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jié) 五音原理與千古之謎

在歷史曾記錄了兩個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
一、空城計──諸葛亮焚香操琴退敵兵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一個著名的戰(zhàn)例。諸葛亮用兵不多而能退去司馬懿十五萬雄兵,令人震驚。諸葛亮僅僅只因為猜透了司馬懿過于謹慎才冒這個險的?這似乎不免令人生疑。所以在羅貫中寫完《三國演義》后,有人賦了一首疑問的詩: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士人指點到今疑。
其實這其中大有文章。在解答前,先把《三國演義》那段原文擇錄如下:
卻說孔明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后,猶豫不定。忽報王平使人送圖本至。孔明喚左右呈上圖本。孔明視之,拍案大驚,眾曰:丞相何故失驚?”孔明曰:“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占山為纂。倘魏兵大至,四面圍合,斷沒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
長史楊儀進曰:“某雖不才,愿替馬幼常回。”孔明將安營之法,一一吩咐與楊儀。正要執(zhí)行,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皆盡失了!”孔明跌足長嘆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忽喚關興,張苞吩咐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噪?yún)群埃瑸橐杀@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平關去。”又令張翼先引兵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又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又令馬岱、姜維斷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報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又遣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入漢中。
孔明分配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里搬運糧草,忽然十余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往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往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叫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乃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然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zhí)塵尾。城門內(nèi)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叫后軍做前軍,往此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tài)?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天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于是兩路兵皆退去。
諸葛亮瑤琴退兵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tǒng)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而去也。吾已令興、苞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只止二千五百,若棄城而去,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一則空城計的故事,歷來被人們傳頌、贊嘆、仿效。古代兵法學,現(xiàn)代謀略學都只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去認識其中的奧秘。但從沒有人從氣質(zhì)和氣量的角度來認識這一問題,吳慎教授是從氣度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
諸葛亮是懂養(yǎng)生、五音、八卦和能掐會算智慧過人的軍師,他用五音應五臟的學說,以操琴加超凡的氣質(zhì)攪亂了司馬懿的心,才退了敵兵的。吳慎教授是讀了許多遍《三國演義》以及有關諸葛亮的文獻書籍而悟出來的。當然,對他用操琴音樂退兵,就能說出理由來,如果你們仔細分析原文,就可以看出用音樂戰(zhàn)敗對方的蛛絲馬跡。
歸納起來,諸葛亮在空城計中用音樂為戰(zhàn)略的原由有五:
1.當諸葛亮知道馬謖街亭失守后,只是“大驚”,并沒有亂了心,而是沉住氣有條不紊地安排了十幾件事。這正是一個高級軍師所具備特有的“氣質(zhì)”:遇驚而不亂;
2.當司馬懿領兵前來,兵臨城下,諸葛亮吩咐:“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請注意,這里先是大開四門,這是諸葛亮用的“奇門遁”擺陣法,先給敵兵一個摸不清的氣氛;
接著是他“吾自有計”,就要聯(lián)想到諸葛亮的一生業(yè)績。他在進行著名聯(lián)吳戰(zhàn)曹的赤壁大戰(zhàn)前,來到東吳,舌戰(zhàn)投降派頭子張昭時,說過的一段話:“昔高皇數(shù)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zhàn)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失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可以說,此時諸葛亮已經(jīng)想到劉邦用四面楚歌打垮項羽的情景,他對此戰(zhàn)是有著深刻研究。他要用音樂的力量來戰(zhàn)勝司馬懿,創(chuàng)造一個奇跡。
3.諸葛亮這時才“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當時是建安六年夏五月,不是冷天,何以要披鶴氅?這是高級軍師和天接通,要施法的衣缽。仙鶴之氅是有靈性的。焚香彈琴為何要焚香?何況又是在野外?懂得易理天書的人都知道,火是有靈性可通天的。有個“布陣法”,就是焚香——用香之煙架橋,把人的要求傳給上天之神,再把神力傳下來。諸葛亮這時不是彈琴,而是操琴,這是非常有講究的。彈只是一種力;而“操琴”是加上氣功。古時候,操是琴曲的一種,如龜山操、猗蘭操。諸葛亮這時用操,就是把自己多年修煉的能力加到操的琴曲上,使得司馬懿一聽到此曲,就心慌意亂,摸不清諸葛亮的意圖,使他自己多疑故而退兵的。
4.諸葛亮為何不選用其他樂器,就和五音對五臟之理論聯(lián)系起來。攪亂軍心是作戰(zhàn)常用的作戰(zhàn)手法,特別要攪亂對方主帥的心是關鍵。諸葛亮豈能不知這一點。而琴是屬火為徵音,《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說:“在音為徵,在聲為笑。”諸葛亮此時操琴正是“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如果他不懂音樂,為何要笑呢?他不會去唱?去呻?去喊?或者閉目搖頭晃腦?不,這樣都不行,惟要笑,才能合乎五音配五臟的原理,使音樂能量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5.《三國演義》還記錄了司馬懿看罷大疑,便到中軍叫后軍做前軍,往北路而退。他的次子擋住:“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tài)?父親何故便退?”下邊應加:這時司馬懿又覺得次子的話有一定道理,抬頭又朝諸葛亮望去,只見諸葛亮還是那樣笑容可掬,不覺使他一震,隨著一陣猛烈急驟的琴聲傳來,好像一條條線索綁住他的心臟,霎時憋得喘不過氣來,頓覺眼前一黑,險從馬上摔下。這時眼急手快的次子伸手扶住了司馬懿:“父親大人,你是怎么了?”司馬懿一只手捂住胸口:“不知怎的,我聽到這琴聲就難受,快點退兵。”于是兩路兵馬皆退去。
二、張良四面楚歌子夜吹簫驅(qū)霸王
現(xiàn)在,再來看“四面楚歌”的歷史故事,張良怎樣用一曲簫聲,使霸王的兵不戰(zhàn)自逃。西楚霸王項羽帶領九萬楚軍到達垓下時停止前進。他準備同漢聯(lián)軍進行最后的決戰(zhàn)。
漢與各路諸侯聯(lián)軍也擺出了決戰(zhàn)的架勢。韓信因為得到了劉邦的命令,成為三十萬聯(lián)軍的統(tǒng)帥,心里很是得意,他決心施展他的才能,不負漢王厚望,決定給項羽軍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進攻的時刻來到了。這日清晨聯(lián)軍營中響起一陣“咚咚”的鼓聲,韓信率領中軍沖出大營,各路人馬緊隨其后,殺氣騰騰,塵埃蔽天。楚軍也做好了戰(zhàn)斗的準備,九萬人馬在西楚霸王率先垂范的帶領下,仍然不失其勁旅地沖在最前面。他手執(zhí)蛇標槍,策動烏騅馬,大聲呼喊著,勇猛地向前迎去。他越殺越猛,銳不可當。
韓信被項羽這壓倒一切的氣概所震懾,雙方大戰(zhàn)幾個回合,韓信自覺體力不支,為了免遭慘敗,不使他的整個決戰(zhàn)計劃破滅,他不敢戀戰(zhàn),迅速收攏中軍,向后撤退。
項羽見韓信敗退,欣然自喜,揮軍追擊,誰知,在韓信的中軍敗退時,左右二軍已按計劃進入戰(zhàn)斗位置,待項羽深入時,兩軍突然從左右兩方殺來,形成對項羽的夾擊之勢。這一招是項羽始料不及的,他不得不停止了追擊韓信,轉(zhuǎn)來迎戰(zhàn)左右二軍。韓信的中軍得知楚軍受阻,則回軍殺來,三軍對楚軍形成半包圍之勢,楚軍陷入三面作戰(zhàn)極不利的境地。
激戰(zhàn)多時,楚軍陣腳漸亂,損失慘重,時至中午,楚軍只得退回營地。他們已失去了進攻的力量,被迫轉(zhuǎn)入防御。項羽下令軍中:“堅筑壁壘,以防突襲。”而此時,韓信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層層形成了包圍圈,緊緊地圍著。
雖然楚軍只有九萬人,但個個是英勇善戰(zhàn),何況又有蓋世英雄霸王之統(tǒng)帥,令韓信十分驚慌的。他見漢軍不能迅速戰(zhàn)勝楚軍,急忙召集左右手道:“明日不必與霸王對敵,只將九里山四面圍困,多設戰(zhàn)車,插遍旗幟,相持數(shù)日,楚軍糧盡,人馬駐扎不定,自然內(nèi)亂,四散逃走。霸王欲出不能,欲守無糧,正所謂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軍,安得不敗?”
左軍搖了搖頭:“主帥所說極是。 但不要忘了,楚軍死抱一團,是能沖出我們的包圍的,霸王沖出重圍,急過江東,再整兵馬,主帥又須一二年平定。現(xiàn)在是一戰(zhàn)勝楚,大事定矣!”
韓信點頭道:“所說極為有理。但無人解散楚軍,以施此妙計,恐怕只有張良了。”
于是請張良來,韓信說:“連日見霸王英勇,諸將不能敵。又有八千子弟相守不去,恐一時復出重圍,投向江東,急難取勝。夜深請先生求教。希望不吝珠璣,愿賜一言,以開茅塞。”
張良正在思考時,突然從腦海深處竄出了一陣簫聲,馬上說道:“我有一計,十日里定獲霸王。不瞞你們說,我少時游下邳,曾遇個異人,善能吹簫,音調(diào)悠揚,律呂哀切。因與會飲終日,向異人學簫,傳授一月,不覺亦能吹簫。此簫一吹,簫音定能感慨人心,以動歸鄉(xiāng)之志。今當深秋之時,草木零落,金風初動,遠鄉(xiāng)之火,情思最為悲切,某夜靜更闌之時,投雞鳴山一帶吹此簫,悠悠余韻,耿耿悲聲,使字字為之斷腸,句句為之解體,管交一吹之后,八千子弟不勞元帥張弓只矢,自然散去。”
霸王那邊也是一連三日都沒有出陣,季布、項伯等人入營求見說:“即日三軍無糧,戰(zhàn)馬無草,軍士暗地埋怨,倘有詐變之人蠱惑其心,必然生亂。事到如今,十分緊急,不若陛下領八千子弟,臣等領各營人馬,同心合力殺出重圍,投江東,再作計議。”霸王最后點頭:“爾言甚當。”隨傳令三軍:“明日隨我沖出重圍,但要奮力當先,勿得后退。”
軍士得到命令,暗地里商議:“我等從軍日久,衣襖破綻,未得縫補。當此深秋之時,連日缺糧,如何沖殺漢兵?”眾人捱到黃昏之后,將近一更之初,偶聞秋風颯颯,葉落有聲,況四野干戈絕糧遭困,難當愁苦之杯。眾軍三個成群,五個成堆,正在納悶之際,忽聽高山上,順風吹下數(shù)聲簫韻,一曲悲歌哀切,如怨如訴,透入愁懷,離散英雄之心,消磨壯烈之氣。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飛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愴。最苦戍邊兮日夜彷徨,披堅執(zhí)銳兮骨立沙崗。......”
張良自雞鳴山吹至九里山,沿山吹數(shù)十遍。又令漢卒學此楚聲,隨處歌之。正當夜靜更闌之時,音韻凄涼,最是悲感,吹得楚兵人人涕泣,個個心酸,像有人拖著他們的魂似的要往家里跑,晚一刻鐘都不行。有的甚至是雷厲風行,聽到這簫聲,這歌聲,馬上丟下戰(zhàn)器,往家里跑去了。幾個人一走,馬上就有一批跟著,頃刻間,八千子弟兵已十散八九。
聲聲楚歌更使霸王坐臥不寧。他側(cè)耳靜聽,那歌聲是從漢營中傳出來的,唱歌的人很多,像是千萬人在合唱,響遍了楚軍的四周,歌聲時緩時急,時揚時抑,哀婉悲切,鄉(xiāng)情綿綿,這簫聲、這歌聲也拖著霸王的魂,使他想到了那久違的故鄉(xiāng)……在四面楚歌的包圍中,楚軍士兵大都逃離了。霸王最后也不得不自刎在烏江,留下了千古之恨。

在破譯這千古之謎時,吳慎教授認為:
1.張良,是在下邳跟異人學吹簫從而獲得力量。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張良也在此得異人相贈《太公兵法》。那時的張良,給老頭橋下拾鞋、穿鞋以及六等,感動了老頭才得到兵書。同樣,跟異人學吹簫也是這樣。他的行動感動了吹簫的人,才把簫的音樂功夫傳授給他。那時張良見證了吹簫的異人吹的勾魂曲,能使空中的飛鳥落下來,才軟泡硬磨非要吹簫人把音樂功夫傳授給他。不然,韓信請他出良策,他若是沒有這個絕技在手,哪能那么自信?哪能那么有把握,僅憑一支簫就能吹走項羽的九萬敵兵呢?可見,音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張良也守口如瓶,不輕易傳給別人罷了。
2.簫,發(fā)出的是木音,對應的是肝,肝藏魂。當優(yōu)美的木音對應肝臟的時候,魄魂就很穩(wěn)固,人的身體健康,當悲傷的木音對應肝臟的時候,就會使魂魄摧動,飛出體外,失魂落魄。張良吹奏異人傳授的樂曲,又把音樂功能加進去,產(chǎn)生了勾人心魂的效果。所以,楚軍的士兵一聽,馬上就離開陣地逃回家。
簫史弄育樂善為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阿克陶县| 桐城市| 邵东县| 林西县| 筠连县| 横山县| 兴安盟| 始兴县| 莎车县| 砀山县| 瓮安县| 吉木乃县| 湾仔区| 临猗县| 大石桥市| 南康市| 绥中县| 阿拉善右旗| 乐昌市| 渑池县| 巴林左旗| 靖安县| 翼城县| 普兰县| 德州市| 武川县| 册亨县| 安图县| 开平市| 绥滨县| 屏山县| 天全县| 阜新市| 陆川县| 徐水县| 保康县| 阿图什市| 宿州市| 潮州市|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