應該以這種方式來嚴肅對待辯駁法的結論。因為他提出,參與辯駁是道德改革的一種手段。他問人們是否為他們致力于積累財富、忽略了對靈魂的照料而感到羞愧。如果他們聲稱的確在乎自己的靈魂,他就會審視他們;如果他們聲稱自己擁有美德而實際上并非如此,那他就為其顛倒的價值而批判他們(29d7—30a2)。他的這些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勸說人們改變生活方式(30a7—b4)。[51]蘇格拉底提倡一種每天論辯美德的“經過省察的生活”;這種生活對人來說就是最大的善(38a1—6)。

蘇格拉底并沒有說自己是在從事兩種不同的活動:辯駁法的詰問以及敦促人們最為關心美德。他是在提議辯駁法自身作為勸說人們關心美德的一種手段。這也是他在《克里同》中的觀點。他聲稱要達成自己關于正義的主張,方式就是要“被那個每次當我把它說清楚[logizomenō(i)]時,對我來說都看起來最好的論證(logos)所說服”;他依然接受此前接受的那些相同的論證(Cri.,46b3—c6,48b4—6,48d8—49a2,49a4—b6,49c10—e3)。他相信辯駁論證不僅給那位信念得到檢驗的對話者,同時也給他自己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去接受這些結論并依照它們而行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山县| 彭州市| 太谷县| 赞皇县| 株洲县| 石嘴山市| 商都县| 怀宁县| 淮南市| 门源| 克什克腾旗| 温州市| 上栗县| 永嘉县| 武川县| 格尔木市| 乌审旗| 唐海县| 晴隆县| 平度市| 舟曲县| 新龙县| 长乐市| 平凉市| 绥宁县| 龙井市| 黄龙县| 开封县| 吴忠市| 左权县| 夏邑县| 于都县| 宁远县| 大姚县| 仪征市| 会东县| 昌平区| 九江市| 吴旗县| 肥乡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