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皇帝御駕親征的事例數不勝數,有的是開國皇帝御駕親征打江山,本身就是“馬上皇帝”;有的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為了解除邊患或平定叛亂,也效仿先皇御駕親征,或為了鼓舞軍隊士氣,或好大喜功樹立個人的天子神威;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心理作怪,開疆拓土的需要;還有的是因為某個原因復仇,不親自上陣不解其恨。皇帝御駕親征原因多多,結果也各有不同。作為皇帝能夠御駕親征確實能激勵士氣,可有的御駕親征胡亂指揮,有的御駕親征被俘被殺,或御駕親征導致亡國之恨。當然,達到御駕親征目的,開疆拓土,完成統一大業或半壁江山霸業的帝王也不乏其人。
在中國歷史上,劉邦是第一位御駕親征而統一天下的皇帝,劉邦之后,光武帝劉秀、昭烈帝劉備、吳帝孫權、魏文帝曹丕、前秦大帝苻堅、宋武帝劉裕、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后唐莊宗李存勖、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真宗趙恒、遼圣宗耶律隆緒、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清太宗皇太極、清圣祖康熙等幾十位皇帝都曾御駕親征,并留下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流傳至今。
開國皇帝,大多御駕親征奠定江山宏圖
古代的江山,大多是打出來的。西漢的江山,是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打下來的;東漢的江山,是光武帝劉秀御駕親征打下來的;三國的江山,是劉備、孫權、曹操三位英雄御駕親征打下來的;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是有名的亂世,那些割據一方的開國帝王,像宋武帝劉裕、前秦苻堅、下達“殺胡令”的冉閔大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后梁太祖朱溫、后唐莊宗李存勖、后周世宗柴榮等,無一不是能征慣戰的元帥級人物;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民間傳說他“一條桿棒打下四百座軍洲”,看來趙匡胤不但軍事能力出眾,還是一名武林高手;元朝的成吉思汗父子幾輩,后金的努爾哈赤,更是戰場上的梟雄;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立下不世之功。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無不是開國皇帝們浴血奮戰親力親為打出來的結果。
當然,江山打下來不易,甚至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漢高祖劉邦遇“白登之圍”,差點被俘喪命,聽了陳平之計以美女賄賂匈奴王才得幸免,一百年受盡匈奴“和親”之辱;劉備為替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東伐,不但自此孫劉聯盟破裂,而且兵敗后病死白帝城;前秦苻堅在謀臣王猛死后,缺少規勸,堅持南伐東晉,草木皆兵,淝水一戰,統一偉業夢碎;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驕,死在征伐西夏的途中;蒙哥大汗親征南宋,命喪四川釣魚臺;努爾哈赤英雄蓋世,卻不幸傷在袁崇煥的大炮之下。開創一個新時代,往往伴隨著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甚至領兵天子也死在征伐的大道上。
隋煬帝與唐太宗,兩朝天子糾結高句麗
隋朝的隋煬帝與唐朝的唐太宗,都不是開國皇帝,但都是對隋、唐有很大軍功的馬上天子。隋煬帝在歷史上落了個臭名聲,原因主要在于他勞民傷財,窮兵黷武,引起了農民起義而亡國。實際上,隋煬帝在平定江南陳國時是領軍元帥,對隋朝統一全國立下赫赫戰功,繼位后開鑿大運河,御駕親征高句麗,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只是隋煬帝貪功冒進,過于殘暴,不知體恤百姓,致使民怨沸騰,百姓起義,最終沒有成功而已。
隋煬帝曾經三次遠征高句麗。在征高句麗之前,隋朝取得了一系列軍事上的勝利,突厥、契丹、吐谷渾、林邑、琉球、真臘、婆利、倭國等在隋朝的軍事打擊下紛紛臣服,視大隋為宗主國。但意外的是,高句麗并沒有被大隋嚇到,并未對隋朝臣服,這勾起了大隋天子的怒火,決心給這個“不尊藩禮”的國家一個教訓,于是遠征高句麗的戰役爆發了。隋煬帝集結了百萬大軍御駕親征,未料到由于他的指揮失誤,制定的平定高句麗的國策也有問題,最后損兵折將,一敗涂地。三次征伐高句麗也未能降服這個北方的國家。
當接力棒到了唐太宗手里的時候,李世民可是個雄才大略的主,手下有李績、李道宗、薛仁貴等名將,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決心徹底制服這個屢攻不下的國家。李世民親自慰問生病的士兵,替受傷的大將李思摩吮血,唐朝百姓主動參戰,乃至到了“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沒能跟隨出征的人,都憤嘆郁邑”的地步。終于大敗高句麗。唐太宗病逝后,唐高宗繼承乃父未竟遺志,最后掃平遼東,設安東都護府。
真宗皇帝,被逼御駕親征訂立辱國之盟
北宋前三位皇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曾御駕親征。其中宋太祖是奠定北宋江山的開國皇帝,宋太宗想徹底解決燕云十六州問題,而宋真宗是一位文人天子,他是在遼國的侵略威脅下被寇準等大臣逼著走上戰場的,成為武將林立的御駕親征皇帝中一位另類“明星”。
宋真宗親征,得從宋太宗說起。北宋時期,燕云十六州自從被五代時期的“兒皇帝”石敬瑭賣給遼國起,便成為國恥。為了一雪國恥,宋太宗發動了高粱河之戰。初心是好的,但宋太宗卻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遼國的反擊下迅速敗北,這一敗徹底打垮了北宋王朝統一的銳氣,不但燕云十六州沒有收回,還受到了遼國的軍事威脅,成為三百年未完成統一的一個王朝。
宋太宗駕崩后,宋真宗繼位,遼國開始主動侵略宋朝。連武將出身的宋太宗都打不過遼國,何況文人皇帝宋真宗。面對遼國的入侵,宋真宗幾乎嚇破了膽,宰相王欽若、陳堯叟更是典型的軟骨頭,竟然勸宋真宗逃跑。關鍵時刻,名相寇準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征,激勵宋軍士氣。
宋真宗在寇準等人的堅持下,被迫同意御駕親征。宋真宗的御駕親征果然激勵了軍隊的士氣,宋軍英勇作戰,遼軍主將蕭達蘭被射死。但意外的是,被遼軍嚇破了膽的宋真宗竟然在勝利的情況下與遼國議和,簽訂了恥辱的“澶淵之盟”,尊遼國蕭太后為叔母,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蒙哥與努爾哈赤,死在戰場上的大帝
蒙哥和努爾哈赤,一個是元朝大汗,一個是清朝大汗,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帝。蒙哥作戰,絲毫不遜色于爺爺成吉思汗,曾經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率軍打到了俄羅斯。但這位有名的蒙哥汗,卻在御駕親征南宋時折戟沉沙,史稱“釣魚城之戰”。釣魚城可說是南宋堅持抗元最久的地方,抵抗元軍長達三十六年,蒙哥汗率領四萬主力部隊親自上陣,結果被飛石所傷,不治死亡。釣魚城破時,守城的三十二名將軍全部自刎而死,無一投降。
另一位后金的大汗努爾哈赤,也是位戰神級的人物。他以“七大恨”為名,發動數十場對明戰役,其中在薩爾滸戰役中,給明軍以毀滅性打擊。他御駕親征,攻下明軍在遼東的七十余城,和春秋戰國時期名將樂毅的戰績持平。不過,他碰上明朝最后的“護國長城”袁崇煥時,終于嘗到了失敗的滋味,袁崇煥用當時最先進的紅夷大炮,給女真人以無情的打擊,一萬多女真鐵騎喪命,努爾哈赤本人也身受重傷,最后不治而亡。
永樂大帝,成為北伐元朝最成功的皇帝
北伐的皇帝,以南北朝時期的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和明朝永樂大帝最為著名,其中最成功的,還得屬永樂大帝朱棣。劉裕只是占據了半壁江山,而朱棣五次北伐,將元朝勢力徹底趕出中原,遠奔漠北極寒之地,極大地鞏固了明朝的統治。
明朝的天子中,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就得數永樂大帝朱棣雄才大略了。朱棣本沒有繼承天子的資格,他的天下是從侄子手里奪過來的。但對于明朝的國運來說,這個江山“奪得好”。因為朱棣在與侄子爭奪皇位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才有了御駕親征剪除元朝殘余勢力的巨大勝利,才有了鄭和下西洋。
實際上元朝已經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明朝建國以后,這三部元朝殘余勢力并未對明朝邊境造成威脅,朱棣之所以堅持打擊他們,一是“預防式打擊”,唯恐以后他們做大成為明朝的威脅,有點“先發制人”的意思,“今滅此殘虜,唯守開平、興和、寧夏、甘肅、大寧、遼東,則邊境可永無事矣”;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朱棣想讓元朝殘余勢力臣服明朝,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讓他們將明朝視為“宗主國”。為達到這一戰略目的,朱棣不惜親力親為,御駕親征,五次北伐取得不同的戰果。雖然沒有生擒元朝大汗,但元朝經此打擊,一蹶不振。遺憾的是,朱棣在第五次北伐回京途中病死,未能進行第六次北伐,給了元朝殘余勢力喘息之機,乃至明英宗時期瓦剌再次崛起。
明英宗與明武宗,御駕親征視為兒戲
明朝早期和中期的皇帝,都與漠北的游牧部族有著不解之緣。朱元璋滅元建明,御駕親征;朱棣親自上戰場,五次北伐,將元朝殘余勢力趕到漠北極寒之地。明仁宗和明宣宗,也都與蒙古諸部打過交道。有兩位奇葩皇帝,明英宗與明武宗,就主動出擊,御駕親征,鬧出歷史的笑話。
明英宗朱祈鎮,在太監王振的鼓動下,欲效仿父親御駕親征滅漢王,臨時拼湊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征伐瓦剌。明英宗不會打仗,行軍作戰全聽太監王振的,而王振在打仗方面也是個飯筒,于是“杯具”了,在土木堡瓦剌軍將明軍包圍,堂堂的明朝皇帝被瓦剌軍俘虜,導致全軍覆沒的下場。瓦剌軍想以明英宗做人質,索財索地,結果明朝不上這個當,于謙等大臣擁立明英宗的異母弟朱祈鈺繼位,無奈之下的瓦剌又在扣押了明英宗幾年后將他放回明朝。明英宗打仗不行,但在爭權方面倒也是個行家,找準機會二次復辟。明英宗被俘的這次戰役,史稱“土木堡之變”。
另一位明朝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正德皇帝,他喜歡騎射,當聽說蒙古皇帝伯顏襲擊明朝時,他不怒反喜,認為效仿先祖朱元璋和朱棣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朱厚照御駕親征很奇葩,他封自己為“大將軍朱壽”,親臨前線戰斗,斬殺敵人一名。這次光榮的戰斗,以“殺敵十六名,己方傷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的戰績”取得勝利。史稱“應州大捷”。之所以稱為勝利,是因為最終敵人撤退了;之所以稱為“大捷”,是滿足了皇帝親自上戰場的欲望。為了這次戰斗,明武宗一個文官不帶,因為這些文官被七十年前的“土木堡之變”嚇破了膽,極力勸說明武宗不要御駕親征。結果明武宗“剛愎自用”,堅持自己的觀點,還好他沒有像朱祈鎮那么倒霉,創造了他認為的戰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