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看見真實的孩子
我知道陳忻是三年前從新浪博客看到她寫的文章。因為把心理學作為業余興趣有很多年了,所以有了孩子之后,在每天跟這個小生命體相處中,感受到她永動機般蓬勃的動力,自然就很好奇孩子的世界和孩子的心智發展是什么樣的,于是看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從書籍到博客文章,我都看得饒有興致,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看到了陳忻博士的新浪博客。
最近這幾年由于大環境的關系,國內父母們的育兒焦慮一騎絕塵,所謂“科學育兒”也甚囂塵上,坊間充斥著各種打著科學旗號的廉價知識拼湊型的育兒文章。然而實際上,科學只是一種“逼近”真理的研究方法,并不能保證它得出結論的每一步都是對的,更何況,一個人的心智好比一個龐大的建筑,變量簡直無窮多。又因為一些“硬性”限制因素,例如道德因素和時間跨度問題,心理學研究常常只能停留在相關性上,而即便能得出因果關系,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因果關系,例如,現在的常識是,安全依戀對孩子發展的各個方面(社會性、自尊、效能感等)都有很強的正向影響,然而就連這也不是絕對的。
陳忻是發展心理學博士,她的文字有堅實可靠的基礎,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她并不囿于她所學的科學知識,而是仍然用自己的感受去跟孩子相處。她和孩子的相處中充滿了靈活性和靈動性,這一點在她的很多博客內容中都能體現出來。例如,小朋友有好勝心,在游戲的時候常常不能保持冷靜,她就想了一個“魔法皮筋”的辦法,把一根皮筋戴在孩子手腕上,只要孩子感受到皮筋,就想起來要保持冷靜。像這些辦法,不拋開頭腦中的知識,用心感受孩子的處境、情感和需要,是難以想到的。
所以,篤信科學育兒的父母可能常常或者陷入一種“書上明明說這么干有效,怎么到我家孩子就不管用呢”的困惑,或者陷入一種“書中說這個非常重要,我排除萬難也要為孩子做到”的無限焦慮中。所以,看一本育兒書是不是好書,我認為要看作者是用心、用感受在寫,還是僅僅用知識、符號、邏輯在推理。跟人的相處也是如此。人是活生生的,靈活的,富有情感、動機和變化的個體,如果學了很多知識,卻被知識綁架,看不見真實的孩子,就會出現書讀得越多越焦慮的情況。不過好在還有這樣的書——既用心,又有理論性的知識作為堅實的基礎。
“孩子的內心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做孩子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是什么樣的過程?”如果你想了解這些問題,發展心理學科班出身的陳忻是很有發言權的。當我們把科學和直覺、大腦和感受結合起來,互相印證,所得到的,就是經過了雙重認證的知識和經驗的結合體,這樣的書,可信度就相對很高,這就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劉未鵬
《暗時間》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