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現場勘查指導手冊
- 李昌鈺 Elaine M.Pagliaro
- 1594字
- 2021-04-16 12:47:00
五、法科學檢驗的過程、特點
犯罪現場勘查的目的是識別、記錄、鑒定、收集、保存、解釋和重建犯罪現場的所有相關物證。物證檢驗的主要目的是為犯罪調查人員調查案件提供有用的信息。正是犯罪現場勘查的這些目的與法科學證據檢驗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明確了一個恰當的科學的犯罪現場勘查。證據一旦被提交到實驗室,就根據物證的性質進行不同的實驗室檢查,如槍械分析、筆跡比較、DNA分型和視頻增強(video enhancement)等。所有這些檢查必須遵循下述物證檢驗的基本原則:
1.識別作為潛在證據或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件物品或一個圖案是第一個關鍵步驟。未能識別關鍵證據,就沒有在犯罪嫌疑人、受害人、犯罪現場和物證之間建立至關重要的四通聯系(four-way linkage),這將對調查不利。成功的識別依賴于不但知道什么可被發現的能力,而且還知道在哪里去尋找相關證據的能力。識別也包括對很多物品和對象進行分類的能力,從那些沒有價值的物品中確認具有潛在或實際相關的物品的能力;然后是利用在現場可識別的物證與一個潛在的嫌疑犯、一個可能的原因相聯系的水平,或者是證明或反駁一個陳述的水平。只有通過扎實的訓練、具有知識和經驗的人才能獲得這種技能。
2.各種類型證據的鑒定是下一個合乎邏輯的做法。從本質上講,鑒定就是一種分類體系。兩個或更多物品越有共同特征,則鑒定越復雜或越有差異。法科學上,各種物品是通過將所選的一個未知對象的種類特征與一項已知標準類似的種類特征進行比較來鑒定的。如果所選的種類特征在已知和未知樣本之間基本相同,那么這個未知物與該已知物的來源一樣。如果這兩種樣本只有類似的種類特征,則建議做進一步的實驗室分析。然而,如果有些所選種類特征具有顯著性差異,那么就能完全排除這個未知樣本與一個已知物體的來源一樣。這就是相互排斥的原理。
3.法科學證據分析中的獨特之處是個性化。這方面在法庭上也是最為人所詬病和質疑的。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最新的法科學現狀報告承認對有些法科學個性化研究的支持不夠,這包括對指紋、火器、咬痕和血痕等形態圖案的解釋。隨后的鑒定,法科學家可繼續他們的分析以確定一個特定的樣本是否是唯一的,甚至在同類的其他樣本之間是否獨特。這個過程被稱為個性化。并非所有類型的法科學證據能被個性化,有些證據沒有足夠的可衡量的特征來使其個性化。然而,實驗室檢查就是為了實現這一最終目標。如果隨后的檢查結果在已知樣本和未知樣本之間識別不出任何共同特征,則可排除這些樣本是同一個來源。很多時候,檢查將導致一個結論,即比較對象所有可檢測的特征是相似的,但它們又不能被令人信服地與一個共同起源相連。一份關于出現共同特征的統計分析可能有助于評估這些相似性的意義。這些統計資料與其結論是被推斷出來的那些人口和數據庫一樣可靠。一些物證能肯定地與缺乏數據庫的某種源相連,例如一個15層的油漆碎片與某一特定車輛相連,一塊前燈透鏡與一個已破的汽車燈相匹配,或者是,在現場發現一塊折斷的指甲正好與犯罪嫌疑人的指甲對上等等。對這些情況,科學家正在開發一些統計模型來形容這種聯系的意義。
4.重建是法科學檢驗過程中的最后階段。這個階段完全依賴于對相關證據正確的識別、鑒定、個性化和解釋。重建要利用調查信息、犯罪現場信息,以及對物證、痕跡證據、電子記錄和證人陳述的實驗室分析的結果。重建過程中涉及應用歸納、演繹和溯因推理等邏輯。這可是一項復雜工作,其中許多類型的物證、圖案信息、分析結果、調查資料以及其他記錄和言詞證據被鏈接成一個實體。一次重建可提供的信息量受到這些因素的限制。這些資料越相關、越準確,重建的嘗試對調查所具有的價值的機會就越大。
犯罪現場重建要求通過對犯罪現場類型的分析,物證的位置、次序和狀態,以及物證的實驗室檢查結果來確定或排除一些在犯罪現場發生的事件或活動。重建涉及科學的現場分析或現場形態證據的解釋,對有關信息的系統研究,一項假設的邏輯構想和對這項假設的檢驗,以及形成合理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