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曰:“宣王死,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語出《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死后,齊王繼位,他也喜歡聽竽。但是,他不喜歡聽合奏,而喜歡讓樂工一個個地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趕緊連夜逃走了。
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樂隊里充數,弄虛作假,沒有真才實學,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終會原形畢露。
濫竽充數
韓非子曰:“齊宣王使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語出《韓非子·內儲說上》
韓非子在《內儲說上七術》中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齊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隊伍里。
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因為他學得惟妙惟肖,又由于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來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后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王繼位,齊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聽合奏,而喜歡樂師們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了這個消息后,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心想,這回可要露出馬腳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齊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韓非子借用“濫竽充數”的故事,諷刺了像南郭先生那樣的不學無術之輩。
在韓非子看來,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無論偽裝得多么巧妙,但假的總歸是假的,總會有暴露的那一天。當事情敗露之時,正是這些人最為狼狽的時候。
換言之,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有真才實學才行。而真才實學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獲得真才實學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奮好學。
吃古通今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使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
當海倫7歲時,她的父母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幫助她學習。可是,海倫看不見,也聽不見,怎么學呢?
聰明的教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先拿一個洋娃娃給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寫上洋娃娃這個詞,這樣海倫就知道什么叫洋娃娃了。
不久,海倫很快就喜歡上了這種學習方法。從此以后,海倫就用這個辦法學習,她一個一個地記,日積月累,她學會了不少的詞。
可以想象,海倫作為一個又聾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樣的困難啊?但她不怕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學習、生活,終于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
老夫子點評: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好了許多,不必再“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懸梁刺股”的做法,但古人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仍值得我們學習,何況我們都是健康人,要比海倫·凱勒幸運得多,只要我們不怕困難,不半途而廢,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就一定會成功。
鏈接共享
齊宣王使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非子·內儲說上》
齊宣王喜歡聽竽。他聽人吹竽時,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合奏。有位叫南郭先生的人也來請求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非常高興,就把他編到樂隊里,給他的待遇同其他幾百人的相同。齊宣王死后,齊王繼位,他也喜歡聽竽。但是,他不喜歡聽合奏,而是喜歡讓樂工一個個地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趕緊連夜逃走了。
韓非子外出求學
韓非子認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有真才實學。
弱冠之年,韓非子為學有所成,獨自一人游歷天下,后求學于著名的儒學大師荀子,與李斯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