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乾坤骨董集—古代常把玩四件骨董

第22章乾坤骨董集—古代常把玩四件骨董

骨董從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喜愛,古代最常把玩的四件骨董,來了解一下玩哪四件古玩骨董?

第一個首先要說的就是扳指。扳指它出現的時間是比較早,戰漢商周就有,扳指出先是在于商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人們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扳指是個輔助射箭一個工具或者打獵獲得一種榮耀象征,戴于拇指,正下方有一個槽,用來扣住弓弦以便拉箭,作用是防止放箭時,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

因功能類似扳機,故又稱為“機”。扳指還被稱為“韘”,據《說文·韋部》載:“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箸右巨指。”明確闡述了扳指的功能以及用法。現發現的最早具有扳指功能和外形的用品出土于婦好墓。

扳指的出現到了滿清才被大家眾所周知,滿族人最早的扳指是用鹿的骨頭做成的,佩戴是在右手的拇指上,當時戴扳指主要是因為拉弓射箭的時候,可以防止快速的箭擦傷到手指,到后來不打仗了,漸漸的就有了玉石和金銀器等貴重的材質做的扳指,佩戴也象征著權勢和地位,這些都體現了滿洲貴族那時的尚武精神。到了后期就只是當做一種裝飾品,皇帝有時候賞賜有軍功的武將,也會獎賞扳指。文員大部分是不戴扳指的。

扳指原本使用犀牛角、獸骨制作。根據不同的材質,就有不同的扳指兒護養方法。比如象牙扳指一般有槽痕,所以要經常擦拭槽痕中的污漬,但多用上好的皮毛。象牙制品一般會在五六十年后開裂,所以很少用水來清洗,而是多用胭脂(純天然制作)和酒糟來清洗,不僅有很好的清潔消毒功效,而且還不會出現水中雜質浸入象牙內形成漬斑的情況。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為象牙扳指兒制作一個紫檀木的內膽,因紫檀木略有淡香且能吸水分,與象牙可以達到互為護養的功效。

第二各種鏤空雕詩文玉佩。這個無論是咱們在看古裝劇還是史冊中記載。都能發現當時的男性或者女性喜歡貼身佩戴和把玩精美的美玉。尤其是在電視劇中也能看到把玉佩掛在腰部頸部,或者把玉佩當成定情信物交給自己心儀的女子,所以說有了這句,古之君子必佩玉。有坦蕩,胸襟沉穩的感覺,所以也有古語說,君子如果沒有其它變故,玉是不離身的。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有似于智;銳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撓,有似于義;有瑕于內必見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墜,有似于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明清是另一個玉文化繁榮的時代,這時民間盛行佩帶各種玉佩飾。有錢的人上到帽檐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會帶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別以產于XJ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黃玉也同樣價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國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較為細小,所以多用來做介面,耳環等小件器。我們現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飾都是明清兩代的產物。

佩玉已逐漸成為首飾時尚,許多人都非常喜愛。在玉佩中,往往運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國傳統圖案造型,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幅圖案”的美術表現形式,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體現了玉石文化的精髓。

第三各種材質印章。印章在古代被稱為璽,是我國書法和雕刻結合的一種獨門的藝術門類。后來被后世稱為印章。《史記·孝武本紀》:“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后漢書·公孫述傳》:“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備置公卿百官。”《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他﹞又慚次學到作畫游戲,勾股占驗,甚至鐫印章。”魯迅《書信集·致王冶秋》:“因為寄書要掛號,收信人須用印章的。”

明陶宗儀《輟耕錄·印章制度》:“古無押字,以印章為官職信令。”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中懸畫佛一軸……不署姓名,印章亦模糊不辨。”

印章主要是以石材所用居多。有些是印于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制作材質有金屬、木頭、石頭、玉石等。一般的文人,書畫家幾乎是不喜歡用印,藏印。中國書畫所謂的四絕,指的是詩書畫印。立體的模式,在明代卻是愈演愈烈的興起來。這四者互相滲透,互相滋養,互相影響,應當常常成為文人寫詩。作畫,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印章擁有悠久的歷史,現當代對于印章的理解較為狹窄。印章的形式多樣,除傳統類型的印章外。還包含虎符、戒指等類型的印章。

印章是金石藝術的體現,融入了書法、繪畫、雕刻、審美等內容,成為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最早的印章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有出土的印章為證據。

從我國的印章前身來說,應當源遠流長,早在石器時代的巖畫,陶器上的圖案,到甲骨文的銘刻,影響了印章的形成與發展。例如《漢書·祭祀志》說,自從三皇五帝開始就有了書契,到三王時期,成為民間化的雕文。所以根據出土的實物資料,考古學家認為中國的印章脫胎實際上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這一時期的陶器上的印模、堆紋,以及泥條盤筑法,都是印章的一個前身。

最早印章的用途是上級下達命令等秘密公文的封,為了防止他人拆掉,用繩索捆住公文,然后在接縫處封上一塊濕泥,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印記,所以也叫封泥。

印章的制作有鑄造和刻鑿兩種。鑄造的多是金屬類,刻鑿的多是比金屬軟的如玉石、木質、角牙等。印章由印面、印體、印紐三部分組成,有的沒有印紐。印面是表現文字內容的地方;印體是承載印章之主體;印紐是穿繩索容易攜帶的部分。

印紐的樣子多,有鼻紐、龜紐、辟邪紐、龍紐、虎紐、羊紐、馬紐、獅子紐、瓦紐、竅紐、錢紐等等。漢代后期官、私印章因為不佩戴在身,不一定有紐,有紐的也成了藝術裝飾。

收藏印章的藏者都知道印章的印面不止包含一種文字,從古文字說便有商周文字、東周文字、幕印篆、繆篆、鳥蟲篆、懸針篆、蟠條篆、后期繆篆、雜篆;到了現代文字,包含了隸屬、楷書、行草、宋體、仿宋體;而就民族文字而言,卻又包含西夏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女真文、維吾爾文、滿文、藏文、哈薩克文、彝文、苗文。

第四現在最喜歡收藏是各種材質類型手把件,手把件,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能夠放在手中用來把玩欣賞的物件,可以使精雕細刻,也可以是自然隨性的器物。所謂的手把件其實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文玩器型,屬于是比較典型的玩物,手把件,言下之意就是手上把玩的物件。當然了,它的材質和造型沒有固定的規制。長度大概是在5~8厘米左右,寬度大概是在3~5厘米左右,這樣的規格是最適宜把玩的,比較方便一只手把玩,在雕刻方面,要求線條比較圓潤流暢,過于精細的手藝,卻摸起來恰恰比較扎手,眼難免磕磕碰碰受傷。

手把件的題材,經過雕刻的手把件,我們能夠看到其題材是非常的豐富,無論是人物、花鳥、蟲魚等等,每一種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手把件的內涵,不管手把件有沒有雕琢,我們都把它當成一種工藝品,那么它的內涵相對老說就比較深淵了。它們所傳達的是木質本身的一種美,源自紋理與色澤,是承載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造物之能力。

現在手把件,可以說是閑暇時間消磨的物件,也可以說是一種養生的神器,因為把玩手把件,能夠帶給人們身體很多益處。因為人體的手部擁有很多的穴位,在把玩手把件的過程中,會不斷刺激這些穴位,從而促進人體的健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新县| 韶山市| 新乡市| 福安市| 渭南市| 宣威市| 天峨县| 抚松县| 轮台县| 合肥市| 德钦县| 遂昌县| 高州市| 铜山县| 克拉玛依市| 井研县| 荃湾区| 廊坊市| 永靖县| 普格县| 顺昌县| 灵石县| 科技| 株洲县| 榆树市| 淮阳县| 姜堰市| 鹤壁市| 黎川县| 凤台县| 兴化市| 岳阳县| 平利县| 界首市| 师宗县| 靖远县| 宝鸡市| 忻州市| 湖北省| 白玉县|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