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腦性癱瘓作業治療
- 李林主編
- 2968字
- 2021-04-16 12:01:34
第七節 腦性癱瘓的早期癥狀與臨床表現
根據發育神經學的觀點,小兒腦組織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損傷后出現姿勢、運動、反射、肌張力等方面的發育異常,表現為中樞神經運動功能發育的未成熟性,出現比同齡兒明顯延遲的運動發育,或因中樞神經抑制功能減弱,引起下級中樞的釋放癥狀,出現異常姿勢、異常姿勢反射等癥狀,所以,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定會發現腦性癱瘓患兒與正常兒的差異,尤其是腦性癱瘓患兒的早期癥狀。
一、早期癥狀
新生兒期主要表現為哺乳困難,哭聲微弱,肌張力低下或肌張力增強,新生兒痙攣,原始反射減弱或增強,上肢內收、內旋、手握拳。
1~3個月嬰兒主要表現為拇指內收,手緊握拳或上肢內收、內旋;不注意看人,不凝視;頭不穩定,頸不能豎直,頭左右搖動;俯臥位不能抬頭。抬頭動作標志抗重力肌的發育情況,正常時2~3個月應抬頭45°~90°;肌張力低下,全身發硬,軀干硬性伸展或全身發軟,非對稱性姿勢。
4~5個月嬰兒主要表現不追視,不注意看人,眼不靈活;表情呆板不靈活,逗時無反應;不會翻身,俯臥位抬頭小于90°;身體逐漸變硬,有輕度角弓反張或下肢交叉;坐位呈全前傾或后傾;手不靈活,不伸手抓物或一只手抓物。
6~7個月嬰兒主要表現為手、口、眼不協調姿勢;手抓物很快松開;非對稱性姿勢;頭背屈,肩后伸,下肢交叉,呈剪刀步;肌張力增強,上肢有時內旋,手握拳;原始反射殘存。
根據以上的早期臨床表現,可以看出腦性癱瘓的癥狀隨著小兒成長發生變化,不同時期的小兒腦性癱瘓臨床表現也有一定的差別。
二、臨床表現
腦性癱瘓的臨床表現比較復雜,由于型別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
(一)痙攣型
臨床主要特點是錐體系損害而引起的痙攣性癱瘓。由于受損傷的腦所支配部位的肌肉緊張性增高,導致運動功能障礙。這種肌肉緊張性(肌張力)的增高主要表現在髖的內收肌群、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前臂屈肌等。這些抗重力肌群的痙攣,導致了姿勢、運動的明顯異常。
臨床檢查可見錐體束征:①腱反射亢進、踝陣攣、折刀現象陽性、Babinski征陽性;②抗重力肌(伸肌)與屈肌均痙攣,主動肌與拮抗肌間的相反抑制障礙,遠位端關節的相反抑制過剩,近位端的缺如,表現出臨床上的特殊姿勢。
1.痙攣型四肢癱與雙癱 (1)剪刀步態、尖足:
由于這類患兒立位時軀干前屈和髖關節的屈曲、內收,再加上膝關節的屈曲及小腿三頭肌的痙攣,所以站立時呈尖足,步行時出現剪刀步態。若在嬰兒時負荷體重,則形成外翻扁平足與船底足。有時意識矯正足尖狀態而用整足底支持體重,則會繼發膝的過度伸展。在臨床上檢查股角與背屈角時,可見股角<70°,足背屈角>90°。
(2)坐位:
由于頭、頸及軀干的障礙較輕,這類型患兒一般能取穩定坐位。伸腿坐位時,由于髖關節的內收、屈曲,加上腹肌及大腿后側肌群的痙攣,致使骨盆后傾。所以在伸腿坐位時出現圓背,是脊柱不能充分伸展的表現。同時坐位支點不在坐骨結節,而在骶髂關節,使身體不能豎直。由于髖關節的內收、內旋,患兒常取“W”形坐位。這種坐位基底面積大,較穩定,但長期會加重異常姿勢。
(3)上肢:
表現為前臂旋前,手指關節掌屈,拇指內收,手指尺側偏位。另外,由于肩胛的內收與內旋,而呈現上肢后背的狀態。這類型患兒一般可保持上肢的功能。
2.痙攣型偏癱
此類患兒一般發現較晚,往往1~2周歲時,發現一側上、下肢的笨拙始來就診,也有的家長因發現患兒只用一只手而覺察到患兒的異常。偏癱患兒的異常肢位在患兒使用健側手時,因聯合運動而表現更為明顯。障礙上、下肢可見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折刀現象陽性等錐體束征。同時由于一側下肢的障礙,步行時呈明顯的拖曳步態。患側上肢也出現拇指內收、腕關節掌屈,而影響功能。
痙攣型患兒由于牽張反射及相反性神經抑制的障礙,影響矯正反應與平衡反應的形成,體軸不能充分回旋,運動發育明顯遲滯,爬、坐、行走都明顯遲于正常發育階段。另外上述的各種異常肢位與變形,若長期固定,往往形成關節的攣縮與短縮及變形。
3.重癥痙攣型四肢癱
當腦損傷在錐體束損害基礎上,又有基底核及腦干的損傷時,可出現伴有強直的痙攣,稱為強直痙攣型四肢癱,要與單純的痙攣型相鑒別。
這類患兒在運動時表現出錐體外系損害的癥狀,即伸展與屈曲關節時有雙相的抵抗。最重癥的病例,由于存在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等原始反射的支配,見不到隨意活動,持續的非對稱肢位,產生高度的側彎、胸廓變形。此型患兒常合并癲癇與智能障礙。
(二)不隨意運動型
臨床主要特點是錐體外路的損害而引起肌張力的動搖性,持續的不隨意運動。
1.嬰兒期肌張力與頸發育異常
嬰兒期多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和豎頸發育明顯延遲,肩向后方牽拉,因患兒常呈現角弓反張狀態而難以抱扶。側彎反射等原始反射殘存,軀干難以安定。
2.肌張力的動搖性
安靜、睡眠時肌張力正常,緊張與哭鬧及做主動運動和興奮時增強。隨年齡的增長,隨意運動逐漸明顯。由于精神的興奮,姿勢反射及其他不定的原因,而產生全身與局部的緊張。
3.不隨意運動
出現于顏面、手指、足趾等末梢部位,3歲左右癥狀明顯。這種不隨意運動可由于隨意運動及精神緊張而增強,并且常因姿勢反應及各種感覺刺激而發生變化,出現軀干或四肢的舞蹈樣動作或者低緊張的姿勢異常。
4.構音與發音困難
障礙涉及舌、喉肌肉及咽等部位,發生構音與發聲困難,在各年齡組出現不同程度的喉鳴、攝食障礙、流涎。另外表現在用力時張口,是本型的特征性癥狀。
5.相反抑制過剩
阻礙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共同收縮,致關節不穩定。由于主動動作受不必要的活動的妨礙,而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從而使緊張與不隨意運動逐漸增強。
6.肌張力的動搖
患兒很難保持一定的姿勢,很少產生變形與攣縮,但是ATNR的殘存,持續于左右非對稱的肢位上常出現脊柱的側變。
由于新生兒重癥黃疸和膽紅素腦病后遺癥,即基底核損傷而致的不隨意運動型腦性癱瘓,常合并難聽及嬰兒期的一過性眼球外展障礙,使眼球運動與眼瞼運動解離而形成“落日目”現象。
(三)共濟失調型
臨床所見:肌張力低下,被動性增強,軀干可見粗大的搖擺動作。平衡障礙,立位、步行的發育延遲,立位時兩下肢外展、基底面加寬來保持穩定。行走時步態蹣跚不穩,左右搖擺。語言表現不連貫,斷續性語言。
檢查時可見:上肢的意向性震顫,眼球震顫,共濟運動障礙:閉目難立征陽性,指鼻試驗睜眼、閉眼都不能完成,輪替動作緩慢、不協調,跟膝脛試驗動作不穩或失敗,而深部腱反射正常,但因低緊張而容易誘發,有時被看做是亢進,常合并錐體束征。
(四)肌張力低下型
此型特點為肌張力低下,有上述的低緊張的各種體征,如蛙狀位、W形上肢、對折狀態、外翻扁平足等。深部腱反射正常或亢進,可與末梢性癱瘓相鑒別。
應該指出,腦性癱瘓患兒在嬰兒期時,不論是哪一病型都會有肌張力低而難以維持抗重力姿勢的患兒。隨年齡增長而漸漸顯現出各型的特點,所以嬰兒期難以確定病型。
(五)強直型
損傷部位為錐體外系。臨床上見此型患者肌張力增強,肌肉的被動性低下,被動運動時出現鉛管、齒輪現象,腱反射引出困難。睡眠時強直癥狀消失。在腦性癱瘓患兒中,純粹的強直型幾乎不存在,常與痙攣型混合存在,成為強直痙攣型。Bobath根據這種患者對他運動的抵抗,而用成形的痙攣來表示。
(六)混合型
上述5型中任何2種或2種以上類型的癥狀、體征同時出現于一個患兒,稱之為混合型。多見的為痙攣型與不隨意運動型。由新生兒低氧血癥引起的手足徐動常常是低緊張與強直型、痙攣型同時存在的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