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如何讀文學?文學如何作跨國界、跨地域和跨文化的“旅行”?本書關注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方法和接受情況,討論範圍涵蓋五四文學到香港文學,涉及的文類包括散文、戲劇和小説。

全書分爲三輯,第一輯“香港文學細讀”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探討香港作家關於記憶的書寫。第一部分把姚克的反吸毒劇作《陋巷》回置於60年代香港的社會文化脈絡,討論其藝術特質和其於香港話劇發展史中的位置。第二部分從“邊緣與核心”的角度出發,討論李碧華的紀實小説《煙花三月》中的歷史創傷與文化記憶,以求在一個較廣大的脈絡中,探討回歸後香港文學的特質。第三部分探析黃碧雲小説中的溫柔與暴烈,並討論當中罪與救贖的主題。

第二輯“意象、敘事與數據”嘗試以統計輔助文學分析,討論五四和臺灣的作品。第一部分以胡適劇作《終身大事》爲起點,討論五四劇作中家的意象,指出五四劇作中的家,並不純粹是個有待打破的籠牢。五四劇作在批判舊式家庭制度之餘,仍透露著對家和舊文化的依戀。第二部分從敘事學出發,分析沈從文短篇小説的結構,並探討以西方文學理論研究五四小説的啓示和限制。第三部分借助數據討論余光中散文的設色,以剖析各色彩意象的意涵,並考察余光中對其散文理論的實踐。

第三輯“接受研究”關注文學的“旅行”和“接受”。第一部分討論巴金如何接受和轉化俄國詩人愛羅先珂的作品,並重新考察巴金在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的位置。第二部分探討香港在50年代至80年代期間在東亞地區魯迅學傳播過程中的角色,提出香港作爲魯迅研究資源的方法,並考察香港在國際學術流動中的位置。第三部分關注臺灣作家和臺灣文學如何旅行到香港,討論的議題包括臺灣作家在香港的行跡如何影響其寫作,以及臺灣作家和作品在香港的接受情況。

本書力圖打破地域和學科的界限,把五四文學和當代文學連接,並把數據分析的方法,引入文學研究之中。本書的貢獻在於:一、展示統計如何輔助文學的析論;二、以香港作爲研究的視點,提出以香港作爲五四文學研究和臺灣文學研究的資源,並重申香港在學術流動中的關鍵位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齐齐哈尔市| 安岳县| 思茅市| 阿克苏市| 乌鲁木齐县| 石嘴山市| 晋宁县| 广丰县| 通州市| 唐海县| 武冈市| 太原市| 宜丰县| 固始县| 花莲县| 安义县| 临夏市| 昌图县| 保靖县| 哈巴河县| 南京市| 大洼县| 安图县| 丹棱县| 凌云县| 罗甸县| 云龙县| 勐海县| 贵州省| 高州市| 五莲县| 泸西县| 青田县| 德保县| 阿巴嘎旗| 兴城市| 汉沽区| 西乌| 蒙自县| 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