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禮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在經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歷代學者對于禮學皆有著述,先秦以迄明清,禮學文獻多達三千余種。禮學文獻主要包括以“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為核心的相關論著。“三禮”之名,始于漢代經學大師鄭玄著《三禮目錄》。《周禮》本稱《周官》,《漢書·藝文志》載《周官經》六篇,顏師古注曰:“即今之《周官禮》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記》充之。”《周禮》序官辨職,分述各級各類官員職掌以及相關的典章制度。《儀禮》本稱《禮經》,《漢書·藝文志》云:“《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鄭玄《三禮目錄》載《儀禮》之序為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儀、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共十七篇。今傳《儀禮》十七篇,與《三禮目錄》所載合。《禮記》,《漢書·藝文志》云:“《記》百三十一篇。”原注:“七十子后學者所記也。”傳世的大小戴《禮記》,不同于百三十一篇的古記,當是在古記中選出的。戴德《大戴禮記》原八十五篇,戴圣《禮記》四十九篇。二戴《禮記》內容龐雜,已經超越《儀禮》十七篇的傳記范圍;就篇目著作時代說,前后跨度很大。“三禮”內容如上述,其名始自東漢。后來凡治禮之學者,均以“三禮”之學為基本。

禮有儀節、器物、度數,其隆殺、繁簡因等級而異,僅憑文字難以通曉。由于時代懸隔,制度難解,器物難明,因而漢魏以來,以圖釋禮文遂成為研治三禮之方法,與文字之注釋相輔相成。故明王應電《周禮圖說》曰:“古稱‘左圖右書’,凡書所不能言者,非圖無以彰其形,圖所不能畫者,亦非書無以盡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廢也。”[1]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八《儀禮》云:“《儀禮》難讀,昔人讀之之法,略有數端:一曰分節,二曰繪圖,三曰釋例。今人生古人后,得其法以讀之,通此經不難矣。”[2]

考禮之有圖,前儒多謂始自鄭玄。宋聶崇義博采三禮舊圖,而為《三禮圖集注》,乃現存禮圖最早之作。自茲以降,禮圖之撰述,日益繁富,非但宮室、儀節、服飾、器用等各有專編,而附諸禮學著述者,尤能兼圖名物器用與行禮之節次。

三禮圖具有“圖像”之特質,觀之則一目了然,用之則文意渙然冰釋。據文獻記載,“禮之有圖,自鄭康成始,而漢侍中阮諶受禮于綦毋君,取其說為圖。又有梁正、夏侯伏朗、張鎰三家,而今皆無傳矣”。目前所能看到宋以前的禮圖,為清儒輯佚,不免限于一鱗半爪。最早可見的著錄為《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所載的《三禮圖》九卷,并云“鄭玄及后漢侍中阮諶等撰”;目前可見的是清儒的輯佚,如王謨《漢魏遺書鈔》載“漢阮諶《三禮圖》一卷”,凡八十頁(不含敘跋)、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載“《三禮圖》三卷,后漢鄭玄、阮諶撰”(玄字因避諱作元)、黃奭《黃氏逸書考》言“阮諶《三禮圖》一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乐县| 汕头市| 西盟| 同仁县| 邵东县| 龙岩市| 道孚县| 宁安市| 许昌县| 邻水| 富蕴县| 和平县| 大厂| 永福县| 庆阳市| 东丽区| 秭归县| 虹口区| 宜城市| 工布江达县| 岳普湖县| 永寿县| 关岭| 思茅市| 汪清县| 耒阳市| 望江县| 福清市| 丹巴县| 邓州市| 湘西| 明水县| 金山区| 石河子市| 灵丘县| 阿尔山市| 海伦市| 柳州市| 通化县| 吉木乃县|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