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周易》是我國古代一部奇特的文化典籍。它與一般的典籍不同之處是,除了表示占斷吉兇的文字——“辭”,還包括占問方法、過程的“筮”和記錄占筮結果的符號——“卦”和“爻”等巫術形式。它們產生于遠古蒙昧時期先民們的占筮活動,自然體現著迷信內容;但其文字部分又記錄著后世人們的生活感受,蘊涵著一定理性因素。年深日久,這類零散的占筮材料積累增多。至西周時,由王朝掌管占筮的巫史編纂成書,是為《周易》,本書稱為《周易古經》,簡稱《易經》。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周易》迷信與理性雜糅的性質。作為周朝的占筮官書,《周易》最初秘藏于王朝官府;后來,周室東遷,社會劇變,王官失守,學術下移,《周易》流傳于諸侯封國,擴大了占筮范圍。于是出現了不同的說解之辭。它們被后世易學研究者稱為“春秋易說”。春秋末期,儒家創始人孔子重視《周易》中的理性內容,繼承了春秋人解說《周易》的道德意識。戰國時期的儒家后學適應著其時的理性思潮,融匯著不同的學術理論,對《周易》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說解。后人把這些有關《周易》的說解匯輯起來,稱作《十翼》并掛在孔子名下,相對于《周易古經》而言,稱為《周易大傳》,簡稱《易傳》。《周易》的經傳兩部成為儒家經典,位居群經之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發生著復雜而深遠的影響。
探討《周易》的文化意義,不應無視今存《周易》經傳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而逐漸形成的。我們首先要考察其歷史來源,剝離其不同內容,究明其固有性質,才能進而評價其文化意義。為此,本編以八卦的起源、《周易》的編纂、“春秋易說”的內容和《周易大傳》的構成為重點,試圖描繪出《周易》經傳發生發展的歷史輪廓,作為討論《周易》的文化意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