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急癥學(第2版)
- 戴朝六主編
- 3637字
- 2021-04-16 17:18:24
第十五節 急性結腸憩室炎
急性結腸憩室炎一般是指因微小結腸憩室并發穿孔所引起的憩室周圍炎,并非指憩室本身的炎癥。結腸是憩室的好發部位,而且經常多發,被稱為結腸憩室病。這種疾病具有明顯的種族差異,在西方發達國家本病是一種常見病,但在我國則非常少見,而因此繼發出現的腹部急癥則更為少見。
【病因與病理】
結腸憩室是后天性的假性憩室,它是由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經腸壁環肌薄弱處膨出至腸壁外結腸旁的腸脂垂和脂肪組織內而形成的。結腸憩室形成與結腸腔內壓力升高密切相關:長期攝入低纖維精制飲食導致糞便干結而量少,排便時結腸通過結腸壁異常的分節運動和肌層的過度收縮促進糞便排出,但這會導致結腸腔內高壓,進而引起憩室膨出。近年來日本的飲食習慣更接近西方國家,本病的發病率也隨之明顯增高就是最好的例證。另一方面,結腸憩室形成與自身結構的改變也密切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結腸環形肌內的膠原纖維變細,結腸壁的伸展性和張力降低,這些變化為憩室的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礎。
結腸憩室一般為多發,在西方國家好發于乙狀結腸,約占95%,其次為降結腸。但在亞洲國家(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則多見于右半結腸,而且較多見的是孤立性假性憩室。腸系膜血管分支穿透腸壁環肌處往往是腸壁的薄弱處,這也是憩室膨出的好發部位。結腸憩室直徑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頸部一般較狹窄,黑藍色。當患者肥胖或腸壁脂肪較多時,小的憩室可因隱藏在脂肪內而不被發現。小的憩室多呈開口寬的球形,而較大的憩室往往呈開口狹窄的梨形,憩室內可有濃縮的糞便。病理檢查發現部分憩室患者可表現結腸壁肌層肥厚,但許多患者結腸壁肌層正常,而且部分患者腸壁非但沒有增厚,反而表現為結腸壁薄弱松弛,結締組織異常,這類患者常整個結腸均有憩室。
結腸憩室引流不暢使憩室容易發生感染,繼而引起穿孔和出血等并發癥,大約有15%~40%的結腸憩室病患者可出現這些并發癥。微小的憩室穿孔可引起結腸壁和結腸周圍組織的局限性炎癥,較大的穿孔可引起結腸周圍膿腫、盆腔膿腫或彌漫性腹膜炎,但后者不常見。大多數結腸周圍膿腫經積極治療后可局限化和吸收,但如炎癥進展、膿腫增大則需要手術引流,否則膿腫可自行潰破到鄰近器官(小腸、膀胱等)形成內瘺。膿腫也可以潰破到游離腹腔,引起急性彌漫性腹膜炎,但不常見。有些患者感染局限后,后期由于瘢痕組織增生導致腸管狹窄,出現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癥狀,不易與結腸癌鑒別。
【臨床表現】
結腸憩室病在西方國家常見,約有50%的人患有此病,40歲的人僅占10%,而80歲的人65%患此病,患者多數為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或肥胖體型者。90%的患者沒有癥狀,多在行鋇劑灌腸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時才發現。10%以下的患者可有輕微癥狀,應該是結腸痙攣所引起。表現為便秘和反復的左下腹絞痛,排氣后緩解,查體時下腹有輕壓痛,有時可觸及乙狀結腸腸管。
結腸憩室病只有在出現感染、穿孔和出血等并發癥時才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但大多患者起病前并無結腸癥狀。急性發作時出現下腹部絞痛,呈持續性或痙攣性,往往位于左下腹或恥骨上區,并可出現便血、便次增多及肛門排氣后疼痛緩解等癥狀。當乙狀結腸壁增厚、腸腔狹窄時,可以有便秘和腹脹等結腸不完全梗阻癥狀。當炎癥鄰近膀胱時,可有尿頻、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難等膀胱刺激征。盲腸憩室炎癥與急性闌尾炎表現極為相似,常難以鑒別。查體時左下腹可有明顯壓痛,伴有反跳痛和肌緊張,常可捫及腫塊。患者常有發熱和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癥狀。直腸或陰道指診或可引起腹痛,憩室周圍炎癥范圍廣泛時可捫及腔外邊界不清的觸痛腫塊,在女性患者有時可誤診為婦科炎癥。輕癥患者數日后即可緩解,但重癥患者則可出現腹膜炎的表現。急性結腸憩室炎并發較大的穿孔可引起結腸周圍膿腫或盆腔膿腫,憩室穿孔或周圍膿腫破潰至游離腹腔,患者則立即出現急性彌漫性腹膜炎的臨床表現:全腹壓痛、反跳痛明顯,伴腹肌強直和腸鳴音消失,可迅速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及感染中毒性休克。膿腫也可自行穿破至鄰近空腔臟器形成內瘺,可累及輸尿管、膀胱、小腸和陰道等。當乙狀結腸壁增厚腸腔狹窄時,可引起不完全性結腸梗阻。當小腸黏附在炎性病灶時,也可引起小腸梗阻。
由于本病多見于老年人,而老年人對腹痛的反應能力又較差,因此往往結腸憩室周圍炎或憩室周圍膿腫已形成多時,但患者仍自覺無明顯臨床癥狀。國外研究發現,治療的延誤常導致病情進展,許多患者常在出現腹腔固定性腫塊、腸腔狹窄梗阻及結腸與周圍臟器形成內瘺的情況下才開始就診,這一點非常值得重視。
【診斷與鑒別診斷】
急性結腸憩室炎術前診斷困難,但如果以往有鋇灌腸等資料提示存在結腸憩室時,則有助于診斷。對于老年人突然出現左下腹或恥骨上區的疼痛,在鑒別診斷時應該考慮到急性結腸憩室炎的可能。如憩室穿孔進入游離腹腔,腹部立位X線片膈下可見游離氣體,并可見因腸麻痹而致的液平面或結腸積氣。急性結腸憩室炎發作期禁忌鋇劑灌腸,但發作過后則可作鋇灌以明確病變性質和范圍。急性發作一周后或腹部壓痛消失后,如為明確診斷,可以謹慎地用水溶性造影劑作低壓灌腸。下列異常情況可協助診斷本病:①結腸壁外有一個膿腔或與腸腔相通的竇道;②結腸壁內膿腫造成的充盈缺損和腸腔狹窄;③結腸周圍腫塊造成外來壓跡;④結腸壁內竇道。雖然急性發作期應避免作硬質乙結腸鏡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但在發作期過后應盡快檢查以了解病變腸管是否存在狹窄及癌腫。B型超聲檢查對腹腔及盆腔膿腫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與CT比較,其提供的信息有限。高分辨率CT有助于提供病變腸管的位置、腸管壁有無病理性改變、腸壁周圍是否有膿腫形成等信息,雖無法定性診斷,但對病情評估很有幫助。對考慮有膀胱或輸尿管受累的患者,可考慮行靜脈腎盂造影檢查,可能發現輸尿管受壓、梗阻、內瘺或膀胱受壓等改變。對懷疑有消化道內瘺的患者,行瘺道造影有助于明確診斷。
老年患者出現左下腹痛、腹部腫塊及急性結腸梗阻的征象時,應與乙狀結腸癌鑒別。急性結腸憩室炎穿孔并發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時,應與結腸癌穿孔相鑒別。當乙狀結腸過長伸展至右下腹時,急性結腸憩室炎需與急性闌尾炎相鑒別。
【治療】
沒有并發癥的結腸憩室病對機體并無損害,不需特殊治療,只要注意調節生活飲食習慣即可,更不宜行結腸切除等手術治療。對出現急性結腸憩室炎的患者需積極進行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對病情較輕,腹膜炎體征不明顯的患者可先給予保守治療。治療方法包括禁食、胃腸減壓、營養支持、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及全身應用廣譜抗生素等措施。鎮痛方面可給予阿托品以減弱結腸張力,但禁用嗎啡,因其可增加結腸張力,導致穿孔。對保守治療的患者嚴密觀察24~48小時,如全身和局部情況好轉則可繼續非手術治療,否則應考慮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后腹部的癥狀體征不緩解,繼續出現發熱和白細胞增高的患者,及入院時就已出現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或腹腔膿腫的患者,應積極手術治療。腹腔嚴重感染的急性結腸憩室炎患者,術中常可見混濁、膿性或糞汁樣腹腔滲液。病變大都在乙狀結腸,常已形成一個由大網膜、小腸和結腸及其系膜所組成的炎性腫塊而找不到穿孔,膿腫可以隱藏在結腸或大網膜下面,當游離腸袢時才發現:膿腫常位于結腸的外側或內側,在系膜內或盆腔內。微小的憩室穿孔可以不并發膿腫,當腹腔滲液為糞性時,穿孔常可以看到。
手術的具體方法要根據病變的范圍、腹膜炎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齡和全身情況來決定,手術主要有四種方式選擇:
( 1)病變結腸一期切除和對端吻合術:如全身情況允許,局部感染不嚴重,近端結腸積糞不多,應爭取行病變乙狀結腸段切除、一期吻合術。為保證吻合口安全,術中可行結腸灌洗,盡量排空近側結腸內的糞便。但如果腸壁水腫、手術野感染嚴重、近側結腸積糞無法排盡或吻合不滿意時,可行暫時性橫結腸造口術。
( 2)二期手術:如全身或局部條件較差,但病變腸管可以切除,可行病變腸管切除、遠端閉鎖近端造瘺術( Hartmann術)。待炎癥消退、全身情況好轉后,再行二期手術作結直腸對端吻合術。
( 3)如患者高齡,全身情況極差,出現急性彌漫性腹膜炎需要手術治療時,可在處理腹腔感染后,直接提出病變腸管造瘺。待炎癥消退后,如全身情況允許再做病變腸段切除及腸吻合術。
( 4)如患者全身情況極差,腹部膿腫局限,可單純作膿腫局部切開引流術或超聲引導下置管引流術。如全身情況允許,可加作暫時性橫結腸造口以轉流糞便。
【預后】
急性結腸憩室炎第一次發作后約有1/3患者經非手術療法可以治愈,但大部分患者將在5年內復發,而第二次發病的病死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要比第一次高。因此急性憩室炎經非手術治療好轉后,建議患者擇期行病變結腸切除術。尤其對于以下幾種情況更為推薦:①復發性憩室炎;②疼痛和壓痛持續或捫及腫塊;③排尿困難;④病變乙狀結腸段已有狹窄;⑤不能排除癌腫;⑥內瘺形成;⑦便血;⑧年齡小于60歲。結腸憩室病雖然多發,但一般只需切除增厚攣縮的病變腸段,不需切除無并發癥的結腸,因為這些部位的憩室術后很少產生癥狀。為保證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徹底性,如果病情允許,推薦在病情穩定后行擇期手術治療。
(張雪峰 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