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 司聃
- 886字
- 2021-03-12 15:39:41
導讀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祖籍河北欒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神宗朝,蘇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新黨與舊黨的黨爭牽連,蘇軾于湖州知州任上被捕,繼而入臺獄,此為著名的“烏臺詩案”。之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執政,蘇軾先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元祐八年(1093)后,哲宗親政,重新啟用新黨執政,蘇軾又遭貶黜,暮年被貶于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蘇軾獲大赦北歸,途中病逝于常州。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蘇軾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極其巨大,得到后人的一直推崇。蘇軾詩歌想象豐富,奇趣橫生,妙筆馳騁,文思如潮;在詞學創作方面,以詩文句法入詞,氣勢曠達豪邁,對詞格提升起到了巨大作用,也為后世詞的發展開拓了道路;蘇軾功力扎實,才情奔放,散文如行云流水,揮放自如,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蘇軾的畫開創了文人畫的新道路,倡導詩情畫意的文人畫風格,在畫史上有著深遠影響。書法也極具開拓性,不同于唐人的法度嚴謹,蘇軾的書法有著自然素淡、渾然天成的美感。
蘇軾之所以名垂青史,不僅僅因為他是不世出的全才,更因為他有一顆赤子之心,將自己的深厚學養與人格魅力傾灑在所有他曾駐足的土地: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處江湖之遠,為善一方。即使在他生活困頓的貶謫時期,也有許多利民事跡:被貶黃州時,蘇軾發現民眾有“溺嬰”惡習,寫信告知鄂州太守朱壽昌,建議對無力養兒的窮人予以救濟。獻計獻策之外,蘇軾身體力行,在黃州成立“救兒會”,擬訂章程,向富人募捐。被貶惠州時,他倡議筑堤建橋,并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教惠州人民使用“秧馬”等工具。晚年被貶海南儋州,蘇軾有感于當地人蒙昧落后,從思想上開導他們,“以詩書禮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
若無高尚偉大的人格,便寫不出高尚偉大的文章。蘇軾正是以文學之天才、高尚偉大之人格流傳于世,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