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乾坤骨董集—軍權王權象征商周神人紋玉戈

第23章乾坤骨董集—軍權王權象征商周神人紋玉戈

一般玩骨董的人玩到一定階段。都會回歸返璞歸真階段。一般玩宋代瓷器或者玩商周戰漢玉器青銅器,李舞雩也是喜歡這幾類藏品。

禮器,是古代中國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龍山文化大墓中,出土有彩繪龍盤及鼉鼓,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出土有玉琮、玉璧等。進入商周社會后,禮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禮治”的象征,用以調節王權內部的秩序,從而維護社會穩定。這時的禮器包括玉器、青銅器及服飾。玉禮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銅禮器種類數量眾多,工藝精美,最為重要,種類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飯的簋)、酒器(如飲酒器爵,盛酒器尊、壺)、水器(如盥洗器盤、匜)、樂器(如鐘、鐃)和雜器(罐、箕形器、方形器)。進入秦漢社會后期,社會混亂,禮崩樂壞,禮儀文明難以為繼,從而使青銅禮器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李舞雩收藏這件玉戈也是SX省教育廳高招處老處長的藏品,這件商周玉戈是軍權王權的象征,神人紋玉戈:商周玉戈為商周時代的玉器,直背較厚,刃薄有鋒,后端收束成屈柄,其上刻畫神人紋飾,臣眼,其形制與中原地區同期的直柄青銅刀十分相似?,F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館。

商周玉戈,玉質古樸大方,包漿厚重。工藝工痕精美。有商周工痕之風。質細膩瑩潤,包漿工痕精美。雕有玉戈和神人紋。

中國史前社會后期到夏商周時代,曾有不少玉質兵器。史前時代的北方以玉斧為主要種類,南方以玉鉞為主,而夏商周時代的中原地區則以玉戈為玉兵器主流。史前時代的玉斧、玉鉞主要作為軍權、王權的象征物,夏商周時代的玉戈亦作為體現王者權威的儀仗之器。隨著商代青銅兵器的普遍使用和青銅器地位的上升,玉鉞的軍事權威象征意義漸趨弱化,為青銅鉞取代而走向衰微。

而在西周用玉制度的不斷發展中,玉戈由于形制缺乏新意,落后于青銅戈演進的時代潮流,而為其他禮玉所取代,最后演繹為貴族的組玉佩飾品。玉兵器在先秦時代的主要功能是權杖的象征性,并非真正的實戰用兵器。玉兵器到春秋戰國已經漸漸減少。其后的年代除了仿古玉器中有少量的這種作品之外,幾乎見不到這種器物。因為人們發現用金屬制造兵器必用石頭制造的殺傷力更強大,也更耐用,所以玉兵器漸漸演化為裝飾品類或禮器類。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種兵器,以玉為戈始見于二里頭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兩代。由于玉石本身質地堅脆,無法將玉戈用于實戰搏擊,且大量出土的玉戈無使用痕跡,可知商周時期的玉戈應是一種儀仗器。玉戈形制的演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二里頭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崗期。此期玉戈的特點為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

最長玉戈出土于湖北黃陂的盤龍城商代遺址,長達97厘米。援長48.8厘米、寬11厘米。藏品年代:商。藏品類型:珠寶玉器。藏品歸屬:湖北省博物館。

這個玉戈體現我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其脫胎于石器,成長于青銅時代,嬗變于禮崩樂壞,發展于秦漢統一,繁榮于唐宋時期,此時期的玉器禮器逐漸減少,特別是宋代后期,玉器更加世俗化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玉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內(后端),多數無中脊僅有鈍脊。除部分在內上飾有簡單的弦紋外,一般無紋飾。第二個階段為殷墟時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變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長度在1 5厘米以內,小的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內上飾平行的粗陽紋,或者在內及援上陰刻獸面紋和變形云紋。部分戈內直接雕成鳥頭狀。傳世品中亦常見以玉為援,用銅鑄成鳥頭狀內嵌接而成的銅內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與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飾紋飾,制作不及商代精細。西周以后玉戈趨于消亡,春秋戰國時零星可見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點。春秋玉戈鋒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頗鋒利,中部起脊,內之尾端作斜角狀,援、內間中部穿一孔。漢代玉戈有所變制,一種援呈尖首長方形,上飾多組紋飾,援前端為對稱盤繞的雙龍紋,中間是谷紋,后端作幾何紋和龍鳳紋,背面平素,內窄,長方形,上穿兩孔。另一種玉戈援呈弧形,鋒端如橄欖尖,兩側有刃,中脊為窄條,并有橫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飾勾連云紋,內呈長方形,亦飾勾連云紋,胡部與內部分別鏤3個和1個長方形的小孔洞。漢后玉戈不常出現了。

戈本是商周青銅器中常見的一種兵器,然以玉為之,則大大超出了它實際使用的范疇。這可能是因為戈在古代兵器中具有較強的殺傷能力,所以用美玉琢成戈形,作為兵器的象征物或用于顯示威武的兵制禮器和儀仗器等。

玉戈的形制較銅戈簡單。多呈扁平體,由援(戈的前半寬刃部分)和內(戈后面較細的部分)兩部分組成。在援的部分,上下皆有刃,所以這種兵器也叫“全刃器”。一般援平直或呈三角形,頂端尖銳。內作長方形并琢一圓孔。戈面出脊,或光素,或飾獸面紋,或刻銘文等。可能根據占有者地位、身份的不同,形式圖紋也略有一些變化。

神人紋,最初出現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延續時間很長。始見于馬家窯類型中、晚期,是半山和馬廠類型彩陶中最具特征性的紋飾。也有學者把神人紋稱為蛙紋。

早期的神人紋描繪比較具體,有表現人形整體的,也有只表現面部的。面部描繪較細,接近人的形象。這時的神人紋多裝飾在盆、缽內,如甘肅出土的人面紋彩陶盆和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等。

半山時期神人紋較為抽象,將頭畫成圓形,軀體和四肢用紅、黑相間的帶紋、折帶紋表示,大多裝飾于壺、罐的上腹部和盆、缽內壁。這時的神人紋,雖然比較抽象,但身體的比例協調。頭部以圓圈代表,面部沒有具體的五官,身體以寬帶代表,四肢多以兩節折帶代表,向上斜伸。到半山晚期,神人紋出現變異,頭部變大,無五官,內填各種紋飾,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肢端有數目不等的指爪。在壺罐上的裝飾手法除了獨立的神人紋外,還出現了二方連續的神人紋,圍繞壺或罐的上腹一周,俯視時像一群人手拉手在聚會、歌舞。

發展到馬廠時期,神人紋演變得更為抽象,有的僅以局部的變體紋樣表現。完整的神人紋已少見,大多以各種變體形式出現,代表頭部的圓圈變得更大,有的將代表頭部的圓圈省略,以罐口或壺口代表,在器物的上腹部只繪肢體,下肢由兩節變為三節。到晚期頭部被完全省略,四肢有的從順向曲折演變為反向成直角曲折;有的不僅將頭部省略,連代表身體的寬帶也被省略,演變為肢爪紋;有的演變為三角折帶紋。神人紋最后演變為幾何紋樣。

前期神人臉面作倒梯形,鼻子寬闊,以弧形勾劃鼻翼,嘴巴闊扁,嘴內以一條橫長線、七條緊短線勾出上下兩排十六枚牙齒,頭上所戴,內層為帽,外層為羽冠。下部為肢體,上肢形態為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狀,腳為三爪的鳥足。

在神人的胸腹部以淺浮雕凸出威嚴的獸面紋,重圈為眼,外圈為蛋形,表示眼眶和眼瞼,眼眶之間有短撟相連,寬鼻、鼻翼外張,闊嘴,嘴中間以小三角表示牙齒,兩側外伸兩對獠牙。這一圖案的線條細如毫發,堪稱中國微雕之鼻祖。而這個神人獸面的形象,也可能就是良諸人崇拜的“神徽”。

古代玉器特別是宋金元明清時期曾廣泛應用于富貴人家衣服佩戴及古建筑、舊民宅和老家具上,在明清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它凝結著中華民族千百年能工巧匠的高超造詣和藝術風格;其構思、刀工、章法使人遐想聯翩。細觀賞這玉器,典故,有戲劇、唱本、民間傳說、人物、宗教神話等。商周玉器工痕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古拙,古樸而文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湖县| 本溪市| 故城县| 赤水市| 大石桥市| 唐河县| 溧阳市| 肥乡县| 桃园县| 灵川县| 舒兰市| 德惠市| 高台县| 丁青县| 垦利县| 衡东县| 德格县| 宽甸| 准格尔旗| 光泽县| 芦溪县| 临桂县| 汝城县| 汝城县| 开封县| 屯昌县| 潞西市| 施秉县| 丹寨县| 武宣县| 石阡县| 赣州市| 横峰县| 常山县| 辽源市| 三穗县| 永城市| 桓台县| 濉溪县| 大同县| 章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