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雜以勝 唯量是求
孔夫子雜書館開館儀式
時間:2015年11月27日
地點:北京孔夫子雜書館
無論是從成交量還是社會名氣,孔夫子舊書網都稱得上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舊書線上交易平臺。近兩年交易電子化發展勢頭迅猛,在短短時間內,就改變了許多人對電子交易觀望的態度,按說這將是社會流通領域的主要發展方向,然而在這種巨變之中,卻有著別樣的聲音。比如亞馬遜,該公司是最早的大規模在網上出售圖書的公司,然而它在今年卻開起了一家很大的實體書店。前幾天我在報紙上還看到一則消息,說中國某著名的網站列出了計劃,將于未來三年內,在中國境內開起100家實體書店,這種變化我不知道算不算“倒行逆施”,但既然是先鋒人物想出來的招數,必定有其道理在。
孔夫子網雖然是專業的古舊書交流平臺,然而該公司從去年就開起了圖書館,其圖書館規模之大,我覺得能超過許多人的想象,我參觀這個圖書館時,就在思索這種變化代表著怎樣的方向,然而到了今天,也就是2015年11月27日,孔夫子網又放出一個大消息,那就是開辦了一個更新更大的圖書館,館名叫作雜書館。在開館的當日,我受邀前往與會。參觀的過程中,我的部分好奇心多少得到了滿足,但此館的開館宗旨及其營運機制如何,我還是沒能得到答案。
開館時間在當天下午,意外的堵車讓我晚到了三分鐘,趕到現場時,看到揭牌儀式正在進行。孔夫子網在此之前已開辦了好幾個館,我曾看過古籍館、手稿館及舊平裝書館,然而那幾個館都是位于一座三層樓之內,而今開辦者,卻是獨立的一棟樓房,處在原館后面。此館之前有很大的停車場,這對開車族而言,是極重要的一個硬件。從外觀看,雜書館并不扎眼,大門看上去也沒什么特別,走進里面,卻有著《桃花源記》里所形容的豁然開朗。這種設計,一是因地制宜,二者則可能是有意制造這種視覺反差,給人以心靈震撼。

揭匾儀式在這里舉行
揭牌儀式舉行完畢,隨眾人入內參觀,一進門就看到了與以往的不同之處。這里有著圖書館的正規,各種規章制度整齊上墻,尤其一層的西文漢學館,里面所陳列的西文精裝書有著別樣的參差之美。然而它們雖然漂亮,我卻仍然傾心于古書,于是又來到了二樓。果真,參觀的人群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古書區內,看來人們還是對古書更有崇敬感,這種偏好瞬間滿足了我內心的虛榮。眾人聊天時,我突然聽到了熟悉的聲音,轉過書架,看到了多位朋友,再尋聲望去,原來是于丹老師在那里品評古書。我多次在電視中看到她講書的倩影,而本尊卻是第一次得見。雖是初見,但見面后,我們卻聊得很熱鬧。我告訴她,前一度自己去尋訪杭州的萬松書院,在那里看到了她很多張放大的照片掛在墻上,萬松書院以于丹前去講座為榮。于丹老師說,她大約十年前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看到了對我的專訪,當時就很好奇:這個人為什么藏這么多古書?沒想到這么多年后才初次見面。
高曉松先生我也是第一次得見,他當然是絕對的潮人,各種媒體上不斷有他的消息,我對他的執著于讀書,特別敬佩。我所說的敬佩,是因為他處在最熱鬧的紅塵中,面對各式各樣的新鮮事物,仍然能靜心讀書,這樣的定力,非常人能夠擁有。他對我講,近幾年來自己對古書的興趣越來越濃,希望哪天能夠看我的藏書。我告訴他,自己的藏書量要比孔夫子網的這個雜書館差很多。

1. 都套上了塑料袋

2. 我對這些未整之書興趣最濃
在這里又見到了陳平原和夏曉虹兩位老師,他們一直在國外及香港游學,我至少有兩年未曾跟他們見面,今日得見,有著分外的親切。兩位老師都說他們喜歡孔夫子網藏書之雜,尤其這里收藏著許多公共圖書館所不藏之書,比如民間的一些小唱本等等,這對研究清代民俗極有價值。兩位老師對雜書館的藏書特色夸贊有加。我也注意到,這里的書比上次前來參觀時整齊了許多,但也有些線裝書還未整理完畢,只是做了簡單的插架。然而對愛書人來說,或者更具體點兒,對于像我這樣的人來說,看到這樣的書,最是興奮,因為這有著未曾發掘的新鮮感。我忘記了拍攝,從中間抱下幾摞書放在地上翻看,果真,發現了不少我未曾見到過的書坊刊物。按說古籍拍賣已經進行了二十余年,幾乎各種各樣的書都會先后出現在拍場中,然而孔網所得之本,絕大多數不是來自拍場,看來孔網有著自己獨特的得書渠道,但究竟從何而來,我卻未能了解到。
眾人參觀完舊館,又集體前去看新館,新館的外立面顯然進行了特殊的設計,頗具后現代風格。在門口,意外地遇到了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先生。孔網開館,竟然從那么遠請來了張先生。兩年前,我在臺北跟張先生同桌吃飯,他說話之幽默,談吐之真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問他,何以前來北京?他說,此程就是為了參加雜書館的開幕式,參觀完畢之后,當晚就返回臺北。我驚異于他的來去匆匆,他指著雜書館的館名跟我說:“我當然要來了,因為這就是我寫的。”這幾個字的確寫得很有功底,讓我深為嘆羨。張先生繼續跟我說:“你的臺灣版《書之美》賣得很好,那么偏的書,還能賣這么好,出我所料,但你可能不知道,《書之美》封面的題字也是我寫的。”竟然是這樣,我忙不迭地向他表示自己的謝意。
雜書新館的大堂設計很有特色,這里的面積感覺有上千平方米,有一半做成了挑空設計,從空間的布置,到細部的裝飾,都能看出比前面的舊館用心了許多。登上二樓,這里是今天的開會區域,原本設計為讀者的閱覽區,我在這里第一眼就看到了辛德勇先生。辛老師不喜歡應酬,他來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專心致志地在架子上翻書,學者之風坦露無疑。
會議由高曉松先生主持。先由孔夫子網的CEO孫雨田先生做嘉賓介紹,至此,我方得知,原來高曉松現任雜書館的館長。高館長以自己慣有的高調,介紹著雜書館的來由,以及該館的設計方式和服務對象。他說自己現任阿里巴巴的音樂總監,但他也喜歡孔夫子雜書館的公益性,當雜書館請到他時,他對此館做了詳細地了解,在觀念方面達成了共識。他認為,在這商品社會中,仍有人為了普及書香,做這樣的功德事,正是他所看重者,為此,他才答應擔任館長一職,共同來傳播書香文化。
而后講話者是方克立先生。方先生是社科院學部委員,為著名的哲學家,他從社會價值角度論述了此館的成立對社會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接下來講話的劉東先生則是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他帶來了自己的兩位博士后學生共同參加此會。劉先生更為關心者,是該館何時能夠編出完整的目錄,以便相應學者能夠按圖索驥地找到自己所需之書。他還講述了自己在國外看見一批被扔進廢紙堆的中國特殊時期文獻的經歷,他認為拾遺補缺,正是雜書館的重要特色。
雖然之前在電視上看過于丹老師的講座,但畢竟,電視得來終覺淺,今日聽她現場講話,果真有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鏗鏘,尤其她講話時旁征博引,幾乎句句用典,有著信手拈來的嫻熟,卻又絲毫未見斧鑿之痕,這樣的功底確非常人可及。于丹稱,她特別喜歡該館的名字中有一個“雜”字,這一點極其重要,在當今的商品社會中,唯其雜,才給人以不功利,而這種不功利,正是浸潤人們心田的能量劑,如果人們不再講求時間就是金錢,能夠在某個時刻坐在這雜書館內信手閑翻,以這樣的姿態讀書,才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我的理解,于丹老師更多的是希望人們放下一些功利,多受一些書籍的滋潤,以期達到古人“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玄玄之境。
于老師在講話中還表揚了我,她說,眾人入此館都有著驚喜之色,每個人都忙著用手機拍照,唯有韋力一人手拿專業相機,她認為這種做事認真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其實她講這句話的時候,我頗覺慚愧,因為我拍照也同樣出于功利的目的,我是給自己將要發出的微信公眾號文章配圖。我覺得孔網為了普及書香,做出了這么大的努力,而我能做的,只是通過微博和微信的宣傳,為他們這種義舉搖旗吶喊。
陳平原老師認為這個館開得很好,但他擔心此館的長久性,因為民營資本所建的公益事業,最關鍵的問題是需要有長期的資金保障,最好能夠自身擁有造血功能。同時,陳老師認為,不要重點宣傳該館藏書之廣之多,因為站在公共圖書館的角度,這里哪個方面都難以與公共大館相匹敵,民營圖書館的著眼點,更多的是對公共圖書館的拾遺補缺,所以不要在數量上跟公館一較高下,而應當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努力去收藏公館所不注意的文獻。
孫家洲先生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為著名的歷史學家。孫先生認為,雜書館的成立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在這樣的社會中,大家應該共同地支持和扶持這樣的圖書館,使之能夠長久地發展下去,以培養更多的愛書之人。孫先生還舉了歷史上一些相關的例子,以此說明私人所辦公益圖書館對社會所起的作用。
辛德勇先生則認為,此館所藏之書極有價值,他也認為此館對相關學者的研究,會帶來許多的便利,但為了相關的學者能夠便利使用,必須要先編出目錄。辛老師也知道編目之難,因此,他主動提出可以帶領十位學生來此做義工,幫助該館編目。辛老師的提議受到了大家的呼應,而高曉松先生則稱,因為他在網上有巨大的粉絲量,有很多人都主動說要來此館做義工,但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他一時還未對此作出回應。
劉東先生在講話之時,提到了前來此地在交通上的不便,而高曉松告訴他,離此不遠就有地鐵站。本次的參會者還有北京紅廠設計創意產業園總經理鄒玉鳳女史,和老師介紹說,本館的裝修全部都是鄒總出資,并且這個新館也是免費給孔網使用。鄒總的義舉得到了大家的掌聲。鄒總解釋說,在園區之內,她正在建設小型的酒店,這些酒店可以給各地的學者提供極其低廉的價格,以便讓外地學者住在這里,就近使用這里所藏的文獻。
張大春先生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肯定了該館創建的必要性,并且在具體營運方式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他高度地肯定了該館在設計、分類等方面的特色。我自己則講述了編目遠非大家所想的那么容易,我講出了其中的問題,以及該館能夠長期得以維持的關鍵點。而夏曉虹老師對大家所言作了必要的補充,并贊譽該館所藏之書會對她的學術關注點帶來怎樣的幫助。參加座談會者,還有國門企業聯合會秘書長吳海龍先生,吳先生很謙虛,在會上沒有過多地發言,只是說將盡力為該館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方便。
孔夫子舊書網本是一家舊書網站,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漸漸朝著公益性的方向拓展,這種做法就如世界上那些著名的網站,開始由虛擬經濟走入實體店一樣。雜書館的建立,必有其道理所在,我作為一個愛書人,當然盼望著這個館能夠漸漸地擴大影響,能像磁鐵一樣把更多的愛書人吸引到此,同時將書香傳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讓更多的人藏書、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