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譯文
指責別人的過錯時不能太刻薄,要考慮到對方是否能夠接受;教誨別人行善時不能期望過高,要考慮到別人是否能夠做到。
■活學活用:
攻人毋嚴,教人毋高
人人都喜歡表揚、稱贊,批評總令人難堪。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發現別人的錯誤而不能指出,甚至還要隨聲附和,那會是件多么令人難過、不安的事情。
因此,要擺脫“說”還是“不說”這種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面,需要掌握批評的技巧。要考慮到時間、地點、對象等多種因素,其宗旨是要顧及到對方的自尊心,力求不傷害對方。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場面:一位領導不顧場合對其下屬大聲斥責,以為這樣可以樹立威信;一位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嘮嘮叨叨不停地指責,以為這是對孩子的愛……他們的做法對嗎?看一下實際效果吧,這樣批評、教誨的方式往往事與愿違,即使對方感到是自己的錯誤,也會強辭奪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不歡而散。
如果我們謹記“攻人毋嚴,教人毋高”,私下與其交換意見,委婉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與他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弊、循循善誘,他就會心悅誠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評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