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管理好的國有企業也有,有些是領導管理能力的問題,有些行業正處在興旺的時候,但這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又往往通過管理層收購的方式,或者全體職工持股方式進行國企體改革。
在各家國有商業銀行介入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一些有意收購國有企業的民營企業家和鄉鎮企業的老板都與銀行取得了聯系,然而,這兩頭又似乎不在一個平行線上,很多的情況下也都是背靠背地進行。一頭是盡可能地收回銀行不良貸款,希望值是最大的,另一頭是如何扶持企業擴大再生產,扶持企業在很短的時間里發展起來,成為優質客戶,在這個過程中銀行貸款的投入也總是適量的。因為在收購國有企業的時候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而且這些個別的不確定性因素,有可能會給銀行貸款帶來新的風險。蒼蠅不盯無逢的蛋,只要有空子,銀行貸款的風險就會隨時而來,也很難做到無孔不入。
曾經從國有企業中下海經商的民營企業家基本上都是本地,或者是離本地不遠地方的人,與地方政府部門有著很廣的人脈關系,曾經在國有企業中獨擋一面,能夠獨樹一幟,人下海經商了,原來的市場客戶也隨著帶了出來。因此在創業的當初都帶有一種的僥性,不甘居人后,憑著一股闖勁,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能夠成功的也都是心思慎密,不打無準備之戰,步步為營。在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時候,也是有所選擇,因為資本還不是很充足,一般情況,也只要他看準的,基本上都能拿下,所缺的就是資金不足。銀行信貸資金能否取得決定收購的成敗。自創業以來,都始終和銀行都打交道,對銀行信貸部門的套路也是熟門熟路,圍點打援,計出萬全,很快就取得了銀行信貸資金,而這種方式取得的銀行貸款也畢竟是有限的,要想自己一個人來收購國有企業也畢竟是一些中小企業。只要他能夠收購到的國有企業,里面的無形資產,技術含量,其升值空間是無法限量的。所以在這一次新的經濟格局中,這一部分人是占有很大的比重。
相對于這些曾經從國有企業下海經商創業的企業家來說,鄉鎮企業的老板卻有另一番的經歷。在南方普通的農業農作物產量不高,很多地方由于地形環境形成不了大規模的農作物的生產,經濟效益不高。到了八十年代,大量的農田都不再以農業主要的農作物為主,形成不了農業的產業鏈條。隨著國家對農村的各項費用的優惠,農話、農電網都得到了改造,并且在中國實行了數千年的皇“公”糧也不交了,同時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慢慢向城市或城鄉結合部轉移,農村農民要想發財致富只有走出幾千年賴于土地的生存方式。
農村鄉鎮企業的起萌起早是中國農村的農業和副業相結合的互助合作經濟,隨著中國“三農”問題的提出和逐步解決,社隊工業的小化肥、小農藥、小農機、小水電、小水泥等五小社隊工業發展了起來,而這些五小企業都是以農民身份在農村地區興辦的以非農產業為主的企業群體,是農民創辦的用以求生存求發展,以改變自身經濟地位、職業身份的社會身份的組織形式,出資的是農民和鄉村集體。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就是生產的場地也是很簡陋,屋前屋后搭配幾間房子,就是廠房,也不必要向有關部門申報擴建,家里就是廠房,臥室就是車間。運用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都是傳統的。
一九八四年國家也肯定了鄉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利于“實現農民離土不離鄉,避免農民涌進城市”,大大地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然而,時間長了,生產的規模擴大了,就對地方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國家提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經濟政策,無一例外,鄉鎮企業也開始了“整改、整頓、改造、提高”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鄉鎮企業經營風險增大了,市場導向突出了。與國有企業不同的是,鄉鎮企業有權自行決定經營項目、設備更新、勞動力使用、勞動報酬、利潤分配,經營者和職工的責任感強了,竟爭意識也強了,同時鄉鎮企業的職工多數亦工亦農“離廠不離鄉”,勞動用工費用成本廉價。
九十年代初期,國家充分肯定了鄉鎮企業,提出了繼續積極發展鄉鎮企業的方針,市場發展和政策導向使鄉鎮企業進入新的一輪高速的增長期,在這個時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得到深化,而市場經濟已經展開,鄉鎮企業沒有計劃經濟的束縛,機制優勢,政策優惠,市場環境優越,而且有的地方把扶持鄉鎮企業的發展作為了一項政治任務,不僅給予管理方式的指導,還給予了一定的技術支持。在這個時期,鄉鎮企業也實現了由外延擴張向內涵發展的轉變,實現了鄉鎮企業產業的提升,鄉鎮企業已不再是“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方式,開始向全國市場甚至國際市場轉變,由分散的企業經營向專業化、社會化的協作生產,由此而產生了一大批的企業集團或企業群體,運用傳統技術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到了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時候,一大批的鄉鎮企業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在這個時候,收購國有企業的資金已不是他們所考慮的問題,鄉鎮企業看準的不是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而是參與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所能帶來的稅收等優惠政策,也是各地招商引資的主要對象。招商局各地招商引資的同時,也把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優惠政策推了出去,因為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外來的鄉鎮企業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沒有任何的盤根錯節,既是招商局的首選,也是政府體制改革辦公室希望的,從中減少了很多的難以名狀的暗箱操作。
因此,曾經從國有企業下海經商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與外來的鄉鎮企業由于起點的不同,資本實力的不一,收購國有企業的目的也就不一樣了。曾經從國有企業下海經商的民營企業家注重的是收購的方式,而鄉鎮企業注重的是經濟政策的環境,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
在江城市本地也有很多的鄉鎮企業,本地的鄉鎮企業中也和外地的鄉鎮企業一樣,經歷過了不同時期鄉鎮企業的起源、發展、整頓、從外延擴張到內涵發展,經過幾次洗牌,有關閉的,轉行的,也有做強做大的,但由于江城市長期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本地的鄉鎮企業一方面沒有外地的鄉鎮企業實力強大,另一方面在本輪的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當中,較多的和曾經從國有企業下海經商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一樣,扮演著同一種角色,看重的是收購方式。對當地的經濟財政政策已經是熟門熟路,對收購的方式也是輕車熟路,所缺的也和當地的民營企業一樣,那就是資金,收購國有企業資產的資金。
無論是外來的鄉鎮企業,還是本地的鄉鎮企業,都帶有一種集體股份制性質,以村集體為單位進行劃分,村長就是鄉鎮企業的董事長,一言九鼎,就像久負盛名的華西村,不僅發展了村經濟,也帶動了周邊的二十個村一同發展。無論是那一種的經濟發展模式,要想得到快速地發展,靠自己的實力肯定是不夠的,必須借助資本市場的資金,而在沒有上市之前也只有借助銀行的信貸資金是最為有效,也是最為安全的途徑。那怕是蛋糕已經做得很大了,也需要堅強的資金支撐。
省城科發銀行在這個時期,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只是這個機會風險的衡量度很難把握,總行公司業務部門已接到各地的分支機構上報的有關一些企業申請收購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需求量比較大,而且許多都是在異地收購,這在以前的信貸政策上沒有這個口子,也不僅是省城科發銀行,即使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也是如此。不確定的因素很大,又不想放過這個機會。在這為難的時候,公司業務部的老總到風險管理處吳寶祥的辦公室里,探討起如何把握這個機會,發展省城科發銀行業務的同時,又能把握住信貸風險。公司業務部的老總是不想放過這次發展的機會,想在信貸政策上打開一個口子,而要打開信貸政策的口子,必須要征得風險管理部門的同意。
楊清茂副行長已經把有關的事情都交給了風險管理處吳寶祥去處理,吳寶祥聽了公司業務部老總的意見,原則上同意這么做,但一定要慎重,因為異地的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不確定性因素很多,銀行貸款的風險很難把握,而且這個口子一開,會給以后的信貸資金風險控制帶來很多的后患。公司業務部的老總陳述的理由很多,風險管理處吳寶祥的的想法也很多,最后兩人達成共識,一起來探討這件有關省城科發銀行如何參與到這次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當中去,力求在慎重中進取發展。
省城科發銀行在全省各地市都有了分行,在各縣級市除了幾個山區里的小縣城,其他的縣城也基本上都有支行,現在正想有計劃地向外省發展,在國內各大城市才剛剛成立了分行。這時候在全省各家銀行的占比,省城科發銀行緊貼在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后面,一些時點數已經達到了前三名,稍微有一點新的創意就進入前三。
吳寶祥在辦公室里,聽取了公司業務部有關一些優質客戶收購國有企業的信貸需求,而且基本上都是采用異地收購方式進行的,由于事前沒有想過,也沒有經歷過,就讓公司業務部老總先讓自己先看看申報材料,拿了十多家客戶申報流動資金貸款的材料,細致地看了起來。對于收購企業而申報銀行貸款的,在用途上以前幾乎沒有在信貸政策條例上沒有先例,但這種行為經過他幾年的工作經歷知道都在變通著進行,操作的時候都是打擦邊球,沒有出現過銀行信貸資金的風險,幾乎都是軟著陸,但這種行為是違規的,因為申報收購國有企業是一種中長期投資,對應的是固定資產項目投資的中長期固定資產項目貸款,而固定資產項目貸款是要進行項目評估的,而申報上來的都是流動資金貸款,這就產生了申報用途與實際用途不一致是違犯信貸操作流程的,由于貸款申報和發放的時候都是打擦邊球,而且都已經軟著陸,沒有出現新的銀行信貸資金的貸款風險,所以沒有引起總行的重視。吳寶祥看過了這些客戶的背景材料,包括申報貸款的投資于收購國有企業的期限,金額,以及收購國有企業的投資總額。