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謝靈運與剡中

唐樟榮

謝靈運(385—433),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文學(xué)家、旅行家。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生于會稽始寧(今嵊州市三界鎮(zhèn))。

謝靈運出身陳郡謝氏,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秘書郎謝之子。東晉時世襲為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曾出任大司馬行軍參軍、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后,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jiān)、臨川內(nèi)史,終于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時年四十九歲。

謝靈運少即好學(xué),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并稱“顏謝”,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山水詩派,他還兼通史學(xué),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jīng),并奉詔撰《晉書》。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關(guān)于謝靈運與剡中關(guān)系,除了《山居賦》所寫,直接有關(guān)剡中山水人文地理,被稱為以詩賦形式所寫最早的地方志以外,還有謝靈運開道,直通臨海,臺剡始通,改變了臺剡乃至臺越間的交通狀況,并寫有《登臨海嶠初發(fā)強(qiáng)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四章)》,其中寫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還期那可尋”是最早使天姥山名聞天下的名詩。筆者以為全面梳理其與剡中關(guān)系,對于本地地域文化研究,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謝靈運集》(1)、《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為主要參考依據(jù),梳理謝靈運與剡中關(guān)系,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1.關(guān)于始寧山莊與《山居賦》

始寧縣建置于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廢置于隋開皇九年(589),其地為今浙江上虞南部,嵊縣北部,縣治曾在今嵊縣三界附近。謝家在始寧有大片莊園,其范圍基本上在古剡縣境內(nèi)。

據(jù)南朝宋沈約《宋書》卷六七列傳二十七《謝靈運傳》云:“靈運祖父并葬始寧縣,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會稽,修營別業(yè),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與隱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縱放為娛,有終焉之志。每有一詩至都邑,貴賤莫不競寫,宿昔之間,士庶皆遍,遠(yuǎn)近欽慕,名動京師。作《山居賦》并自注,以言其事。”(2)據(jù)謝靈運研究專家顧紹柏先生《謝靈運生平事跡及作品系年》(以下簡稱《系年》)(3),其祖父謝玄于太元十二年(387)謝靈運三歲時,因病辭職,返歸故鄉(xiāng),卜居?xùn)|山,開始經(jīng)營始寧山莊,次年其祖父即病逝。五歲,其家以子孫難得,送謝靈運至錢塘(今杭州)杜明師處教養(yǎng),十五方還都,故云客兒。而十五歲那年,正是隆安三年(399),孫恩從海上起義,殺上虞令,攻會稽、永嘉、東陽等八郡,數(shù)十萬民眾響應(yīng),會稽內(nèi)史王凝之(王羲之次子)、吳興太守謝邈(謝靈運堂祖父)、黃門侍郎謝沖(謝方明之父)等先后為起義軍所殺,朝廷命徐州刺史謝琰(謝靈運祖父謝玄從弟,太保謝安次子)等平亂,孫恩敗退海上,遂以謝琰為會稽太守,嚴(yán)守海濱。謝靈運為避亂,由錢塘移居京師建康(今南京市),居住烏衣巷,安帝讓他襲封康樂公。由于局勢動亂,朝廷也屢屢發(fā)生政變,謝靈運雖然入仕甚早,但未被重用,始寧山莊別墅也無心經(jīng)營,至少到永初三年(422)謝靈運三十八歲出任永嘉太守以后,才在離京赴永嘉途中繞道回故鄉(xiāng)會稽始寧縣少住,作《過始寧墅》詩。次年秋辭官返鄉(xiāng),回到始寧縣開始第一次隱居生活。元嘉元年(424)謝四十歲,劉義隆接帝位,是為文帝,改號元嘉,謝靈運仍在始寧隱居,筑精舍,廣莊園,建新居,游玩寫作,并開始寫《山居賦》,于次年(425)四十一歲完成。

《山居賦》及自注涉及剡東內(nèi)容有“遠(yuǎn)東則天臺、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奧、三菁。表神異于緯牒,驗感應(yīng)于慶靈。凌石橋之莓苔,越楢溪之紆縈”。其自注云:“天臺、桐柏,七縣余地,南帶海。二韭、四明、五奧,皆相連接,奇地所無,高于五岳,便是海中三山之流。韭以菜為名。四明、方石,四面自然開窗也。五奧者,曇濟(jì)道人、蔡氏、郗氏、謝氏、陳氏各有一奧,皆相犄角,并是奇地。三菁,太平之北。太平,天臺之始。方石,直上萬丈,下有長溪,亦是縉云之流云。”“遠(yuǎn)南”一節(jié)則言及:“曇濟(jì)道人住孟山,名曰孟埭,芋薯之矰田,清溪修竹,回開巨石,有趣之極。”(4)

據(jù)金午江、金向銀著《謝靈運山居賦詩文考釋》中《始寧墅的遠(yuǎn)方地理》140頁(5),謝靈運寫山居賦時,今四明山脈的大部屬天臺山脈,桐柏是天臺的別稱。其北三菁、太平、方石、四明,大致指今余姚市的四明山區(qū),古稱梨洲。其南為太平江(今黃澤江)上游之五奧,今新昌沃洲一帶。石橋在新昌江上游石橋溪。楢溪則在華頂山南。曇濟(jì)道人住孟山,似即今新昌孟塘。據(jù)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卷七《宋京師莊嚴(yán)寺釋曇斌》附曇濟(jì),稱:時莊嚴(yán)復(fù)有曇濟(jì)、曇宗,并以學(xué)業(yè)才力見重一時,濟(jì)述《七宗論》(6)。而梁釋慧皎撰《高僧傳》校注者湯用彤校注云:“曇濟(jì)為僧導(dǎo)弟子,《名僧傳鈔》有傳。”又《南齊書》卷四一《周颙傳》謂:“王儉講孝經(jīng)未畢,與曇濟(jì)自代,學(xué)者榮之。謝靈運《山居賦》注有曇濟(jì)道人事。”又《大日本佛教全書》有《三論祖師傳集》引《名僧傳鈔》謂:“濟(jì)卒于元徽三年(475)。為《名僧傳鈔》所無。”(7)梁寶唱撰《名僧傳鈔》云:“曇濟(jì),河?xùn)|人也。十三出家,為導(dǎo)法師弟子,住壽陽八公山東寺(今安徽壽縣)。少有器度,汪汪然,儀望端肅,機(jī)悟通舉。讀《成實論》,以夜繼日,未常安寢。高談遠(yuǎn)論,以此自娛。善言謔巧應(yīng)對,及自當(dāng)師匠,虛心待物,動止云為莫非體度,綱維正法。開示未聞,年始登立,譽流四海,天子聞風(fēng),請出都邑。以宋大明二年(458),過江住中興寺,法輪移甘露灑澤,四方義學(xué)異軌同到,理愜物心,道俗嗟仰,著《七宗論》。”按,此所以引曇濟(jì)事跡,因其《七宗論》所論之般若學(xué)六家七宗,誕生地或大本營即在剡東,當(dāng)時曇濟(jì)亦曾隱居今新昌孟塘山。

2.謝靈運開道及其影響

《宋書》謝靈運傳于此有云:“謝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yè)甚厚,奴仆既眾,義故門生數(shù)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shù)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8)謝靈運開道,因為他以生業(yè)甚厚,有一定財力人力從事于此,同時喜好游山玩水,更重要的還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第一次赴任,因從陸地上去,道路不通,從海上過去,則花費很長時間,這里后人有過具體計算。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謝靈運被任命為永嘉(今溫州)太守,他于七月十六日離開京都建康(今南京),乘船從水路過錢塘,進(jìn)入浙東運河,然后抵達(dá)始寧山莊,在此小住以后,約于同月下旬離開始寧,從上虞江北上,入鑒湖,從運河進(jìn)入錢塘江,溯流而上,入富春江,過七里瀧,過東陽,入武義江,步行翻過分水嶺,沿惡溪(今好溪)、大溪、甌江順流而下,直抵永嘉郡治,已是八月十二日。這樣繞了一個大圈,走了半個多月。600多里路程,多走了一半冤枉路,所以他總想修一條自始寧到永嘉的陸路通道。這一設(shè)想,到他第二次隱居始寧時,才付諸實施。謝靈運所筑之路,歷來稱為謝公道或古驛道,這條路線起始點、終點及路線走向,今人已有考證。具體如下:起點在始寧南山,這個不在話下。終點,謝靈運傳中亦有明言,為直達(dá)臨海。南朝宋時,今天臺縣尚稱始豐縣,屬臨海郡管轄,臨海太守王琇誤以為“山賊”,時施工尚在始豐新屬的天臺山中,謝靈運要求再前進(jìn),王琇不肯,只好匆匆結(jié)束。首段,從強(qiáng)口到剡縣縣城;第二段,自剡縣城至石牛鎮(zhèn)(今新昌縣城);第三段,自新昌縣城到惆悵溪畔的桃樹塢;第四段,自桃樹塢到會墅嶺頂;第五段,自會墅嶺過橫板橋、天姥寺、經(jīng)關(guān)嶺入天臺縣,到達(dá)始豐縣城(9)

謝公道開通以后,為溝通會稽(今紹興)與臺州、溫州,甚至遠(yuǎn)至閩粵的交通,發(fā)揮過積極作用。包括浙東唐詩之路向南延伸,也是其一。但有一利也必有一弊,據(jù)明新昌人呂光化《新城記》云:“周時,新昌為越國荒徼,臺溫則閩中地,秦置剡邑于越東鄙,臺溫時為章安,二縣山曠人稀,山川險阻,不相往來。而剡地山林深密,亂罕及焉。故晉時避亂,若戴逵諸公,多居天姥沃洲間。時語曰:兩火一刀可以逃,蓋指此也。孫恩之亂,蔓延海濱,邑以遠(yuǎn)獲免。劉宋謝靈運為永嘉太守,鑿山開道,剡始與臺通。嗣是兵寇出入,多由于茲。而邑屢罹禍亂矣。”(10)

此外,臺剡陸路可通,會稽臨海兩郡之間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驟然加強(qiáng),剡溪文化與天臺山文化進(jìn)一步結(jié)成親緣。后來,智頻頻往來于天臺石城之間,并在石城圓寂;以及晉世剡東佛學(xué)般若五宗發(fā)展成天臺三諦圓融,都與臺越相通不無關(guān)系。天姥山有謝公道,由新昌斑竹村上會墅嶺,經(jīng)冷水、王渡,直到關(guān)嶺入臺。這條通道即古代官方驛道,也是今日104國道經(jīng)過天姥山區(qū)這一段線路的前身。唐代眾多詩人漫游吳越,泛舟剡溪,興致勃勃地涉足天姥、沃洲,多少受到謝靈運影響。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懷念謝公,更是一往情深。

3.謝靈運天姥山詩及其《游名山志》

宋文帝元嘉五年(428),謝靈運因文帝示意,上表陳疾,再次東歸始寧故里。當(dāng)初文帝登基,誅殺靈運宿敵徐羨之等,謝曾滿懷希望,就任秘書監(jiān)丞,與修《晉書》。但宋帝所賞識謝靈運者,不過是他的族望與文才,實際上對他卻心存疑忌,因而可以“慷慨”地稱譽靈運的詩書為“二寶”,但卻并不予以高位實權(quán),靈運意殊不平,曠政游行,默示抗議,終于引來了這第二次的放歸——貶逐。這次打擊,較之前番外放永嘉更為沉重,絕望之余則更趨放蕩,縱情山水,放浪形骸,其實是內(nèi)心幽憤的外在宣泄。這一點,唐人白居易看得最清楚:“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壯志郁不用,須有所泄處。泄為山水詩,逸韻諧奇趣。大必籠天海,細(xì)不遺草樹。豈唯玩景物,亦欲攄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興諭。因知康樂作,不獨在章句。”(《讀謝靈運詩》)(11)放蕩越甚,幽憤越深,一旦與知己相對時,就會表現(xiàn)出加倍的沉痛與熱切,這才是謝客放蕩之下的廬山真面目。

顧紹柏先生《系年》將謝靈運登天姥山詩系于元嘉六年(429),謝45歲時。稱:九月,靈運帶隨從數(shù)百人,由始寧伐木開徑,至位于會稽與臨海二郡交界處的天姥山游玩,作《登臨海嶠初發(fā)強(qiáng)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贈王琇》詩,又作《游名山志》中的《強(qiáng)中》《天姥山》兩篇(見顧紹柏《謝靈運生平事跡及作品系年》)(12)。其《登臨海嶠初發(fā)強(qiáng)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詩有云:“攢念攻別心,旦發(fā)清溪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還期那可尋。倘遇浮丘公,長絕子徽音!”(13)

據(jù)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九六剡縣條云:“天姥山在縣南八十里。《名山志》曰:‘山上有楓十余丈,蕭蕭然。’《后吳錄》云:‘剡縣有天姥山,傳云,登者聞天姥歌謠之響。’謝靈運詩云:‘暝投剡山中(按原文如此),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遠(yuǎn)奇何可尋(按原文如此),即此也。’”(14)萬歷《新昌縣志》卷二山川有記載云:“(新昌)東南天姥山蜿蜒五十余里至縣治,為一邑之主山。”又云:“自大盤山東南百余里,直至王會山,過關(guān)嶺,越龍皇堂崗,上萬年山,折而西北入牛牯嶺,盤桓二十里,層巒疊嶂,蒼然天表,曰天姥山,其最高峰名撥云尖,而大尖、細(xì)尖次之,為一邑諸山之主。”又曰:“天姥山,在縣東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圍六十里,南為蓮花峰,北為芭蕉山,道家稱為第十六福地。”(15)這是至目前為止仍然可以沿用的對天姥山方位高度的準(zhǔn)確記載,雖然不是最早之記錄,但應(yīng)該說是最準(zhǔn)確的記錄。但在東晉到南朝時期,天姥山尚淹沒無聞,是謝靈運這位山水詩鼻祖此詩讓她得以廣為傳揚,謝公因此得以成為天姥山開山始祖。不僅如此,他又在《游名山志》中寫道:“天姥山上有楓千余丈,蕭蕭然。”(16)更使天姥山聲名遠(yuǎn)播。不久,劉宋朝廷遣畫師狀天姥于團(tuán)扇,即元嘉團(tuán)扇,名聞朝廷。據(jù)顧紹柏先生年譜,身為朝廷名畫師的宗炳長謝靈運十歲,且與謝靈運生平相關(guān)。朝廷遣畫師到天姥山畫團(tuán)扇者何人,文獻(xiàn)雖然沒有記載,但以宗炳的名望和他與謝靈運關(guān)系的密切,亦不失為一個可以參考的人選。

4.謝靈運簡評

謝靈運曾自評“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其山水詩多集中筆墨于客觀山水本身的精描細(xì)摹,往往末尾綴以說理議論,極少明顯見出作者的主觀感情,因而招致“寡情”之譏。

毛澤東晚年多次評論謝靈運在開創(chuàng)中國山水詩題材方面的貢獻(xiàn)。他認(rèn)為,山水詩的出現(xiàn)和蔚為大觀,是文學(xué)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沒有魏晉南北朝人開辟的山水詩園地,沒有謝靈運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派,唐人的山水詩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極。就此一點,謝靈運也是“功莫大焉”!

于剡中,尤其是今天的新昌而言,謝靈運的影響更大。新昌天姥山知名于世,得益于謝靈運,因為謝靈運天姥山詩,又引得李白寫下《夢游天姥吟留別》名詩,讓天姥山名動天下。

明成化《新昌縣志》卷一三載:“東山寺(在天姥山中)有謝靈運畫像,裸體而行,須長及地,足著木屐,手執(zhí)一卷,惟一布巾蔽前耳。”(17)所記形象與《三才圖會》中謝的形象迥異,是一條難得的資料。該像用近漫畫的手法畫出謝人格風(fēng)貌的特點,繪制者非高手莫屬。惜已寺廢像佚。更有謝公宿處遺跡,在石牛鎮(zhèn),也即今天的新昌縣南明街道,這里原有忠信坊,為謝靈運宿處遺跡所在云。

(作者單位:浙江新昌縣史志辦公室)


(1)李運富編注:《謝靈運集》,岳麓書社,1999年。

(2)[南朝梁]沈約:《宋書·謝靈運傳》,中華書局,1997年,第1754頁。

(3)顧紹柏:《謝靈運生平事跡及作品系年》,轉(zhuǎn)引自陳祖美編校:《謝靈運年譜匯編》,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154頁。

(4)李運富編注:《謝靈運集》下編文集,岳麓書社,1999年,第238、239頁。

(5)金午江、金向銀:《謝靈運山居賦詩文考釋》,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40頁。

(6)[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卷七,中華書局,1992年,第281頁。

(7)[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中華書局,1992年,第291頁。

(8)[南朝梁]沈約:《宋書·謝靈運傳》,中華書局,1997年,第1777頁。

(9)盛鴻郎:《謝靈運與山居賦》,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

(10)金城修,陳畬等纂:《新昌縣志》卷一,《新昌縣志》二十卷,民國七年(1918)重修,民國八年鉛印出版,2015年新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翻印。

(11)顧學(xué)頡校點:《白居易集》卷七,中華書局,1979年,第131頁。

(12)陳祖美編校:《謝靈運年譜匯編》,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154頁。

(13)李運富編注:《謝靈運集》上編詩一,岳麓書社,1999年,第88頁。

(14)[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九六,《四庫全書》470冊卷九六,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8頁。

(15)[明]田琯修纂,呂光洵、潘晟等總裁:《新昌縣志》卷二,《新昌縣志》十三卷,萬歷七年(1579)成書,收入天一閣方志叢書,1964上海古籍書店據(jù)明萬歷刻本影印,2014年新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翻印,第12—13頁。

(16)李運富編注:《謝靈運集》下編《游名山志》,岳麓書社,1999年,第407頁。

(17)[明]李楫修,[明]莫旦纂:《新昌縣志》卷一三,《新昌縣志》十六卷,成化十三年(1477)成書,正德十六年(1521)有重刻本,新昌縣志辦公室1984年據(jù)收藏于南京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刻本影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召县| 建湖县| 来宾市| 晴隆县| 建昌县| 麦盖提县| 保山市| 漾濞| 肥乡县| 山东| 高碑店市| 延边| 科技| 吉林市| 绥芬河市| 宁都县| 平湖市| 集安市| 哈尔滨市| 北京市| 平果县| 巴林左旗| 肇庆市| 瑞昌市| 乌兰浩特市| 黄梅县| 安乡县| 日照市| 汝南县| 镇康县| 高雄县| 乌海市| 开封市| 英德市| 锦屏县| 福建省| 齐河县| 会同县| 赫章县| 搜索|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