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腦性癱瘓作業治療
- 李林主編
- 3272字
- 2021-04-16 12:01:34
第八節 腦性癱瘓的伴隨障礙
腦性癱瘓的原因十分復雜,腦損傷又沒有選擇性,所以腦性癱瘓的伴隨障礙較多,現將腦性癱瘓常見的伴隨障礙簡介如下:
一、體力障礙
腦性癱瘓患兒身長一般低于正常兒童,重者更為明顯,營養較差,常患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影響健康和體力,阻礙身心發育,還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礙和流涎,都給兒童帶來不利影響,需要對癥處置。
二、智力障礙
智力障礙是腦性癱瘓患兒常見的伴隨障礙。英國學者Little博士于1843年最早報道腦性癱瘓合并智力低下,他認為腦性癱瘓與智力低下是同義詞,因為智力低下難以治愈,所以腦性癱瘓也是不治之癥。1932年美國學者Phelps經過調查研究,認為腦性癱瘓伴有智力低下的只占1/3,而且是可以治療的,為腦性癱瘓患兒康復打開了希望的大門。以后各國學者對腦性癱瘓合并智力低下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Cardwell報道了13位各國學者對3705例腦性癱瘓患兒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智商小于70者為30.5%~58.6%。國內1986年李樹春教授報道177例嬰幼兒腦性癱瘓伴隨智力障礙的研究情況,其中腦性癱瘓合并智力低下占65%;盧慶春教授調查1027例腦性癱瘓患兒,智商低于70者728例,占70.8%。
不同病型的腦性癱瘓患兒合并智力低下的發生率不同,痙攣型腦性癱瘓侵害大腦皮質,其智能方面較不隨意運動型易受損。兩者相比后者智商高于前者。此兩病型并發智能障礙率仍比強直型、失調型、混合型腦性癱瘓為低。關于運動障礙的程度,部位與智能關系,隨著程度加重,智商也呈低下的趨勢。
三、癲 癇
癲癇也是腦性癱瘓患兒常見的伴隨障礙,其發病率報道存在很大差異,最低為15%,高者可達60%,這可能與調查的范圍、層次和樣本有關。
腦性癱瘓患兒的癲癇初發年齡與非腦性癱瘓患兒患癲癇的初發年齡有明顯不同。前者發病明顯的早,95%以上1歲內發病,50%于2歲內發病,極少有6歲以上發病者;而后者95%以上為6歲以后發病。臨床資料證明,腦性癱瘓患兒中的癲癇有許多是繼發于新生兒痙攣。
各種類型腦性癱瘓患癲癇的比率也不同,一般來說,偏癱患兒27%~40%,雙癱患兒16%~27%,四肢癱患兒最高為50%~90%。肌張力低下型的統計數字為32%,不隨意運動型為11%。
腦性癱瘓患兒癲癇的臨床發作類型以全身性陣攣發作、部分發作、繼發性大發作為主。
癲癇對腦性癱瘓的程度有明顯影響。并發癲癇的腦性癱瘓患兒組中合并語言障礙、精神發育遲滯、肌肉骨骼系統障礙、步行困難等的比率明顯高于無癲癇的腦性癱瘓患兒組。
1999年Zafeiriou Dl等曾對合并癲癇的腦性癱瘓患兒與不合并癲癇的腦性癱瘓患兒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與磁共振成像(MRI)所見進行了對比研究,兩組分別為178例與150例,可見合并有癲癇組患兒的CT與MRI正常者只有16例,其余均呈現大腦皮質萎縮、腦積水、腦梗死等改變。對照組124例患兒頭部CT或MRI為正常影像。
腦性癱瘓合并癲癇的治療,應盡早用相應藥物控制發作,以防止腦的繼發損傷。上述178名腦性癱瘓患兒經治療,116例(86.6%)癲癇發作得到控制,停藥后觀察6年沒有再發,說明治療效果較為理想。關于治療藥物的選擇、治療效果及預后等問題還缺乏足夠的臨床資料,臨床研究者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四、視、聽障礙
視、聽障礙在腦性癱瘓合并障礙中占第二位,一般發生率為10%左右,Zafeiriu等的資料中視覺障礙占38.9%,聽覺障礙占15%左右。而腦性癱瘓合并癲癇的患兒中合并視、聽覺障礙分別為42.1%與19.1%。腦性癱瘓的診斷,特別是早期診斷時一定要注意發現患兒視、聽覺的障礙。
視覺障礙主要表現為內、外斜視,視神經萎縮,動眼神經麻痹,眼球震顫及皮質盲(cortical blindness)。據Huo.R等報告,皮質盲在小兒眼科就診患兒中占2.4%,其主要原因是圍生期的缺氧、腦血管障礙、腦膜炎、后天的缺氧癥等。皮質盲患兒的神經學合并癥有癲癇、腦性癱瘓等疾病。盧慶春調查1027例腦性癱瘓患兒其中視力障礙174例,占16.9%;斜視151例,占14.7%。
可見患兒視力障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斜視會給患兒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由斜視引起的弱視也嚴重影響患兒的視力。此外還有屈光不正、遠視等伴隨眼疾困擾著患兒,因此要及早發現視力障礙,糾正不正常的頭位姿勢,防止斜視,糾正斜視,對那些嚴重眼疾患兒應送到??漆t院去診治。
聽覺障礙也是腦性癱瘓患兒常見的合并障礙,在腦性癱瘓的早期診斷方面,掌握這一癥狀非常重要。難聽的定義:在無助聽器的純音檢查時,在500、1000、2000Hz情況下,40dB以上的聽覺脫失稱之為難聽。一般情況下難聽的患病率為1.1%,其中90%為感音性難聽。難聽的小兒30.4%有各種神經學異常的合并癥,其中86.4%是精神發育遲滯,35.2%是腦性癱瘓,32.0%是癲癇,9.6%是視覺障礙。聽覺障礙多為膽紅素腦病引起,由Rh溶血及ABO溶血引起,不隨意型腦性癱瘓聽力障礙最多。由于膽紅素腦病造成耳蝸蝸殼病變,多為高音區耳聾,患兒表現有難聽及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嚴重者完全障礙,也有一部分語言障礙的患兒患有中樞性聾,是由于聽力障礙引起的語言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聽覺障礙確定的時間問題,1歲時可確診的難聽,無論是重度、中度的只占總數的30%,重度難聽90%確診時間超過4歲,而中等度的則90%超過6歲始能確診。障礙兒療育的最重要時期是3~6歲,而在這一時期有25%~50%的聽力障礙兒未被確診,所以對聽力障礙兒的篩查相當重要。
五、行為異常
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以腦性癱瘓為主的障礙兒的行為異常不斷顯現,常出現不適應康復設施的表現,比如腹痛、腹瀉及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及睡眠障礙。另外有自殘行為,如咬自己的指甲、剝自己的皮膚、以頭撞墻等,還有的出現暴力傾向,這些癥狀多發生于10歲以上腦性癱瘓患兒。以運動能力低下兒中出現為多。這是與相對運動能力較高的腦性癱瘓患兒相對比而言的。另外自傷與他傷行為及與他人交流能力低下密切相關。比如因語言障礙而不能表達自己的要求,不能與他人交談等。
要注意觀察行為異常兒,防止意外傷害,同時要積極矯治,避免癥狀加重而導致心理障礙。
六、語言障礙
日本學者小池文英報道,腦性癱瘓患兒約有65%~95%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國內普遍認為腦性癱瘓患兒合并語言障礙占70%~75%。重者完全不能講話,輕者僅有障礙而不影響自己意志的表達及與他人交流。不隨意運動型患兒中語言障礙發生率高于痙攣型者。目前主張在開展早期治療腦性癱瘓的同時,必須同時開展語言訓練,對發聲、構音都有一定好處。
七、飲食困難
許多腦性癱瘓兒童有飲食困難,嬰兒期表現為吸吮困難,稍大后表現為咀嚼困難,也可能有吞咽困難。正常兒童的喉部能夠使空氣順暢地進入氣管和肺,使液體或固體食物進入食管和胃。腦性癱瘓兒童的這種功能常不健全,因此很容易引起嗆食,食物或液體進入氣管和肺的同時帶入細菌,引起肺部的反復感染。另外,小嬰兒常常出現胃中食物反流現象,但這種現象會很快消失。腦性癱瘓兒童這種現象可能持久存在,由于胃酸的長期反流,會導致食管壁的損傷而疼痛,最終導致腦性癱瘓兒童的拒食。應對以上問題,應在食物選擇、飲食方式、姿勢、營養等方面采取措施。
八、流 涎
腦性癱瘓兒童可能很難控制口水。嬰兒多有6個月左右的流涎,但很快學會吞咽口水。腦性癱瘓患兒很難將口唇閉嚴,也很難規律地吞咽口水,因此持續流涎致使口周和前胸總是處于潮濕狀態。目前通過口周按摩以及通過小手術的方法都可以有效治療流涎。
九、牙齒問題
由于腦性癱瘓兒童舌運動不靈活,殘存原始性的吸吮和吞咽模式,咀嚼困難,牙齒常有附著物。顯而易見,腦性癱瘓兒童更易患牙病,因此刷牙和牙齒清潔,對于腦性癱瘓兒童防止各類牙病的發生十分重要。
十、直腸和膀胱的問題
腦性癱瘓兒童因為活動少而導致大便干燥,同樣影響飲食。早期控制遠比年長后再控制要容易,因此要在飲食上注意多選擇水果、蔬菜、纖維素多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直腸規律地排空,形成習慣。同時要經常檢查,防止大便干燥的發生。腦性癱瘓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學習控制膀胱的能力較差。如果膀胱長期不能排空,則容易引起膀胱的細菌感染。因此,訓練排尿習慣,采取各種措施預防感染十分重要。
十一、感染問題
由于咀嚼、吸吮、吞咽障礙,常使腦性癱瘓兒童不能得到充足的營養,缺少微量元素,免疫力較低。由于長期以某種固定的姿勢和體位生存,甚至長期臥床而極易引起局部組織器官的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因此,對腦性癱瘓患兒要盡量使其獲得均衡的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積極預防和治療各類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