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秦觀傳
  • 許偉忠
  • 5167字
  • 2021-03-12 15:40:08

從太虛到少游,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秦觀,字太虛,改字少游,號淮海居士、邗溝處士,學者稱淮海先生。其實這些名、字、號都是日后的事情,他幼時乳名叫七兒、秦七。秦七這個名字不僅在幼時,及至年長,以至在詞壇成名之后,仍然常常被人提起。如陳師道說:“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爾,唐諸人不逮也。”(《后山詩話》)秦七指秦少游,黃九指黃庭堅。因為是同門師友,稱呼乳名也許顯得更親切些吧。

古人強調“名以正體,字以表德”(《顏氏家訓·風操》),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對其子女取名、字一般都十分慎重。據傳“秦七、七兒”的乳名一直被叫到六歲之后,他才得大名“觀”。他的父親是一名太學生,因名諱不詳,族人一般依據他的字尊稱“元化公”。這一年,元化公假期返鄉,把小學生“秦七”和他的兩個弟弟叫到跟前,給他們講了自己十分欽佩的兩位同窗——王觀及其堂弟王覿好學上進、才華出眾的故事,并決定分別以“觀”和“覿”為長子和次子命名,三兒子也取了一個有同樣偏旁的“覯”字。少游后來在為王觀母親撰寫的《李氏夫人墓志銘》中確認了這一說法:

至和中,先君游太學,事安定先生胡公。歲時歸覲,具言太學人物之盛,數稱海陵王君觀及其從弟覿有高才,力學而文,流輩無與比者。余時為兒侍左右,聞而心慕之,愿即見,蓋不可得。

王觀,字通叟,海陵(今江蘇泰州市)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歷任大理寺臣、江都知縣等職。王觀也是北宋一位著名詞人,著有《冠柳集》,名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為世人廣為傳誦。從弟王覿,字明叟。元化公佩服王觀兄弟,并用他們的名字為自己的兒子命名,是希望以王氏兄弟為兒輩樹立一個標桿,時時鞭策、勉勵自己,變放任自流為刻苦攻讀,體現出父輩希冀少游兄弟讀書仕進、出人頭地的良苦用心。童年少游對王氏兄弟的事跡雖然是“聞而心慕之”,但是天性使然,他的豪縱行為并未有所收斂,仍然是我行我素,真正有所認識并約束自己,那已經是而立之年以后的事了。

世傳秦觀的名和字還影響到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據說一天夜里,陸游母親夢中見到秦觀,第二天便生下了陸游,于是就以秦觀的名作陸游的字,以秦觀的字為陸游的名,以表示對秦觀的傾慕之情。陸游晚年寫過一首詩《題陳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

晚生常恨不從公,忽拜英姿繪畫中。

妄欲步趨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詩歌認可了“我名公字正相同”,可母親的那個夢到底是真還是虛呢?陸游諱莫如深,不置可否。專家考證,陸游名、字其義出于《列子·仲尼篇》:“外游者求備于物,內觀者取足于身。”認為陸游傾慕少游是實,陸母夢見少游而生陸游則難以考證,陸游名、字與秦觀相同,也許是事出巧合吧。

“字以表德”,取字彰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及價值取向。古代男子在十五歲即可冠字,而秦觀是在弱冠之后,自己取“太虛”為字,三十七歲前后又改字“少游”。學界一般認為,“太虛”代表他思想中儒家積極用世的一面,而“少游”則代表佛道消極遁世的一面。其依據是同為“蘇門六君子”的陳師道所作《秦少游字序》,文以少游本人口氣說:

往吾少時,如杜牧之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乃與意合,謂功譽可力致,而天下無難事。顧今二虜有可勝之勢,愿效至計,以行天誅,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晉之遺人,流聲無窮,為計不朽,豈不偉哉!于是字以太虛,以導吾志。

意思是說:我年少之時,像唐人杜牧一樣,志向遠大,希望報效國家,建功立業,流芳后世。取“太虛”為字,就是為了表達這個志向。太虛者,天之謂也。此時的少游應當正處在青春躁動期,他的興奮點不在博取功名,而是以天下為己任,期盼馳騁疆場,平定邊患。他的志向可謂氣沖霄漢,這大約正是他取字“太虛”的主要原因。因而有研究者指出,秦少游青年時期“不僅是‘浩歌劇飲,白眼視禮法士’的阮籍式浪漫派人物,而且是以彌除邊患,重整山河為己任的志士豪杰”(曹濟平《建國以來秦觀研究綜述》)。為什么改字“少游”呢?仍以少游語氣作答:

今吾年至而慮易,不待蹈險而悔及之。愿還四方之事,歸老邑里,如馬少游。于是字以少游,以識吾過。

“早歲那知世事艱”,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當年的少游涉世未深,尚不知世事之艱難,以為擊敗遼、夏入侵者可以馬到成功,建功立業易如探囊取物。然而隨年齡增長,客觀現實讓他的想法有所改變,開始后悔當初種種幼稚的念頭,不再追求建功立業,而甘愿效仿東漢時候的馬少游,回歸鄉里,粗茶淡飯,終老一生。因而改字少游,以表明已認識到了自己以往的幼稚。

馬少游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堂弟。有一次,馬援對自己的下屬說:“吾從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后漢書·馬援列傳》)馬少游把馬援抱有遠大志向看成是可悲的事情,認為人生在世,有起碼的衣食供給,乘坐不上檔次的車,駕馭行路遲緩的馬,做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吏,在鄉里有個好名聲就可以了。馬援在邊塞艱苦惡劣的環境中與敵苦戰,想起了弟弟馬少游的話。從語氣中可以體會,他雖是一個建立了不世功名的名將,但在特殊的環境當中,對堂弟的人生態度還是持贊成甚至向往態度的,只是客觀條件限制,無從踐行罷了。而秦觀改字“少游”,表明了希望效仿馬少游,退隱鄉里,過平常生活的愿望。

近年,有研究者對秦觀因傾慕馬少游而改字的說法提出異議,理由在于:秦觀于元豐八年(1085)登進士第、授蔡州教授,于歲末到任,陳師道作《秦少游字序》即在次年的二月一日。然改字后的少游所作所為并非都是消極避世的,譬如這一年他作詩《次韻邢敦夫秋懷十首》,表達自己對邊防和外交的看法,其五云:

蝮蛇初螫手,壯士斷其腕。

豈不悲毀傷,所恤在軀干。

從“壯士斷腕”等激烈的語氣中,絲毫看不出消極的人生態度,而是滿腔的報國熱忱。還是在這一年的九月二日,他親自回家鄉高郵,將母親戚氏接到蔡州任所,表現出準備安心就任的跡象,而并非真的要“歸老邑里如馬少游”。特別是在元祐三年(1088)應詔參加賢良方正科制舉,少游進策論五十篇,希望自己的經世才華能為朝廷賞識重用。這些乍看與其改字似有矛盾,其實只要聯系秦少游這個活生生的人,便不足為怪了。

秦少游思想較為復雜,儒、釋、道交織在一起,貫穿其一生,只是隨著境遇的變化而顯得輕重各異、主次不同。一般在仕途順利時,儒家積極用世的思想占上風,情緒高漲,積極進??;一旦遭受挫折,往往消極頹喪,借助佛老,尋求解脫。如果以改字為界,把他的人生態度截然劃分為用世和遁世兩段,難免有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之嫌。恰如元豐七年(1084)東坡作《少游真贊》時所言:“以為將仕將隱者,皆不知君者也。”

其實,“太虛”也并不僅僅表示積極進取、報效國家,其中也滲透著道家的思想。《反初》詩云:“昔年淮海未,邂逅安期生。記我有靈骨,法當游太清?!碧寮刺?,是天的同義語。這個“天”是道家所說的天,安期生也是傳說中道家所崇尚的神仙。少游說:當年我曾經遇見神仙安期生,說我與道家有緣,應當去訪仙學道,遨游天界。把陳師道《秦少游字序》和少游的詩歌放到一塊理解,不難看出,“太虛”本身就含有入世和出世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取字“太虛”,最初本來就有受道家思想影響的痕跡。再看《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境 警幻仙曲演紅樓夢》,寶玉夢中在太虛幻境遇到警幻仙子。曹雪芹描寫秦可卿臥房唐伯虎《海棠春睡圖》旁,有“宋學士秦太虛”的一副對聯,“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曹雪芹在此處不說“秦少游”,而偏說“秦太虛”。太虛幻境的“太虛”與秦太虛的“太虛”字面雷同,這絕不是曹雪芹的疏忽,而是別有深意,或者說是別有用心。是褒是貶且不論,品讀這一段文字,會加深讀者對“太虛”與道家、與神仙關系的理解,則是一定的。進一步分析秦觀名與字之間的聯系,表面看“觀”與“太虛”并無聯系;但是,如果把“太虛”解釋成“天”,而且是道家所說的“天”,而道教的廟宇一般稱為“觀”,民間直接叫作“太虛觀”的道觀并不少見,那么是否可以說,在取字“太虛”之時,“觀”已由幼年時其父元化公借用同窗王觀的“觀”字,衍變成了道觀的“觀”字?如果這個推想成立,則“觀”與“太虛”的內在聯系便一脈貫通了。當然,這不無牽強附會之嫌,需要史料的進一步佐證。

再者,少游改字的時間也很難確定。東坡《跋太虛辯才廬山題名》記云:“乃復書太虛與辯才《題名》之后,以遺參寥。太虛今年三十六歲?!甭淇钍恰霸S七年五月十九日”。元豐七年(1084),少游年齡正是36歲,與之吻合,其可信度較高。而時間僅僅過去約3個月,這一年八月間,東坡赴鎮江金山,與少游等人詩酒酬唱,作詩《次韻滕元發許仲涂秦少游》,詩題中已經以“秦少游”相稱。秦觀改字“少游”是否就在元豐七年的五月至八月間呢?少游是性情中人,感情起伏較大。元豐五年他經歷了第二次落第,其后還有一次“蒙詔獄、遭追捕”的經歷,他的情緒一度很可能跌入低谷,改字“少游”也許就是一念之間的事。《秦少游年譜長編》元祐元年(1086)載:“二月一日,先生改字少游,陳師道為作《字序》?!薄岸乱蝗铡边@個時間疑為陳師道作《字序》之時,而不是少游改字之日。

秦少游辭世已經九百余年,這位令人景仰的前賢相貌如何,已很難確鑿考證。他生前曾經請人畫過一幅小像,并于元豐七年(1084)十月初,與東坡鎮江金山相會時,向恩師索“贊”(古代一種描摹、評介人或事物的文體)。東坡當即應允,然并未立即動筆。至十一月十三日,舟行至揚州竹西寺,經過深思熟慮,方欣然命筆。東坡《少游真贊》雖不足百字,卻十分傳神:

以君為將仕也,其服野,其行方。以君為將隱也,其言文,其神昌。置而不求君不即,即而求之君不藏。以為將仕將隱者,皆不知君者也。蓋將挈所有而乘所遇,以游于世,而卒返于其鄉者乎?

落筆之前,東坡曾有書信致少游說:“傳神奇妙之極,《贊》若思得之,當奉呈也。”如果說畫像恰如東坡所言“傳神奇妙之極”的話,那么東坡的《贊》可謂畫龍點睛之筆,點出了少游之神,點出了少游“奇妙”不同常人之處?!捌浞?,其行方”,是一個出世的隱士形象;“其言文,其神昌”則是一個用世的士大夫形象。少游一生往往在用世、出世之間徘徊,他希望用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但屢受挫折,又常常產生避世、出世的思想。如果簡單地認為少游希望出仕或歸隱,都不是對其人生態度的全面理解。那么真實的少游又當如何呢?以自己的才華用于當世,建功立業,功成名就以后,再返回故鄉。即“挈所有而乘所遇,以游于世,而卒返其鄉”。其取字“太虛”,再改字“少游”,正是這種心態的真實寫照。

清王敬之刻《淮海集》收錄一幅《淮海先生三十六歲小像》,而東坡作《秦少游真贊》之年,少游恰好三十六歲。按年齡推算,應該就是這一幅。小像線條簡潔流暢,似重在傳神而不在繪形。如今在少游傳世不多的幾幅畫像中,哪一幅能作為“標準像”似難有定論,因而今人為少游塑像,往往帶有主觀臆測的成分,把少游想象成一個年少英俊、瀟灑倜儻的風流才子。因為要體現這個特點,干脆連少游的胡子都給抹掉了。然而這卻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秦少游是一個大胡子。

秦少游有個綽號叫“髯秦”,是師友們的一個親密謔稱,也是他確鑿可考的一個相貌特征?!案卟鸥y及,淮海一髯秦?!保搜a之《飲酒二十首同蘇翰林先生次韻追和陶淵明》)“高才難及”是對少游才華的贊許,而“髯秦”則是對其外在形象的描述。詩句出自同門師友之手,至為可信。關于少游的大胡子,《邵氏聞見后錄》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掌故。有一次,少游應邀去東坡家飲酒。文人之間相互開玩笑,是宋代文壇的一種時尚,在開玩笑中引經據典,顯示自己的博學、敏思;在開玩笑中相互溝通、交流情感。蘇東坡即是當時公認的幽默大師,正史、野史都記載了許多他與人調侃的故事。席間有人拿少游的大胡子打趣,他爽朗一笑說:“君子多乎哉!”其語出自《論語》,“多乎”諧音“多胡”,意為胡子多的人是君子。東坡反應極快,立刻回敬了一句:“小人樊須也!”此言也出自《論語》,“樊須”諧音“繁須”,意為胡子多的人是小人。東坡為何反擊如此之快?專家考證,少游是大胡子,而東坡胡髭則較為稀疏。不僅如此,其眉毛也是“秀眉”。少游說“君子多乎哉”,美化了自己,不意卻“得罪”了恩師。東坡的反擊有調笑的因素,也包含自衛的成分,真個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雖是相互開玩笑,卻坐實了少游大胡子的事實。

少游不僅是大胡子,而且肚皮也不小。他在出仕前稱自己“與物無營但欲眠,客來從笑腹便便”(《睡足寮寄震鼎二弟》),可見年輕時候,他已經過早發福,大腹便便。高郵文游臺如今的秦少游銅像有髭無須,范曾《四賢圖》中少游雖有胡須,然比之東坡則相形見絀。這顯然都帶有創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抑或與人們的思維定勢有關。在詞壇,東坡是一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豪放派,少游則是一個淺吟“山抹微云”的婉約派。豪放派就該是一個濃眉重髯、性情豪放之士,婉約派就該是一個眉清目秀、情意纏綿之人。另外從年齡上說,四賢當中,少游年紀最輕,與其他三位年長者相比,就該是一個嘴上沒毛的俊俏后生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凤县| 栾城县| 长春市| 绩溪县| 延川县| 延庆县| 和顺县| 盱眙县| 乌拉特后旗| 永仁县| 南充市| 肇东市| 六枝特区| 太白县| 吉木萨尔县| 张家界市| 丁青县| 资兴市| 新乡县| 胶南市| 丹东市| 芒康县| 江源县| 特克斯县| 工布江达县| 富宁县| 郓城县| 渭南市| 永顺县| 广东省| 前郭尔| 新巴尔虎左旗| 庄河市| 沅江市| 通山县| 湟中县| 调兵山市| 会同县| 河源市| 承德县| 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