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急癥學(第2版)
- 戴朝六主編
- 2428字
- 2021-04-16 17:18:25
第四節 腸傷寒穿孔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腸穿孔是傷寒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病死率較高。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衛生狀況的改善,衛生防疫工作的普及使傷寒的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散發病例時有發生,一些局部地區仍有傷寒流行。腸穿孔患病率為傷寒病的4%~14%,發病年齡為5~50歲,20~30歲者占半數以上,男與女之比為3∶1。約60%~70%的穿孔發生在病程的第2~3周內,少數發生在第1周、第4周或以后。
【病因及病理】
傷寒病由沙門菌屬傷寒桿菌引起,傷寒桿菌只感染人類,因此患者及帶菌者是唯一的傳染源。發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大,傳染性最強,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本病多發于夏秋季節,青壯年多見。本病農村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城市,在城市本病以散發性發病為主,極少出現流行。
傷寒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持續的菌血癥、毒血癥與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增生性反應。傷寒桿菌經口進入小腸,穿過腸黏膜上皮細胞到達腸壁固有層,然后進入回腸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和腸系膜淋巴結,進而引起短暫的菌血癥。被單核-吞噬細胞吞噬的傷寒桿菌繼續繁殖,再次入血后引起第二次嚴重的菌血癥,患者開始出現發熱、肝脾腫大等毒血癥臨床表現,此時相當于病程第1~2周。細菌經腸黏膜再次侵入腸壁淋巴組織,使已被致敏的腸壁淋巴組織發生嚴重炎癥反應,單核細胞浸潤。淋巴組織增生、腫脹、壞死、脫落形成潰瘍,一般達黏膜下層,若侵及肌層與漿膜層,當腸腔內壓力增高時,可引起急性穿孔,此時相當于病程的第2~3周。
80%穿孔發生在距回盲瓣50cm內的腸壁,個別病例穿孔也可發生在空腸、闌尾、盲腸等處。穿孔多為單發,多發者占10%~20%,一般2~4個,偶有報道多達10多處者。穿孔直徑在0. 5cm左右,也可達1~2cm,但罕見。潰瘍多位于腸系膜對側,呈圓形或橢圓形,其長徑與腸管長軸平行。腸傷寒極少引起腹膜及腸管漿膜面炎癥反應與粘連,有時即或穿孔,腹膜反應亦出現較晚,因此在穿孔后立即形成急性彌漫性腹膜炎而不形成內瘺。手術中可見穿孔處無大網膜粘連包裹而呈現彌漫性腹膜炎,潰瘍呈潛緣,周圍腸壁脆弱,縫合后不易愈合,往往可能再穿孔。潰瘍侵蝕血管也可引起腸道出血。
【臨床表現】
典型傷寒的自然病程約為4周,可分為四期。
1.初期
表現為持續性發熱及乏力、食欲減退、頭痛等全身中毒性癥狀。
2.極期
表現為高熱、腹痛及腹脹等消化道癥狀、相對脈緩、玫瑰疹、肝脾腫大、神經精神系統癥狀和白細胞減少等。
3.緩解期
體溫開始下降,癥狀開始好轉。
4.恢復期
開始逐漸恢復正常。
腸穿孔好發于極期,但也可出現于緩解期(相當于病程第3~4周)。患者在出現腸穿孔時表現為突然出現的全腹疼痛,伴有惡心、嘔吐、出冷汗、呼吸急促等癥狀。患者可能出現體溫升高及休克表現,腹部體格檢查發現全腹壓痛(以右下腹為重)、反跳痛、肌緊張及腸鳴音消失等。白細胞計數較前明顯增加,甚至出現核左移,腹部X線檢查可見膈下游離氣體。
【診斷及鑒別診斷】
在傷寒流行的地區與季節,出現典型的傷寒病的臨床表現,診斷是容易明確的。但某些患者臨床癥狀不典型或受不規范治療的影響,有時腸傷寒診斷較為困難,但腸穿孔診斷較容易。如患者傷寒診斷已明確,在治療期間出現典型急腹癥癥狀時應當考慮到“腸傷寒穿孔”的診斷:傷寒患者一般脈緩、白細胞計數下降、體溫高;穿孔可致脈率升高,白細胞計數增加,體溫下降,腹腔穿刺可抽到膿液,可與闌尾炎穿孔、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及異位妊娠等疾病鑒別。一些患者雖患傷寒,但全身毒血癥癥狀輕,僅表現為輕度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并未影響工作及生活,屬逍遙型傷寒病。這類患者發生穿孔時,多表現為右下腹痛伴嘔吐,腹部有急性腹膜炎的體征,常被誤診為急性闌尾炎穿孔,只有在術中才被證實診斷。少數患者由于病久周身衰弱,感覺遲鈍,難以確定穿孔的具體時間,這些患者往往病情較重,預后不良。有時患者并未發生穿孔而有腹痛、腹脹等癥狀,則應詳細檢查,綜合分析,不可貿然進行手術治療,以免加重病情。
確診傷寒病需有傷寒桿菌病原學診斷證據,在患病后1~3周內做血、骨髓、尿及便培養,常可查出沙門傷寒菌,骨髓培養比較敏感,陽性率可達90%。肥達反應實驗有助于明確診斷,但其陽性率僅為20%~30%。
【治療】
1.術前治療
由于患者術前即存在革蘭陰性桿菌全身感染,部分患者同時伴有感染中毒性休克及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因此在術前予以積極的抗休克、抗感染及支持治療極為重要。目前喹諾酮類、第三代頭孢菌素、磺胺甲基異唑等治療傷寒的效果很好,且副作用小。毒血癥明顯時可在抗感染治療基礎上使用激素,休克患者應在積極抗休克治療的同時準備急診手術探查。
2.手術治療
腸傷寒穿孔患者一般體質都很虛弱,手術應遵循簡單、快速的原則。手術一般采取右下腹經腹直肌切口,入腹后需全面探查腹腔,排除闌尾與盲腸病變后仔細探查末端回腸,一般在距回盲部100cm以內即可找到穿孔。由于單純穿孔縫合術后易再發穿孔,故選擇時應十分慎重。只有當穿孔為單發,且其周圍腸壁健康時,才可進行簡單的縫合修補術。若穿孔較大、為多發穿孔或穿孔周圍腸壁因炎癥水腫很脆弱時,則應采用病變回腸切除術,其效果比單純縫合穿孔效果好,術后病死率低。有的病變部分腸壁很薄已臨近穿孔,應予以內翻縫合。除非盲腸或升結腸有潰瘍并引起大出血,一般不做右半結腸切除術。由于糞性腹膜炎污染及患者抵抗力低下,術后切口感染率高達50%。因此手術結束時應徹底沖洗腹腔及切口,必要時可放置腹腔及皮下引流,以減少殘留膿腫的發生并及時發現腸瘺。術后再穿孔往往是患者預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3.術后治療
術后除一般支持療法外應繼續抗傷寒治療,并給予腸外營養。抗傷寒藥物治療不但有助于控制感染,而且可以減少穿孔的再發生。
【預后】
腸傷寒穿孔的預后決定于以下幾個因素:穿孔后到就診時間的長短;是否早期接受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合并休克、尿毒癥、中毒性腦病、糞便性腹膜炎及敗血癥等。腸傷寒穿孔在24小時內行手術治療者死亡率約為10%,48~72小時內手術則上升至30%,患者出現休克癥狀者,死亡率可高達50%。
(張雪峰 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